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威懾力是必要的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個回答得看年齡階段了,如果要我10年前回答,我自己就一個叛逆少女,我會相當不喜歡所謂父母要有威懾力這個說法。
10年後自己有了孩子,我很慶幸當年不管我怎麼叛逆最後時刻總還是聽了父母的話。
——「多聽勸,吃飽飯」。
這話真的很有道理。
經歷多了就會知道,老話兒誠不我欺!
然後到了自己帶孩子的時候,現在很多輿論會說,父母和孩子最好要像朋友一樣相處,對孩子要愛,接納和包容。
這話有問題嗎?一半一半吧。
對孩子是要愛,要接納和包容,這話沒錯,但跟家長對孩子的威懾力並不矛盾。
更貼切的說,應該是家長對孩子的權威,威懾力感覺很不理智很鐵血哈。
家長對孩子的權威,就是家長說的話,孩子能信服,能受用,不怒自威。
可以是笑呵呵跟孩子說,也可以是嚴厲地說,看當時的情境,但孩子都能聽進去,這叫對孩子的權威。
這顯然是很重要的。
比如說《媽媽是超人》裡面,米婭調皮搗蛋不聽媽媽的教導,馬雅舒一臉無奈,即使是用罰站的方法也不奏效,最後只有妥協。
在孩子面前,這個媽媽的話是沒有分量的。
而胡可則總是溫和平靜說出的話,兩個娃也能聽得進去。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距?都要靠平時點點滴滴在孩子面前積累和樹立威信。
誰都希望對孩子和顏悅色地教育,孩子就能明白爸媽的苦心。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對孩子的愛,不可能每天對孩子一副笑臉,然後什麼要求都滿足孩子,這就叫愛了嗎?為人父母了,會對愛的體會更深刻,如果認為一味的隨著孩子性子,不加以引導教育就叫愛,這種愛,只能是糊塗的愛,盲目的愛,就算說是跟孩子做朋友,你朋友之間就一味滿足,順著他了?這就打臉了嘛。
什麼都順著孩子,美其名曰釋放孩子的天性,說這種話的輿論媒體,無非是站在逢迎孩子的角度,這種觀點更容易受到歡迎和接受。
誰不喜歡聽好聽的,聽甜話聽稱讚?然而也更是因為,又要愛和包容,又要對孩子管教而不過火,這很難。
天性中有美好的也有需要修整的,這正是家長的責任所在。
試想一下父母對孩子沒有權威,孩子可以不聽父母的,你們是獨立的個體嘛,是平等的,我們各做各的,井水不犯河水,像朋友一樣——這種關係模式下,你怎麼教育他?朋友生你嗎養你嗎,管你衣食住行嗎?父母可是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為你各種操心勞累,一生牽掛為你著想。
能一樣嗎?
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是說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人,所以我們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喜怒哀樂和需求,這樣更容易溝通和引導。
而父母和孩子,在位置關係上,生來就是不平等的好嘛,你能生他,他能生你嗎?
有的媒體真的是斷章取義,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現在的很多所謂的教育理念,最後導致的結果就像劉墉所說的:
今天有多少孩子跟父母討價還價,既要美國式的自由,又要中國式的寵愛,卻沒有美國孩子的主動,又失去了中國傳統的孝道。
然而這批孩子進入社會後,既要美國式的公司福利,又要中國式的鐵飯碗,卻沒有美國員工的自律和中國傳統的忠誠。
從小討價還價,長大後失去原則,該講情的時候講理,該講理的時候說情。
這是我們現在許多家庭教育缺失理性成分的結果。
台灣的社會形態比大陸要超前一些,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也是給我們的警醒,現在大陸也有這個趨勢了。
這種西方教育思潮的衝擊,和國內媒體的斷章取義學個四不像,各種只要權利不要義務,導致了社會形態,倫理關係的混亂。
真心自己用心去思考一下,孩子才是未來,不要有錢了,沒空教也不知道怎麼教自己的孩子了,天天在外面跑,把大別墅留給保姆,早教和司機。
這樣的話,在不遠的將來,孩子會跟你說,我跟你也就是朋友關係,嗯,甚至連朋友還不如。
這裡是葫蘆媽葫蘆爸的育兒實踐和帶娃日記,每周二、五準時分享,呵護寶寶成長。
更多第一手育兒心得和家長手記,接地氣真有用
《史上最全囤貨手冊》囤貨清單+時間表+實際測評+產後護理+育兒精華,乾貨滿滿,搞定帶娃第一年
你以為孩子「聽話」就是好父母?大錯特錯!
整個7月的周末,我都在招待帶著孩子來廈門旅遊的朋友們,這是我第一次如此高密度地接觸這麼多的小朋友。我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不管是3歲的孩子,還是10歲的孩子,朋友們對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都是...
這六種「中國式育兒」,你一定中招了!
很多媽媽都吐槽老一輩的育兒方式,但其實,現在我們依然受著這些育兒觀念的影響。看看下面這些,你是不是還在這樣做?一、過早傳授知識,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曾經在多少家庭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