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為什麼喜歡跟家長「對著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從出生到兩歲以前,一般還是很乖、很聽話、很好玩的。

雖然他們還不大會說話,但大人的話,還是能聽得懂的,大人的意圖他們也是能心領神會的。

大人讓他們做什麼,他們乖乖地做什麼,讓他們怎麼做,他們就按照大人的意圖不走樣地怎麼做,很少違背大人的意志或願望。

孩子做得挺開心,大人再一誇他,他還美滋滋的。

大人看了也打心眼裡高興,真是無窮的天倫之樂。

帶一兩歲的孩子,那就是一個享受!

但「好景不長」。

當孩子長到一歲半或兩歲的時侯,情況發生了變化,孩子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隨著年齡地增長,「主意」漸漸多了起來。

遇事要自作主張,不大聽大人的話了。

有時,大人要他往東,他偏朝西,「讓他打狗,他偏要打雞」,好像故意跟大人「對著幹」。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究竟是反常現象,還是正常現象呢?

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不同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有不同的心理特徵。

一歲半到兩歲的時侯出現的上述現象,就是這個年齡階段突出的年齡心理特徵。

孩子從出生到成熟這十幾年期間,要經歷兩次「斷乳」:第一次是「斷乳」是在一歲半左右,開始吃飯,從此不再以母乳為營養,可以稱作「生理的斷乳」;第二次是在十四、五歲左右,他們覺得自己的身高跟父母差不多了,長大了,要擺脫大人是束縛,獨立自主,可以稱作「心理的斷乳」,由此便逐步走向獨立和成熟。

孩子到一歲半的時侯,徹底「斷乳」,他們開始自己進食;學會了走路,想到哪裡去或做什麼,能夠獨立自主了。

這就意味著,孩子要逐步擺脫對母親的依戀和依賴。

由於活動能力的增強、活動空間的擴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自主能力也在逐步增強,從完全依賴和依戀父母,變為在對父母的依賴、依戀和擺脫、獨立之間搖擺不定,並且逐漸完全擺脫對母親的依戀、依賴,向獨立自主靠攏。

再加上孩子好奇心強,興趣廣泛,喜歡探究,愛好嘗試,好表現自己,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等等心理特徵,他們常常故意做一些大人反對或不大讚成的事。

大人要是懂得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徵,只要沒有危險就不干預,他做一會兒,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也就有可能自動地放棄不做了;要是大人進行干預或強行制止,他就有可能非做不可。

此時,孩子往往以直接反抗或對抗的形式,來表達自我意識和獨立性。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由於孩子的個性不同,有的孩子反抗性激烈一些,有的則緩和一些。

但在這個年齡階段,都要有這種表現,這是孩子邁出的擺脫母親的第一步,是成長發育過程中必然現象。

孩子到了「人生的第一反抗期」的時侯,家長要有個心理準備,免得來個措手不及。

遇到孩子跟大人「對著幹」的情況,要平靜、冷靜,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要大發雷霆,最好是採取示範、講道理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耐心地循循善誘,因勢利導。

孩子想做的事,若是合情合理的話,家長要親自幫助孩子做,具體地指導他們做,也參與其中。

這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能力,進一步密切親情關係,也會在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中,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來自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育兒學問:讓孩子心理上「斷乳」

一個國外寶寶(大約1歲半,不足2歲)自己穿衣、洗漱、吃麥片、收拾廢品、甚至使用吸塵器等「超人」的表現,引起了許多網友的興趣和討論。我們無需糾結視頻是否經過「剪輯」,可愛的寶寶是1歲半還是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