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準則,爸媽這樣配合有效,培養孩子的習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少家長都在為怎樣教育孩子而苦惱。

確實,孩子的教育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因為孩子以後的成長與從小接受到的教育是有很大關聯的。

父母怕管不好又怕管的太死。

下面給各位父母推薦12條教育準則:

1.歸屬法則

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歸屬感。

2.希望法則

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讓孩子在希望中成長,保護孩子善良的本性。

3.力量法則

永遠不要與孩子斗強,讓孩子看到力量的重要性,同時也讓孩子明白力量並不是唯一決定他們人生的唯一要素。

4.管理法則

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家長的責任,孩子必須學會放棄和堅持,一旦對孩子管理不嚴,父母應該追究自己的責任。

5.聲音法則

儘管孩子在家裡沒有決定權,但是一定要傾聽他們的聲音,這是孩子作為成人的一個必經階段。

6.榜樣法則

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父母必須言傳身教,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7.求同存異法則

尊重並保留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並儘量理解他們,不要苛求孩子擁有同樣的價值觀。

8.懲罰法則

對犯錯的孩子進行懲罰,但父母要對這一法則慎用,因為它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慎用!

9.後果法則

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在現實世界中可能產生的後果,並讓孩子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背負責任。

10.結構法則

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碼」法則

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父母與其至少保持20碼的距離,孩子應該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12.「四何」法則

任何情況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時回家。

郭德綱說過:「人活一世是要有規矩的。

有禮數有體統,孩子在街上走,穿著打扮看娘的手藝,說話辦事顯出爹的教養。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提供方向感,媽媽提供幸福感,每一個階段,父母要分別給孩子不同的愛和引導。

1

幼兒期:用爸爸的陪伴,擺脫對媽媽的過度依戀

幼兒期的很多小孩子都會特別依賴媽媽,整天跟著媽媽,做一個小跟屁蟲,遇到什麼害怕的事情,就躲到媽媽的身後;有什麼困難,也是第一時間哭著喊著要媽媽。

如果在幼兒期,孩子對媽媽過度依戀,達到了寸步不離的程度,很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

心理學家長期的觀察和研究成果表明,這樣的「媽媽寶」孩子,很難融入集體,到了上學的年齡,還是不願意去幼兒園,每天都要哄著勸著出門;他們在面對事情時,常常畏首畏尾;和別人相處時,被巨大的自卑心理包圍,從來不敢主動。

究其原因,是孩子沒有完成一個至關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即,和媽媽的親密分離。

對孩子來說,他的小世界是由他和媽媽組成的,有什麼事情就找媽媽。

我們要引導孩子從對媽媽的依戀里走出來,讓他開始接受爸爸和其他人,打開這個多姿多彩世界的大門,學會並慢慢喜歡與別人溝通。

這時候,媽媽要試著狠下心來,適度放手;而更重要的擔子,落在爸爸肩上。

爸爸要主動邁出腳步,因為這段建立孩子自信心的黃金時期,錯過就不再有。

不管工作再忙,也要多抽時間出來陪伴孩子,一起玩耍,鼓勵孩子和自己溝通:「有事情,就和爸爸說,爸爸什麼都會哦。

在孩子的幼兒期,爸爸孔武有力的形象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常常會開心地說:「我喜歡爸爸把我舉過頭頂,坐在他的肩上,很高我也不怕,因為爸爸力氣很大的,他可以托住我。

」「爸爸的手掌很大,他牽著我讓我很放心。

爸爸的關注和陪伴,對於剛剛走出自己的小房間,開始和這個大世界打交道的孩子來說,是一副遠行的盔甲。

孩子心裡有底氣,會更願意和別人交流,而不會一遇到陌生人就縮在一旁,不敢說話。

知道有一個什麼都可以搞定的爸爸在身後支持自己,這個世界雖然陌生,也沒什麼好害怕的。

一旦不再畏懼,孩子就會在和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樂趣,慢慢地開始悅納這個世界,變得陽光起來。

2

兒童期:爸爸培養規則意識,媽媽教會包容體諒

兒童期的孩子,是好奇心最大的時候,同時又懵懵懂懂,天真無邪。

他們和這個世界的接觸會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知道和別人打交道比較適合的方式是什麼,可以讓他少碰壁,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通常情況下,爸爸在家裡是主心骨,孩子們會以爸爸為榜樣來說話做事,爸爸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刻在孩子心裡,當作自己接人待物的模板。

