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比結果重要 討論比懲罰有效——孩子犯錯了就要這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個人都難免犯錯,更何況在成長中的孩子。

錯誤產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也許孩子的本意是好卻導致了壞的結果,或者孩子的好奇心驅使造成了損失,還有可能為了引起父母注意的惡意破壞。

總之父母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的收拾孩子,如果沒有思考孩子犯錯的原因,只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做,那很有可能他會一犯再犯,這才導致所謂不打記不住,孩子只是記住了疼的感覺,也許會屈從,但卻不理解也不心甘情願。

其實,犯錯才是最好的學習機會,發現了問題,父母有的放矢,把握機會,從而使孩子內心認可並自覺避免同類錯誤。

首先,我們需要心平氣和的接受已經犯錯這個事實,家長的憤怒和責罵已經不能改變錯誤這個結果,發脾氣,懲罰孩子錯誤就消失了嗎?做過的事情就能當沒發生了嗎?顯然不行。

所謂的憤怒只是情緒上的擔心,失望或是丟臉,或者你已經三令五申的事情還是做不對等等,當然這種情緒再正常不過了,可當你面對犯錯的孩子時,看看他是不是已經被嚇壞了,已經看見了錯誤的後果,已經很不好意思的被眾人注視,已經手足無措的急需一個懷抱.......請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孩子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只要孩子平安,其他事情都沒那麼重要「,父母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再去根據不同情況處理問題。

其次,理性看待錯誤,孩子之所以會犯錯,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正在探索發現世界,要嘗試就不可能全然只是勝利果實,他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進步,生動的理解規則和秩序,雖然有時付出的代價有點大,但在安全的前提下,父母要學著接受這些損失,小心跟著孩子一起發現世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分析犯錯背後的原因,有些蛛絲馬跡是父母自己可以觀察的,比如孩子想自己倒水但不小心摔壞了杯子;孩子踢球不小心踢碎了玻璃, 此類的不小心是可以接受的,改變一下杯子的材質,換個場地去踢球,這些都可以避免錯誤再次發生,而且也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有些不能單靠觀察看出的原因,父母可以在自己和孩子都平靜下來的狀態下,與孩子討論事情發生的原因。

例如他想要做什麼事情?他為什麼選擇這種方式去實現他的願望?他本來想實現的目標是什麼?比如拆開了剛買的玩具想看看內部結構,或者橫穿馬路是因為看見了想要抱抱的媽媽,跟小朋友衝突其實是別人想要搶走他的玩具等等,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並表示肯定和理解,再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更好途徑。

如果孩子單純就是耍賴,故意為之,那很有可能想要引起別人的關注,父母需要反省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的關愛和陪伴不夠多,讓他想以這種做壞事的方式得到更多關注,即使是負面的關注。


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愛孩子,心疼孩子的,孩子有錯誤時,包容他們的不小心,理解他們的好奇心,支持他們的探索心,關注他們的陪伴心。

錯誤也是孩子和父母一同成長的催化劑,千萬不要用懲罰變成了父母和孩子的隔離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對付脾氣暴的孩子,這幾招很好使!

生活中有很多媽媽會發現,孩子的脾氣非常不好,尤其是在2-3歲的時候,稍有不順心就「大發雷霆」。在面對孩子的脾氣時,媽媽們經常手足無措,最多只是抱著哄哄。那麼孩子發脾氣該怎麼應對呢?

辣媽育兒經,是媽媽更是知心朋友!

自從有了孩子,煩心事也越來越多,育兒更是重中之重,有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調皮,不好管教;也有很多的孩子會抱怨父母,覺得爸爸媽媽不能理解自己。那麼親子關係重要嗎?如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呢?

孩子犯錯了?不打不罵,這樣懲罰更有效果!

 孩子做了非常糟糕的事情,應不應該受到懲罰?如何才能讓孩子長記性?生活中,小編經常看到很多「熊孩子」因為各種毛病被父母「收拾」,可是有時候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最後不僅收效甚微,還會影響親子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