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寶媽吃飯時只給自己的寶寶夾菜,時間久了孩子會變成這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吃飯的時候寶媽、奶奶不停的往寶寶的碗裡夾菜,嘴裡還不停的嘟囔寶寶「多吃點,要吃飽,吃飽了長個大個子」。

這樣做真的好嗎?最近筆者就遇到了一件這樣的事情!

前不久的一次講座上,一位母親對我說:「我的兒子陳賀軒特別自私,總是不知道體諒父母,什麼事情都只想著自己,您能替我說說他嗎?」

我覺得這樣去可能有些冒昧,但是看她誠懇的樣子,就答應和他們一起吃個飯。

見到陳賀軒的時候,他有些不耐煩,陳媽媽就一直對他好言相勸。

吃飯的時候,她先幫陳賀軒夾了個菜,陳賀軒什麼也沒說就自顧自地吃起來。

陳媽媽發現我在看她,忙說:「您也吃,別見怪。

我問她:「你們平時在家裡,大家一起吃飯時,也是先給陳賀軒夾菜嗎?」

她說:「是啊。

他爺爺奶奶比我們還疼孩子,有時孩子讓他們做個事情他們都特別高興。

可惜,這孩子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陳賀軒看都沒看她一眼,說了一句:「誰稀罕。

」陳媽媽對我尷尬地笑了笑。

後來陳賀軒走了,陳媽媽好像明白了我話中的道理,說道:「可能是我們太寵他了,所以他才會變成這樣。

我說:「不僅如此,孩子自私是因為孩子沒有學會感激、關心他人,你們沒有用自己的行動教會他怎樣孝順老人,反而讓他養成了事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

她點頭道:「是啊,我們把太多精力放在他身上,不但沒有得到他的感激和關心,還讓長輩受到了冷落,真是不應該。

其實,這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對於孩子不恰當教育的一個點,它所折射出來的問題是:家長對於孩子的溺愛,養成了孩子的「自私」。

而他們的心理是這樣的:「家裡所有好吃的都是我的,誰也別和我搶,肉是我的、蛋撻也是我的,芹菜和骨頭才是爸爸媽媽的,反正他們喜歡吃這些。

孩子自私冷漠跟父母有關係嗎?當然有關係!回想一下,你是否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再苦再累都是為了能讓你生活好,都是值得的」「我們不圖你的回報,只要你能健康快樂,我們就心滿意足了」「這些都是你的,我們為你做的事情都是天經地義的」「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家裡的其他事情都不用你操心」「錢夠不夠花?不夠花的話,媽媽再給你一些」……這樣飽含著父母之愛的話語有錯嗎?我們首先要肯定的是:愛孩子沒有錯。

但必須注重愛的方式和愛的表達,否則愛就很容易超過界限,變成毫無原則、毫無底線的溺愛。

溺愛孩子的父母,什麼事都圍著孩子轉,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以維護孩子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為處事原則。

使孩子從小就覺得:爸爸媽媽對我好,都是理所當然的,都是我應得的,不需要感謝和回報。

在這種錯誤思想的驅使下,孩子不僅失去了對父母應有的尊重,變得狂妄自大,而且因為過分依賴父母,進而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

天長日久,孩子的個人主義在父母的溺愛之下肆無忌憚地充斥著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漸養成自私、嬌蠻的個性,不會從別人角度思考問題,甚至把父母當成傭人般呼來喝去。

過度呵護、過度保護、過度要求使得父母不能把孩子擺在正確的位置上去加以教養,自然而然地,孩子也不能把父母擺在正確的位置上去理解和尊重。

當你感覺到那個被自己萬般寵愛的孩子變得越來越任性、自私、冷漠的時候,實際上這是一種因為溺愛走向道德敗壞的必然結果,恰恰是因為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不成熟想法和作為才讓孩子變成這副不懂事的模樣,光顧著不辭辛苦地為孩子打理好一切,而忽略對孩子的情感教育。

這些並不是真正的愛。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要讓孩子成長,自己首先要成長、要成熟,那麼怎麼做才正確呢?

1.父母要學會「冷眼」看孩子

父母要客觀地分析家庭的實際經濟情況和孩子的真正需要,學會說「不」,不可以縱容孩子的無限索取和無理要求。

生活中,孩子的哭鬧成了很多父母「急救風向標」,不管孩子是出於什麼原因哭鬧,父母看到這副情景就心疼得受不了,總想著幫他把問題解決了。

這種做法致使孩子有了依賴性,一碰到問題就想著會有別人來幫著解決,而不願意靠自己的能力或付出辛苦去解決。

吝嗇付出的孩子,必然自私。

父母在有些問題上一定要堅持原則,不僅不要主動去為孩子「掃雷」,就算是孩子一碰到困難就來找父母,父母也要「冷眼」對待孩子的要求,該拒絕的就要拒絕,委婉地將孩子擋回去,對孩子狠一狠心,也對自己狠一狠心,不然孩子從小就會失去很多成長、體驗、選擇的機會。

2.適當訓練,讓孩子走自己的路

父母不要一直做孩子的「拐杖」,要做到及時放手、敢於放手,畢竟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家長永遠無法面面俱到地進行呵護,讓孩子擁有自己觀察生活、應對生活的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幫助。

父母需要循序漸進地做一些適當的訓練,讓孩子慢慢習慣沒有父母在旁邊的情況。

3.鼓勵孩子堅強地面對困難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坦途是偶然,崎嶇和荊棘才是必然,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總難免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必須要自己去面對。

但父母並不會冷酷地袖手旁觀,鼓勵的眼神、關愛的言語會讓孩子更加堅強地面對困難。

4.親情教育,讓孩子學會感恩

親情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課,做父親的要教育孩子愛母親,做母親的也要教育孩子愛父親,從而讓孩子重視「親情」。

父母還要讓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不易和生活的艱辛,孩子懂得關心別人、理解別人後,自然就會形成好的習慣,為父母分憂解愁。

比如,大家一起吃飯時,媽媽不能光顧著給孩子夾菜,也應該給爸爸夾菜,並且說:「爸爸上班很辛苦,這塊肉獎勵給爸爸,感謝爸爸為這個家付出的一切。

」爸爸也應該說:「媽媽燒的菜很美味,我們也要謝謝媽媽啊!」

【本文由「跳跳鴨育兒」發布,2017年10月11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