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頂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很多粑粑麻麻苦惱於孩子頂嘴的現象:「我的孩子以前很乖的,現在開始學會頂嘴了,說一句頂十句,氣死人了!」家長們紛紛訴苦,控訴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其實,沒你想的那麼糟。
頂嘴不一定就是孩子任性、調皮,故意跟你作對,先看看這些孩子們對自己為什麼頂嘴的回答。
我覺得我爸爸的做法一點兒也不公平。
因為上個星期,和爸爸約定好如果我作業完成了就帶我去迪斯尼玩。
可等我完成了他卻改口說,等你考上班級前十名,考不上就別想了。
我真的特別生氣,為什麼你們大人這麼言而無信。
家長的做法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安撫孩子一時的情緒,隨口許下諾言事後卻拋到腦後的家長比比皆是。
也許你並不是存心,可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時,父母在他們心中就會變成「狼來了」,不僅不再信任父母,父母對他的教育,恐怕他也無法再接受。
若父母言而無信,孩子日後就很難信守諾言。
因此哪怕承諾的是很小的事情,父母也要認真去做。
其實,只有在媽媽誤會我時,我才會頂嘴。
有次我只是想幫她分擔一點家務,不讓她很辛苦,不小心摔壞了碗。
媽媽就過來向我大吼:「誰讓你洗碗了!有這個閒工夫還不去看書!」感到很委屈,就向她頂嘴了。
家長的做法
如果發生類似這種情況,父母不要急於去責罵孩子,要先體諒孩子的用心,換個角度想其實他們只是簡單的想幫父母做些事情,分擔工作。
當父母了解了事情的經過,發現自己誤會了孩子,這時候家長就應該學會適時低頭,及時向孩子道歉。
這一點,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不會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但如果你不能放下架子,坦誠的向孩子道歉,孩子又怎麼會心服口服,並且把你當作自己的榜樣呢?其實當你說出對不起的時候孩子的委屈就已經釋然了。
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卻都沒有做到。
讓我早睡,可他們在外面打麻將到凌晨才回家;讓我別玩電腦,我媽卻在電腦上看韓劇,一看就幾個小時。
家長的做法
成人在對孩子平時的教育中,自己也要以身作則。
如果家長本身就存在這樣的缺點或做法,在教育孩子時,自然會遭到反抗和頂撞。
家長只有積極地改正這些缺點,才能讓孩子認可並接納家長提出的要求。
我覺得父母太霸道了。
媽媽經常教訓我說:「我是你媽,你就得聽我的,你小孩子懂什麼?」我的天哪,這話也叫講理嘛。
家長的做法
「我是你媽!你就得聽我的!」,在大街上或者在眾人面前,我們指責、要求孩子時,會忽略到他的內心感受,想當然的認為孩子就應該是這樣的。
但是在孩子的內心,他也是需要面子的,他也是希望在眾人面前有個好形象的,這個時候站出來頂嘴也並不為過吧。
如果您覺得這是小孩不尊重大人的表現,那就先試著去尊重一下他,看他會不會給你不一樣的行為反饋吧。
他們只知道打擊我。
我媽反正就是有意無意的就說起別人家的孩子,隔壁的某某某得什麼獎啦,考上重點高中啦,巴拉巴拉的。
為什麼你們總是說別人的好?那你找別人的孩子做子女好了!
家長的做法
很多父母愛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目的是為了給自己家的孩子一個奮鬥和努力的目標,但事實上,這樣做不僅難以起到一種激勵的作用,還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甚至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度,導致孩子對父母冷漠化。
父母應該讓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別人比」,例如拿孩子這次成績和上次成績進行比較,拿孩子的優點和缺點來比較。
此外,如果確實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學習的話,那麼最好先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好的方面給予表揚和肯定,然後再客觀分析別的孩子表現比較好的方面,之後才在此基礎上建議孩子如何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樣孩子的心理會更容易接受。
在我們孩子面前,父母總覺得自己絕對正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
其實,我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父母看法不一致的時候,如果不大聲「頂嘴」,根本沒有威力,我們就應該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家長的做法
有些事情,尤其是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情上,他會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不聽他的獨白,一味的讓孩子聽從我們的要求,就會壓制了他的積極性,頂嘴就是追求自我表達與獨立自主的權利。
不妨在家裡營造出足夠的民主氣氛,誰說的有理就聽誰的。
並鼓勵孩子隨時講出自己的感受,化解孩子的委屈,不必擔心如此會降低你的威信。
其實你越這樣做,孩子越會理解和認同你。
反之,總是以大壓小,會導致孩子日後形成逆反或逃避心理。
