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誤區 孩子並非越乖越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你再不聽話,媽媽不要你了」更是家長常掛在嘴邊的;在外面,「你的寶貝真聽話」是誇獎別人孩子的不二法則……「乖」、「聽話」成為評價好孩子的標準。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這句俗話一語道破了傳統家長們教育孩子的心聲。

教育的誤區 孩子並非越乖越好

許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一些,家長讓他做什麼就做什麼,言聽計從型的孩子總是那麼的討人喜愛。

因為對於家長來說,這樣孩子帶起來就比較容易點,能省掉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實際上,孩子太乖也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乖孩子往往為了達到大人眼裡的乖,而會壓抑真實的自己,從而更容易產生心理疾病。

不是每個逆來順受的「乖孩子」都會有一個好結果。

研究表明,「乖孩子」長大以後,他們往往會呈現出一系列猝不及防的心理問題,比如心理孤僻、沒有主見、容易固執、缺乏擔當、想像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幼兒的健康成長離不開一個時代的「促進性環境」。

所謂「促進性環境」,不僅強調個體所處的社會氛圍,還強調一個時代的整體價值系統。

因此,在具體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我們需要逐漸扭轉觀念,尤其是在遊戲規則的設計上,還應最大限度地激活孩子們的主體意識和自我認同,並在此基礎上重建孩子們的自信、勇氣和擔當。

教育的誤區 孩子並非越乖越好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

最本質的一點:這個時代是「後喻時代」: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輩要向後輩學習,而不是我們向父輩聽話。

只可惜,能認清自己視野局限的父輩並不多,大多數還認為下一代應該「乖」一點,走一條穩穩妥妥的路——越穩妥的職業,越以犧牲創新能力為代價。

這個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鐵飯碗?待別人都功成名就的時候,那些聽父輩指路的「乖」孩子,才發現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變職業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適應社會。

當矽谷的大街小巷已經充斥著無人駕駛汽車,當google X 實驗室進行著震撼世界的100個創意時,中國父母的「乖」,卻意味著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驗,去指路後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

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那個就是「乖」小孩!

教育的誤區 孩子並非越乖越好

那麼,如何讓孩子成為「好孩子」,而不是「乖孩子」呢?心理專家董進宇教授建議抓住兩個關鍵期。

0~6歲是孩子個性形成的第一個關鍵時期,他們活潑好動,對一切都充滿好奇。

父母如果鼓勵孩子去嘗試,並且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那麼孩子就會形成良好的性格。

如果父母過於包辦,經常使用「不要」、「不行」、「你必須」等禁止性的語言,孩子的天性則會受到壓抑,變得順從、膽小、懦弱。

第二個時期就是青春期,在12~18歲。

在這個時期,很多小時候很順從的孩子開始反抗父母和老師。

所以,家長要轉變心態,把孩子的逆反看做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從小事入手,有意識地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些事情。

學會示弱,讓孩子有機會超越家長,慢慢地讓他承擔起責任。

溝通時使用商量的語氣,要讓孩子體會到你的尊重,滿足他自我成長的需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的孩子越乖,他的人生就越失敗!

中國父母很習慣誇獎孩子的一句話,就是「你真是個乖孩子。」因為祖祖輩輩都是這麼過來的,爺爺奶奶也很喜歡這麼說,很少有人覺得這句誇獎不妥。孩子從小就被灌輸「要做個乖孩子,這樣爸爸媽媽才會喜歡。」「乖...

請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乖」孩子

我們總是會聽到一部分的爸爸媽媽誇獎別人家的孩子有多乖,有多聽話,然後經過一對比,就會覺得自己家裡的孩子不夠乖,不聽話。總是把乖孩子等同於好孩子,而不乖的孩子也就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但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