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不省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調查

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對200名2-5歲的兒童進行了追蹤調查。

這200名孩子中,100名有強烈的反抗傾向,另100名則沒有這種傾向。

待這些孩子到了青年期,海查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 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這個實驗的結果很驚人,似乎打了不少喜歡「乖孩子」家長的臉,因為,綜合來看,「乖孩子」真正成為社會精英、業界尖子的不多,他們大多在一般勞動崗位上工作。

「乖孩子」確實比「淘氣娃」省心,但一時的省心卻可能帶來一輩子的操心!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這是為什麼呢?

「乖」意味著忽略真實內心

我很清楚地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

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我搖搖頭說,「不想要。

」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

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我從心裡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長大以後,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心理諮詢師告訴我,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我還是經常看到長輩對孩子說:「你再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

」或是「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

」孩子眨巴著眼睛,馬上安靜下來,以證明奶奶還愛著自己。

每次看到我都心裡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

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願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有什麼用呢?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已經不同了,這樣的要挾,還不停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越「乖」的孩子,獨立能力越差

為什麼小時候「乖」的孩子可能學業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卻是那些小時候調皮搗蛋的孩子?因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強,自主性越差。

「乖」孩子身上有家長太多的控制感。

父母期望我們走在一條可以複製黏貼的道路,過著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理想生活,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隨著他漸漸長大,他就會從一個不提問的「乖」學生,成為一個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婆婆包辦的「媽寶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爛好人。

從這個角度講,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我的孩子也是個很調皮的孩子,上躥下跳上房揭瓦,但我會合理表達我的不滿,從不以「再這樣就不喜歡你了!」為要挾條件。

因為我們並不因為孩子「乖」才愛他。

我們愛的是那個原原本本的他。

同理,我願他做出人生選擇是因為自己的真實喜好,而不是犧牲自己的感受去討好別人。

我會支持孩子的決定並提醒他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而不是「你就做一個乖孩子,按照我給你指點的人生活下去。

「乖」不是褒義詞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

最本質的一點:這個時代是「後喻時代」: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輩要不斷向後輩學習,而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聽父輩的話。

只可惜,能認清自己視野局限的父輩並不多,大多數還認為下一代應該「乖」一點,走一條穩穩妥妥的路——越穩妥的職業,越以犧牲創新能力為代價。

這個年代都是人往高處走,哪有鐵飯碗?待別人都功成名就的時候,那些聽父輩指路的「乖」孩子,才發現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變職業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適應社會。

中國父母的「乖」,意味著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驗,去指路後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

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長教訓的我,終於讓孩子做了一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

這天吃過晚飯,他拿著一個堆砌得很奇怪的小車來給我看,本是車窗卻堆到了尾巴上,車頭卻倒裝在車身,姥姥一看就皺起了眉頭,「車哪有長這樣的。

來,姥姥幫你按畫冊上的砌好。

」他才不肯聽話,繼續往車身上堆砌大人無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

這車堆疊得算不上巧,他也絕對不乖,可這輛看起來醜陋的小車,在這個創新以指數級變化的時代,一定能通往我們這一代人無法理解的未來。

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空間

由此可見,用「聽話」作為教育孩子的目標,顯然是一個誤區,不利於孩子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激發。

經驗證明,「淘氣」的孩子更有創造力,因為這類孩子接觸面廣,大腦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

因此,給孩子一點「不聽話度」對提高孩子的創造力是有好處的。

聽話不聽話的界限在哪裡?

父母應事先建立好管教孩子的原則,把握「聽話」與「不聽話」的界限:

①屬於道德問題的不聽話——堅決反對。

孩子小時,以聽話為主,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特別是屬於道德問題範疇的必須嚴肅處理,該批評的要批評,該懲罰的要懲罰。

②屬於天真活潑的淘氣——寬鬆一點。

孩子淘氣不全是道德問題,淘氣有生理基礎,家長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③屬於思維上的不聽話,有獨到見解——支持鼓勵。

父母應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動、去創造。

鼓勵孩子對所有值得懷疑的問題進行思考,並且有勇氣說出來。

敢想、敢說,敢做才有創造。

允許孩子解決自己的問題

當孩子面臨問題時,父母不必一味要求他按照大人說的做,而是可以讓他自己找到解決方案:

讓他自己處理和小朋友的爭執。

讓他自己決定要不要和第一次見面的叔叔阿姨打招呼。

讓他自己決定要不要去學書法,舞蹈或圍棋……

讓他擁有自己選擇朋友的權利。

讓他擁有哭泣流眼淚的權利。

允許孩子「不聽話」,這樣他才有機會「聽自己的話」。

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當孩子無法獨自解決問題時,父母應掌握好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巧妙地給予指導:

①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不能用「我說了多少次你都不聽……」、「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限你在五秒鐘內……」、「我數到一、二、 三.....否則……」、「你應該……」「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 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②要求孩子聽從時,使用商量式語氣。

比如:「這件事能不能這樣做?」等等,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動處理好事情。

培養有主見的孩子

孩子的獨立性不是立等可取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步培養起來的:

①多為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不要事事包辦。

一般來說,孩子在兩歲後,父母就應該幫助孩子逐步學會自己吃飯、穿衣、收拾玩具等,通過做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幫助孩子逐漸樹立獨立意識。

②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從小培養決斷能力。

家長平常要多徵求孩子的意見,例如,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麼樣的衣服;可以讓孩子選擇自己的業餘愛好;房間的布置、家具的選擇、布藝的裝飾等,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籌劃設計方案,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議,認真斟酌孩子的建議並加以採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最近小編看到有篇文章《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文章如數家珍地 道出乖孩子的種種痛苦跡象。難道真是長大後會很痛苦嗎?「乖」意味著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己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

乖孩子更可怕?無數家長看完沉默了……

悅媽推薦:以前我們總認為孩子「乖」是家長的福氣,因為聽話,因為不用父母操心,因為不用管太多事,「乖」孩子多數學習好,老師「請家長」,家長不會因為孩子的成績有壓力。其實,這樣的情況家長往往掉以輕心...

別讓你嘴裡的「乖孩子」毀了孩子一輩子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當孩子不聽自己的話時候,經過家長溝通之後還是不聽,很多家長會表現出不高興的表情。不少專家表明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家長、老師讚揚有加。而...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01「懂事」和「乖」是家長、大人們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

請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乖」孩子

我們總是會聽到一部分的爸爸媽媽誇獎別人家的孩子有多乖,有多聽話,然後經過一對比,就會覺得自己家裡的孩子不夠乖,不聽話。總是把乖孩子等同於好孩子,而不乖的孩子也就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但是這個...

為什麼越聽話的孩子,長大越痛苦?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們總是有意無意的用"聽話"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聽話嗎?"家長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是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怎樣怎樣,不聽話......."家長們互相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