我只是想把後半集的連續劇看完就馬上睡覺,爸爸堅決說不行,把電視關了,而且他總是用命令的口氣跟我說話,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這讓我很不爽。
家長的做法
孩子在玩或看電視時,大人如果命令他停止,馬上去彈鋼琴或睡覺,孩子一下子不能從原來的活動中脫離出來,就會頂嘴。
遇到這種情況,不妨給孩子一個緩衝時間,比如告訴他:「媽媽現在去刷牙,等刷完牙你就要關掉電視了啊!」或者告訴他,分針指到哪個數字就要去彈琴了。
當然你得說到做到,讓孩子形成良好習慣,再執行起來就不困難了。
頂嘴並不是什麼壞事,別為此感到孩子不聽自己的話,了解了原因之後,我們進行適當的調整,相信在以後相似的場合下,他會是一個溫文爾雅的孩子。
此外,小編記得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也聽心理老師提及「叛逆期」的說法。
而在成長中,小編我似乎沒有什麼叛逆期,因為頂嘴了會有一個「不孝」的罪名,最多就是做事拖拉。
在別人眼裡特別乖,用自己的說法就是:「很會裝乖」。
到上了大學以後就是自由的野鳥,心裡極度討厭待在家裡,放假了一有空就往外溜,到了大學畢業也不怕千辛萬苦一個人跑去其他城市工作,即便爹媽給我找了很多優越於現在崗位的工作。
我裝乖的理由是:我很喜歡我自己現在的工作。
我知道爹媽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每天在微信跟爹媽嘰嘰喳喳,把擰巴的工資省下來給他們發大紅包,就是不喜歡呆家裡。
我想我需要點時間。
因此對下面的說法深有感觸。
分享給粑粑麻麻們。
如有不同的觀點歡迎私信小編。
在人的一生中,通常會出現三次叛逆期,其中第一次叛逆期在2.5~3歲之間,第二次叛逆期會在7~9歲之間,第三次叛逆期會在孩子12~15歲之間。
通常我們說的叛逆期,就是孩子不聽話、自作主張的時期。
那每個孩子的叛逆期都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不聽話」「學習沒精神」「做事不積極」「回到家裡拚命地玩遊戲」「講道理不管用」「油鹽不進」 ……在我們看來,還沒長大的孩子,有時候會處處覺得自己很有理,處處和我們對著幹,就是不服管,就是不聽話,這就是叛逆期的表現。
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一個乖巧溫順的孩子當然更討人喜歡,聽話最重要,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多好。
乍一看來,糾正孩子的叛逆似乎沒有什麼錯誤,畢竟孩子的確也是在某些方面與我們的期望有所差別,或者說在我們的教育觀中存在不聽話的表現。
可是再好好想想看,孩子的叛逆從何而來?他的叛逆到底應不應該被稱為是「叛逆」呢?
1
第一個叛逆期
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2.5~3歲的時候,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
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他已經基本會自己吃飯、自己走路跑步了,這個時候他的視野開始開闊。
此時他的腦袋正在快速構建自己的世界,於是他的意識會認為一切都是他的。
所以他需要什麼的時候,會直接去拿,而不管這是不是他的。
如果這個東西是需要買的,或者是別人的東西,爸媽就會去制止他。
而制止他的後果,就是孩子的哭鬧。
2
第二個叛逆期:
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在7-9歲的時候會迎來第二次叛逆期,通常和他上小學的時期是比較吻合的。
由於幼兒生活和小學生活的反差實在太大,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表現。
於是,父母開始用「講道理」「催促」的方式要求孩子以學習為重。
而孩子這個時候仍然希望按照之前的方式生活,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地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
於是,爸媽和孩子就會產生一些衝突。
3
第三個叛逆期:
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在12-15歲之間,還會出現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叛逆期,這通常是伴隨著孩子的青春期而來的。
孩子此時的視野和見識變得更加寬闊了,他會發現他學到的內容和看到的社會是不相符的。
此時,他開始嘗試按照社會的方式去理解學校的學習。
這在「大人」的眼中是比較「反動的」,於是大人開始了「鎮壓」。
最終,基本上會以小孩的無奈接受而告終。
以上基本上就是我們通常對於孩子叛逆期的認識。
然而,所謂的「叛逆」,真相是什麼呢?
「叛逆」是高高在上的成人對孩子輕視的一種定義
叛逆的本質,要從「叛逆期」這個名詞的來歷說起。
其實,「叛逆期」首先源自孩子一系列的表現,給爸媽帶來的困惑,從而引發了焦慮、失望和無奈的情緒,最後爸媽們對此下了一個定義:「叛逆期」。
也就是說「叛逆期」是以爸媽為中心下的定義,而不是孩子。
當我們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都潛意識地下了另一個判斷:「孩子的這些表現是不合理的」。
這樣下定的義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叛逆期是一個時期,它有開始也有結束。
這其中帶著爸媽對現狀的無奈,以及這個現狀會好轉的期待。
另一個好處,叛逆是孩子的問題,而不是爸媽的問題。
於是爸媽可以仍然按從前的方式對待孩子,等待孩子「改邪歸正」。
這個定義,真的是「恰到好處」。
然而,如果你細心一些就會發現,叛逆期的症狀,難道只有這些時段才存在的嗎?