在爸爸和孩子的相處中,那些基本的規則已經潛移默化地教給孩子了。

而媽媽是一個溫暖的港灣,平時衣食住行上無微不至的照料讓孩子時刻感受到幸福,而在孩子因為犯錯誤受到批評時,溫柔地安慰他,教會他包容和諒解。

鑫鑫今年8歲,是個聰明可愛的小男孩。

郭叔叔一家來鑫鑫家玩,帶來了一個6歲的小妹妹,眼睛水靈靈的好像洋娃娃。

鑫鑫和妹妹玩得很開心,玩具零食都一起分享,但是當妹妹要玩他的小火車時,鑫鑫卻不肯了,把小火車搶過來一直藏在身後,而且變得很不開心,好像不喜歡妹妹了。

後來,爸爸叫鑫鑫把蘋果分給大家,鑫鑫也照做了,很有禮貌地請叔叔阿姨吃水果,但是卻不肯把最大的蘋果讓給妹妹,媽媽勸他,他嘟著嘴不聽,然後「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爸爸抱著眼淚汪汪的鑫鑫到房間裡,對他說:「你是男孩,要讓著女孩子。

而且你比妹妹大呢,做哥哥要有做哥哥的樣子,要懂得禮讓,知道嗎?」

鑫鑫低著頭不敢說話,這時候媽媽也進來了,抱著他,小聲地說:「小火車讓給妹妹玩一下,蘋果爸爸明天給你買更大的,郭叔叔他們來我們家玩,鑫鑫是小主人,要對客人好,知道嗎?如果你去郭叔叔家玩,什麼都不給你,你也會不舒服,是不是?男孩子要堅強,鑫鑫不哭了啊,爸爸是為了你好就說你的啊,要記住爸爸的話哦。

鑫鑫這才止住了眼淚,抽噎著答應著:「媽媽,我知道了。

家庭可以看成是一個微縮的社會,在家裡和孩子的互動模式,直接影響孩子性格的養成,以及他為人處世的風格。

兒童期,是孩子心裡是非對錯觀念慢慢建立起來的時候。

家裡需要一個來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大體上而言,比較合適的搭配是,爸爸來培養規則意識,曉之以理,孩子做錯了事及時指出,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媽媽來教會孩子包容體諒,動之以情,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是愛他的,理解父母的苦心,讓孩子感受到家裡滿滿的愛意。

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有了模糊的性別意識。

家裡父母的關係,會左右孩子性別觀念的形成。

比如,家裡爸爸從來不分擔家務,孩子就會認為家務本來就應該是女生做的,男生不用自己洗碗洗衣服;喜歡欺負女生的男孩,多半在家裡父母也經常爭吵甚至動手。

作為爸爸,要愛孩子,先要愛他的媽媽。

3

青春期:爸爸的約束,媽媽的理解

青春期是典型的叛逆期,尤其是男孩,變得不聽話,破壞欲很強。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強調自我,不想聽從管束,也是醉容易出事的時候。

進入了青春期,孩子們普遍地不再聽媽媽的話,甚至故意挑戰媽媽的權威。

「翅膀硬了」的孩子,欺軟怕硬,只有爸爸能降得住他們。

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爸爸一定要和媽媽站在同一戰線上,一來讓孩子尊重媽媽,體諒媽媽的辛苦,和對長輩的基本禮儀,二來在尊重女性上給孩子做出表率,不至於闖下禍來。

青春期的孩子,會遭遇愛情,升學等等人生重大的命題,非常需要一個可以能夠傾心相談的長輩,來解決自己的疑惑,提供一些經驗借鑑和引導。

媽媽也比較合適的人選,通常爸爸為了能鎮住孩子,都是很嚴厲的形象,而媽媽的溫柔可以讓孩子放下戒心,打開心扉。

正當人生的花季,特別敏感,又特別要強,可能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會斷送孩子的幸福。

父母要給青春期的孩子多一點的關注,有時候,孩子的叛逆也並不是純粹的破壞欲,他們也許只是想引起父母發注意而已。

在孩子茁壯成長的過程中,爸爸的愛提供方向感,媽媽的愛提供了幸福感,為孩子一路保駕護航。

時刻有父母的目光包裹著的孩子才是健康的,美麗的,快樂的。

"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父母的第一責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有一個孩子去上海參加一個全國的競賽,帶隊的老師回來後很有感慨地說:在去上海的輪船上,一天晚餐過後,同行的同學們都上甲板觀風景玩去了。

