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7歲以前,家長下班再累也要陪孩子做這3件事,晚些就來不及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說的是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成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

由此可見,0~7歲是培養孩子性格的重要階段。

而現在的許多父母,工作壓力都比較大,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是少之又少,許多孩子白天都是和家中的老人或是和保姆生活在一起,到了晚上才能見到自己的父母。

孩子從小缺乏父母的陪伴,特別是在0~7歲這個關鍵時期,對孩子性格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為了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家長下班回家後,即使再累也要陪孩子做這三件事。

一、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陪孩子吃晚飯

相信每個家庭都有過這樣的畫面,爸爸工作繁忙,晚飯時間還在外忙碌,媽媽即便陪孩子坐在飯桌前,也是手機不離手,一邊忙著社交一邊又要照顧家務。

陪孩子吃晚飯,並非只是吃飯那麼簡單。

全家人圍坐在桌旁一起共進晚餐,是家人培養感情的重要時刻。

一家人一起分享一天的見聞,經歷,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馨,讓孩子有安全感。

而且小孩子的許多素養都是在餐桌上形成的。

孩子在飯桌上的禮儀能體現孩子的素養,體現孩子的品位,體現孩子的家境。

所以陪孩子吃完飯,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和孩子一起勞動,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小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大人,因為他們希望和大人一樣。

所以當家長下班後做家務時,孩子們總是喜歡參與進來。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是在添亂、幫倒忙。

就不願意讓孩子參與進來,這樣不但影響孩子形成獨立的自理能力,還會讓孩子養成懶惰的毛病。

其實小孩子的潛力遠超過家長的想像,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紀,給孩子分配一些適合他的家務,讓他也參與進來。

這樣不但能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更加自信,也能夠培養孩子的家庭意識。

三、和孩子多溝通,做一些親子活動

「今天過的開心嗎?」「今天在幼兒園都學了什麼?」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句充滿關懷的詢問,都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讓他知道父母是關心自己的,重視自己的,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家長可以把每天睡前的一段時間固定為親子活動時間,陪孩子做一些益智遊戲,看看繪本,講講故事,這對開發孩子智力,提高孩子的情商都有很大的幫助。

各位家長,上面的3件事,你都做到了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分床睡還是同床睡?先問問寶寶的感受吧

許多接受了新式育兒理念的新媽媽認為,要培養寶寶獨立的性格,最好讓寶寶和父母分開睡。實際上真的是這樣的嗎?首先,讓小寶寶單獨睡覺,可能面臨諸多困難,比如寶寶因為沒安全感而睡不踏實,不停哭鬧,晚上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