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惱不散,孩子又做錯事了,一棍下去會怎樣,誰需要發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育兒路上,最把握不好的就是尺度。
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上都無法避免犯錯,即使長大成人也還是會犯一些錯誤,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更何況是小孩子,犯錯本就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誤,但是應該堅持怎樣的原則呢。
不理孩子、取消特權、懲罰孩子做額外的家務——這些方法都是為了教訓孩子。
但是研究表明,孩子們通常都只顧著懲罰的不公平,而不會為自己做的錯事感到悔恨。
所以要教給孩子的是讓他下次作出正確的選擇;還有就是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每個人要有這樣的能力和勇氣去改正。
生活中,很多家長溺愛孩子,願意為孩子的過失「買單」,孩子把地面弄髒了,家長在後面幫著收拾;孩子在外面跟人打架,家長出面去道歉、賠償。
家長們以為這樣是保護孩子,殊不知不讓孩子去承擔後果,他們就不會正確面對錯誤,吃一塹,才能長一智,沒有體驗到後果和懲罰,下一次錯誤還會重複再犯。
如何引導孩子呢
也許你出直接大打出手,但是請控制好自己的憤怒情緒,讓你自己從憤怒進入理解。
一旦孩子知道你站在他一邊,他就會覺得與你一起是安全的。
如果沒有這樣的安全感,孩子的心就會被你硬化——因為他預料到了你的懲罰——而你一點也改變不了。
所以,告訴他你需要一些時間去思考,等平靜以後再開始談論發生的事情。
如果孩子擔心你生她的氣,她就會進入「冷戰」狀態,學習也會停下來,她還有可能會撒謊。
所以,給孩子以「教訓」的唯一方法是創造一個安全的談話氛圍。
要做到這一點,你要記住孩子做的事總會有她自己的原因。
也許你不會覺得這是個好理由,但這就是孩子的理由。
如果你找不到事情的根源,那麼孩子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要儘量以孩子的思維思考,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理解--告訴你的孩子,關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你想傾聽他的想法。
然後讓孩子講述,再說出你的理解。
當然談話的時候,氛圍要保持安全、溫柔,能笑一笑是最好的,這能緩解緊張。
比如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上,從他的視角看問題。
這能讓你理解孩子的動機,也給了孩子一個審視自己行為的機會。
其實日常的互動很關鍵,和孩子一起探索學習,一旦孩子看到自己行為導致的結果(傷到妹妹、砸壞窗戶等等),他們會感到後悔。
當然,他們希望讓事情變好。
於是你可以提問:
你現在能做些什麼來使事情變好呢?
做這件事給你的生活帶來了你想要的變化嗎?
我要怎麼支持你呢?
這種時候要安靜的傾聽。
重點不是如何對孩子進行懲罰,而是要讓孩子意識到他做的事情產生了什麼影響,並且鼓勵孩子勇於承擔責任。
如果他傷害了妹妹,那正好給了你一個解決兄妹之間競爭問題的機會;如果他考試失敗了,正好給了你一個重新優化孩子的家庭作業的機會。
只要我們給孩子充分的支持,他們通常都會達到我們預期的水平,有的孩子甚至表現得更好。
要是他說沒有改正的必要,他也不在乎考試失敗、妹妹受傷,又怎樣呢?這時候他還處於反抗情緒中。
給他一點時間冷靜下來,再次開始談話時要給予充分的理解,並作好承擔責任的榜樣。
比如「我認為這是我的錯,我不知道你在課堂上落後了,否則我肯定會幫你一起解決。
」
一個調整期。
任何事情都會有個過渡,教育方式的轉變也是你的一個學習過程。
做了父母的人和沒有做父母的人就是不一樣。
做父母,肯定要失去一些自由,沒做父母之前,你可以隨隨便便,大大咧咧,發牢騷、說髒話,都關係不大,但是做了父母之後,你需要約束自己,需要向孩子提供好的榜樣和示範,你需要為孩子健康的成長和真善美的心靈負責!因為做父母是你自己的選擇,你就需要為此作出犧牲。
原因比結果重要 討論比懲罰有效——孩子犯錯了就要這麼辦!
每個人都難免犯錯,更何況在成長中的孩子。錯誤產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也許孩子的本意是好卻導致了壞的結果,或者孩子的好奇心驅使造成了損失,還有可能為了引起父母注意的惡意破壞。總之父母不能不分青紅皂...
孩子犯錯了?不打不罵,這樣懲罰更有效果!
孩子做了非常糟糕的事情,應不應該受到懲罰?如何才能讓孩子長記性?生活中,小編經常看到很多「熊孩子」因為各種毛病被父母「收拾」,可是有時候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最後不僅收效甚微,還會影響親子感情。...
孩子犯錯時,父母自我檢討過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事情,有挫折,有困惑,有快樂,有委屈。從寶寶降生,到咿呀學語,再到蹣跚走步,這一年一月的時間裡,總會學到很多東西。有的是通過自己摸索出來的,有的是從大人的身上模仿到...
孩子犯錯了,你會怎麼教育呢?
家庭教育中每天父母都會對孩子進行表揚與批評的教育。如果批評的方法不當,不但不能起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反而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自暴自棄或叛逆的性格。有分寸的批評不該缺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