沒經任何人提示;也沒有任何人要求,到了該做功課的時候了,那個孩子獨自在船艙里拿出書本,若無旁人地開始學習起來------帶隊的老師感嘆到:「這就是習慣!」學習習慣指的就是:孩子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下自動地去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

也就是說到了一定的時候,孩子會自動地去學習。

幾年前,當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之時,記者問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地說:「在幼兒園。

」「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講明了兒時養成良好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決定性意義。

青少年研究專家孫雲曉最近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

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你一輩子。

通常我們說一個人素質不高,往往就是因為這個人有許多壞習慣。

專家研究表明,3-12歲是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12歲以後,孩子已逐漸形成許多習慣,新習慣要想紮下根來就難多了。

孩子學會學習,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凡是學習成績好而且穩定的孩子,都是從小培養形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成績忽好忽壞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現在的一些家長非常看重學習成績,千方百計地培養孩子的外語、美術、音樂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視習慣的培養,這恐怕是我們現在一些家長最大的誤區。

從禮貌用語做起。

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

做為一名現代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應注意教育他學會禮貌用語。

比如正確地稱呼大人,說「謝謝、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說話雖然不帶髒字,但說話的態度不好,語氣急躁甚至嚴厲。

因此,家長在教養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說話和氣、舉止文雅、活潑大方、形成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習慣。

培養孩子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行為習慣。

對孩子來說,如何與夥伴相處是他們亟需學習的一門學問。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與同伴交往,提醒孩子與周圍夥伴友好相處,要讓孩子有集體榮譽感,鼓勵孩子幫助別人,或為集體做事情,儘管有時,孩子所做的「幫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擊孩子的熱情。

家長應因勢利導,支持孩子主動幫助他人,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這樣,才會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產生集體意識,學會遇事考慮他人的感受,不能僅僅以自己為中心。


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

現代家庭對子女衛生習慣的培養重在兩個方面,一是健康的飲食習慣,一是良好的作息習慣。

現代家庭中孩子養得嬌,往往是孩子喜歡吃什麼就買什麼,殊不知這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並無好處。

應該注意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按時進餐,不暴飲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

尤其是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觀,讓孩子從小形成飲食有節、均衡營養的好習慣。

一般說來,習慣可以在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中形成,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中形成。

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在有意識的訓練中來形成,不允許也不可能在無意識中自發地形成,這是學習習慣與一般習慣的根本區別。

因為,相對於其它習慣而言,不良學習習慣形成以後,要改變它將是十分困難的,不利於學生的成長。

拿破崙·希爾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事實表明,習慣左右了成敗,習慣改變人的一生。

一句話,成也習慣,敗也習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嬰兒期和幼兒期早期教育的不同之處

一、嬰兒期的教育 從出生到6個月可著重對嬰兒的聽覺和視覺進行訓練。在出生1個月內可用色彩鮮艷的玩具誘導嬰兒,2個月開始用親切的語言與嬰兒進行交流,讓孩子聽音樂,用帶有響聲的玩具吸引嬰兒的注意,逗...

幼兒期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幼兒教育重要性和不重視的危害性。早期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影響都非常的大。很多家長教育孩子感覺都是從幼兒園開始,幼兒園前期家長應該重視孩子教育,學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如果不重視...

培養孩子養成這幾個習慣,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大家可以這樣理解:習慣決定著一個孩子一生的命運。從孩子一生下來,父母就教育孩子開始走路,說話,吃飯等細微的習慣,一個孩子的成功,應該從小就抓起教...

沒有習慣,孩子的未來有保障嗎?

生活中看似再平凡不過的習慣,可能關乎孩子的能力發展,並影響日後的學習和自信心;擁有好習慣,真的可以幫助孩子儘早掌握人生方向,開創幸福快樂的人生嗎?究竟良好的習慣可以為孩子帶來哪些益處,今天蜜姐為...

如何讓孩子學會玩,你家寶貝會玩麼?

玩,對於孩子的成長,就象維生素一樣必不可少,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是適合孩子人格健全發展的活動。我們隨處可以發現,孩子在玩時都很投入,很快樂。雖然是在玩,但卻象認真的做事。對於孩子來說,遊戲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