對於這個問題,你是不是清醒了一些?實際上,這些症狀一直存在,只不過當問題發展到爸媽無可奈何的時候,我們就認為他的「叛逆期」到了。
也就是說,從根本上,叛逆期並沒有特定的表現。
有的只是這些現象的極端惡化。
說到這裡,你有沒有發現,叛逆期的定義實際上是家長的「精神勝利法」?既然沒有辦法解決,就給它下一個定義,來證明自己是沒有過錯的,這個結果是合理的,本來就是這樣的。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被父母「鎮壓」的後果
了解了「叛逆」是什麼,我們再來看一看大部分爸媽對於叛逆期的處理方法都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第一次叛逆期來到的時候,爸爸媽媽從精力上、能力上、意志上,可以說完全有能力解決。
通常來說,我們都不會太在意。
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我們要麼拒絕他同時哄著他,實在看不下去就教訓他,要麼就滿足他。
然後,孩子會根據我們的處理做出相應的反應。
不管是否滿足他,爸媽們的這兩種做法,會為孩子帶來第一個根深蒂固的結論:「我的人生是由別人決定的」。
第二次叛逆期,爸爸媽媽通常會比較困惑。
他孩子此時的不良表現和無理要求出現時,爸媽通常的處理的方式是講道理來駁回孩子的要求。
此時,孩子的心靈開始種下一顆種子「我的全部願望必須合理。
」
第三次叛逆期來到的時候,孩子已經處在青春期了。
這個時期爸媽普遍會比較迷茫。
因為孩子基本上不會再主動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直接去行動。
爸媽通常只有事後才有機會去處理,可是為時已晚。
即使我們事先告誡孩子,孩子也會說「我知道了」「我知道要這樣做」。
然後,他依然我行我素,於是大人開始抱怨孩子不講道理,不守承諾。
最終孩子的叛逆會引起爸媽空前團結,最後被爸媽軍團強行鎮壓。
孩子在這次叛逆期就會收穫到,「在現實面前,我太渺小了」。
當孩子認為人生不由自己決定的時候,他就開始抱怨自己的環境不好,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自己受到了委屈;
當孩子認為所有的行為必須合理才行,他在機遇面前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需不需要,而是看困難有多大。
當他看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會收穫嘆息;
當孩子認定自己是那麼渺小的時候,他就會變得沒有自信。
他遇事更願意聽從別人的安排,而不是自己主動去承擔責任。
是不是這樣?
這些,就是我們把孩子的這幾個時期稱作「叛逆期」,並且按照叛逆期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的表現,可能會產生的結果。
你滿意嗎?
我相信,你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滿自信,朝氣蓬勃,遇事負責有擔當。
可是,你仍然不自覺地會用之前的方式對待孩子,那是什麼原因呢?
這樣做,實際上有兩個原因:
你之前也曾經這樣被對待,於是你繼承了自己的父母對待你的經驗,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這樣做代價最小,因為你沒有付出過直接的代價。
這樣做代價最小的原因,是你沒有看到真正的代價,就是孩子未來的一生。
當然,這也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課。
這也是他需要面對的,可是你仍然有機會讓他獲得更好的成長。
不是這樣嗎?
在這樣的結果面前,如果有更好的選擇,你會用全新的方式對待孩子嗎?
所有的叛逆期的表現,根源在於家長先入為主,為孩子所有的行動做主,變成了孩子人生的守門員。
而這些導致孩子生活中缺乏創造,於是爸媽和孩子方面就生活的主動權展開了激烈的對話。
而要解決叛逆期困惑,我們首先需要重新定義叛逆期。
叛逆期=探索期
為什麼要叛逆? 因為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了——存在。
孩子從來都是獨立的個體,只不過他需要我們的撫養和監護。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他有能力去創造自己的生活。
所以,他有權利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願做決定。
只不過,在他擁有的資源不完狀況的時候,作為爸爸媽媽你有權利滿足或者拒絕他。
然而,不管滿足或者拒絕,我們都需要讓他意識到一點,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需要為此付出努力。
所以,用我們全新的態度重新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可以稱它為「探索期」。
在三個探索期內,孩子分別會探索:我的世界有什麼?我可以得到什麼?我可以怎麼做?
