家教好不好,就看孩子在飯桌上的表現!這些餐桌禮儀再不教就晚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知禮, 無以立,真正的教養體現在飯桌上。

有次親戚帶著孫子鵬鵬到家裡做客,吃飯期間,鵬鵬對其中一盤菜十分喜歡。

出於禮貌,我們便將這盤菜放在離孩子比較近的地方,小朋友吃的很開心,基本上整盤菜屬於他一人的架勢。

孩子奶奶在這個時候並沒有提醒他稍微節制注意禮貌,反而乾脆將菜拉到孫子一個人的面前,說,「咱都是一家人,到這兒就是到家了,也沒啥客氣的!」。

現在想來,也大概知道為什麼這孩子都十歲了,卻完全不懂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

父母長輩沒有給孩子教授正確的餐桌教育,孩子自然也不會懂得在餐桌上禮貌待人。

我們常說,看一個人教養如何,值不值得深交,就應該和他一起吃頓飯。

因為,中國人大多喜歡在吃飯的時候交流感情、聯絡感情,但是吃的時候也是考驗對方的最佳時機。

一個人的素質怎麼樣,在飯桌上可以被表現的淋漓盡致,因為一個人的吃相和禮儀,就可以很清晰的反映一個人的家教和素質。



中國父母在對孩子吃飯上,有操不完的心。

只要有孩子在,父母長輩在飯桌上簡直就像服務員。

飯好了先把孩子餵好了自己再吃飯;孩子不吃,還要追在屁股後面一邊玩一邊喂,一遍又一遍地督促孩子多吃點。


而在其他國家,孩子吃飯也是如此折騰嗎?

朋友從美國回來,每每看見家人追著餵孩子,都會感嘆中美吃飯的巨大差異,她說:中國人對孩子的深愛,往往具體化為「吃」。

從代嚼口哺,到勺筷並施,再到追趕餵飯,只為孩子能多吃一點,全然不顧孩子感受。

而在美國,在孩子能拿得動勺子時,父母就不會再給孩子餵飯。

孩子擁有充分的選擇權和決定權,想吃啥就選啥。

吃飽了,就可以放下刀叉。

孩子家長決不會像中國父母那樣,連哄帶騙,硬逼孩子多吃幾口才許離桌。

並且雖然美國家長不管孩子吃什麼、飽不飽,卻管孩子的吃相。

咀嚼不許出聲,不允許吸溜吸溜地喝湯,更不許滿嘴飯菜講話。

這和我們注重孩子吃什麼、吃多少而不重吃相大相逕庭。

別讓孩子輸在餐桌上,放手讓孩子抉擇。

孩子完全可以決定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或者自己是飢是飽。

如果為了貪玩而不再吃,挨餓是他自己的選擇,他自己承受後果。

犯錯誤,也是一種學習。

在抉擇和承當中,孩子會長得又好又快。

在韓國,孩子吃飯畫風也是另一種「平靜」。

而前兩年突然大火的表情包「民國寶寶」就是出了名的吃貨,每當看到民國認真吃飯的樣子,就讓人覺得欣慰,不禁感慨為何能這麼聽話的吃飯?

其實,飯桌上的韓國孩子,韓國的父母在飯桌上的表現像是長者。

在家中年紀最小的孩子,每次吃飯前,都要忙忙碌碌地按從老及幼的順序給屋內的人盛飯端飯添飯,完畢,還得目不斜視,正襟危坐,恭恭敬敬地對飯桌上的長輩們說:「謝謝你們給了我這麼一頓豐盛的飯菜!」

韓國的孩子吃飯時,懷著的是一顆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即使是飯菜並不是那麼的可口,但是他們會懂得把「不要、難吃」這一類傷人的話轉化成「謝謝,不用了」這樣的禮貌用詞。

因為,每一頓飯都是做飯者花費了時間做的,如果小孩子在餐桌上體現出不喜歡、嫌棄的行為,得讓做飯的人多傷心。

別讓孩子輸在餐桌上,引導孩子學會感恩。

「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讓孩子在享受美餐時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在感恩中長大,是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學會的道理。

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完全模仿國外習俗文化,而是想讓每一位 父母知道:教會孩子懂得在餐桌上禮貌待人、待物,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

餐桌教育絕不是單純的餐桌禮儀、餐桌文化,以及尊老愛幼,感恩教育等,它更多地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教養問題。

有教養的父母,才能在餐桌上培養出有教養的孩子。

記得2017年,香港回歸20年,第一位女特首——林鄭月娥正式就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

同日,中央電視台播出了她的專訪。

讓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一句話:「我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請一個工人,煮飯什麼事都是我親自做,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孩子要感覺到媽媽是照顧他們的。

而林太太的大兒子也曾經說:其實媽媽做的飯菜很簡單,但是因為有媽媽陪著,吃的就香。

因為吃著媽媽親自做的飯菜,一股暖意會從舌尖一直暖到心窩,內心也會升騰起對媽媽的感激之情。

「人間有味是清歡」,林太太有自己的山川湖海,卻也能安於廚房、 、餐桌,為自己愛的人,為愛自己的人,纖纖素手在柴米油鹽的煙火凡塵中,修出最接地氣最安穩的幸福。

和家人一起吃飯的餐桌上,藏著整個家庭的幸福。

吃飯是一家人相處最愉悅的時間,更是親子溝通的最佳時機。

原美國總統甘迺迪家庭。

擁有5個孩子的母親羅茲夫人,就利用晚餐時間,做智能訓練。

她在餐廳門口掛了一個告示牌,把當天剪下來的新聞貼上,孩子們看完上面的消息後才坐在椅上吃飯。

進餐時,彼此便發表對當天新聞的意見,話題廣泛。

這對年幼的弟弟或許較困難,但在兄姐發表意見的過程中,逐漸學到了表達自己的想法。

所以,吃晚餐時,家長一定要杜絕兩種死板的情況出現在自家裡:


一是不允許孩子們吃飯時說話,一家人只顧悶頭吃飯,跟豬吃食沒有區別;二是只顧自己說話,把餐桌當成對孩子訓話的地方,讓孩子感覺吃飯是一件煎熬的事情。

懂得在餐桌上融洽相處,把一起吃飯當做是幸福事情的家庭,孩子 在成長過程中,才會感受到充足的愛與快樂。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從小教孩子養成良好的餐桌上的禮儀,這是保證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後事業和人際交往上都是重要的前提。

不要感覺孩子還小覺得這些無所謂,壞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

教養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這種資產是永恆而無限的。

這些餐桌禮儀,需要趁早教育:

教育學家尹建莉老師曾說過:「父母是最好的老師,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餐桌禮儀文化教育之所以重要,因為人有社交性,我們每天都與周圍的人接觸、聯繫,每天都有吃飯,而飯桌就是發展社會關係的重要場合。

好的餐桌禮儀,不僅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也讓孩子在今後的社交中獲得良好的印象。

不要等壞習慣定型了,再去費時、費力、費心去糾正,現在就開始行動起來吧!

#家庭教育# #育兒經# #習慣養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有沒有教養,看他在飯桌上就知道了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去餐廳吃飯,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孩子:· 說話大聲、轉盤子、丟食物、撒潑哭鬧· 沒吃幾口就亂跑,從客人身邊擠進餐桌· 扒著自己喜歡的菜吃,碗裡剩下一堆菜· 在盤子裡撥來揀去· 孩子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