當我們用全新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在這些階段成長的時候,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孩子逐漸變得自信、陽光、有擔當。
雖然他們不是成熟的,但要作為成熟的人去對待。
而作為家長,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成年人狀態,尊重孩子的獨立。
我們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鼓勵他有更美好的願望。
我們為孩子創造寬鬆、積極的成長環境,讓他為自己的願望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同時,哪怕我們不同意,我們也激勵孩子堅持自己的選擇。
有這麼一個故事:
兩個即將成年的孩子,分別向他們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
一個孩子的父親說:咋啦?家裡容不下你啦,好好給我呆著。
另一個孩子的父親卻說:「好啊!需要我幫什麼忙嗎?」誰知,結果卻恰恰相反,反對孩子搬出去的父親不但沒能阻止孩子從家庭中走出,還和孩子發生了深深的矛盾。
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親反而使孩子留了下來。
出現這樣出人意料的結果,原因就在於第一個孩子聽到父親那麼武斷地阻止他,覺得在家裡也是沒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
另一個孩子則完全不同,當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時候,父親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問他需要什麼,這讓他感到了親情的溫暖,覺得其實在家裡也很好,於是決定不搬出去住了。
可見,孩子有了獨立的想法,渴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其實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擔憂的事情呢!
也有許多父母擔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 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必擔心我們的孩子不受制約,正如前面例子中所顯示的,真正的制約並不完全需要強權或是威嚴。
由於孩子正在掙扎著長大,最需要他人對自己的角色認同,正是自我觀念的成形,思想的啟發階段,所以最容易受影響。
所以,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象; 並不是誰叛逆了誰,頂多只有一個倔強的孩子悄悄「離開」我們而已。
我們當然覺得痛苦,但憤怒則大可不必。
如果,他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墮落的深淵,我們就該立即趕過去,陪他一塊爬起來。
親愛的粑粑麻麻,希望以上內容而已幫助到你,願我們一起成長。
祝生活愉快。
叛逆期的真相,原來是如此,看了之後家長鬆了一口氣
叛逆期的真相,原來是如此,看了之後家長鬆了一口氣撫養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場漫長的長跑,而途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障礙。在這重重障礙中,叛逆期也許是路上的一座高山了。叛逆期是很多爸爸媽媽在談及孩子都會...
了解叛逆期的真相:你怎知叛逆期不是探索期和獨立期?
2017-03-08 美國留學媽媽圈撫養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場漫長的長跑,而途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障礙。在這重重障礙中,叛逆期也許是路上的一座高山了。幾乎所有的父母對叛逆期都有很大的成見通常我們說...
孩子叛逆期的真相,家長你看懂了嗎?
撫養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場漫長的長跑,而途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障礙。在這重重障礙中,叛逆期也許是路上的一座高山了。上網查一下關於叛逆期的定義,是這樣的:「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跟家長頂嘴?真的只是孩子的錯?
最近一位媽媽對我訴說了她的苦惱:我的女兒一直都挺懂事的,可是自從上初中之後就變了。我讓她往東她偏往西,越來越不聽話,而且還學會了頂嘴,真是氣死我了。相信很多家長也都會有這樣的苦惱,那麼家長們你們...
怎樣教育叛逆期孩子?家長必看
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因此會對某些事情做出自己的選擇。在對待老師和家長布置的任務時,如果與自己的心愿發生衝突,就會表現出來。這時,家長如果強硬對待,更會激起孩子表現出強烈的逆反。...
震驚了!孩子叛逆,父母比孩子更叛逆?
撫養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場漫長的長跑,而途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障礙。在這重重障礙中,叛逆期也許是路上的一座高山了。叛逆期是很多爸爸媽媽在談及孩子都會談到的一個名詞。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那麼,你如...
最傷害孩子的8句話,爸媽們別再說了!
點擊「福建電視台少兒頻道」訂閱哦!作為爸媽,當面對熊孩子層出不窮的狀況,你是不是會忍不住說孩子兩句?不過要記住哦,下面這10句話真的很傷害孩子,千萬不要對孩子說哦!」一「笨蛋,沒用的東西。」「你...
孩子「頂嘴」背後的潛台詞
常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讓她往東她偏往西,而且還學會了頂嘴,真是氣死人了。要了解孩子為什麼「頂嘴」,就要了解「頂嘴」後面的潛台詞。1、「我長大了!當孩子頻繁抗拒爸媽的要求時,爸媽就...
青少年叛逆期的教育方式
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
媽媽說 | 聽聽孩子說為什麼要頂嘴,適合各年齡段家長看!
中國第一媽媽讀物 最受歡迎親子公號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兒童食譜《每日譜媽說》總第351期很多家長苦惱於孩子頂嘴的現象:「我的孩子以前很乖的,現在開始學會頂嘴了,說一句頂十句,氣死人了!」家長們...
家庭暴力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尤其是這三個階段的孩子
有些家長脾氣比較暴躁,看到孩子不聽話或是做錯了事情,不分青紅皂白拉過來就是一頓揍。雖然這種方式家長很解氣,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是一萬點傷害。尤其是下面這三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長對他們實施「暴力」不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