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麼想要聽話的孩子,後來怎樣了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超市里,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和媽媽站在收款台邊。
收款台前有很多棒棒糖,正好孩子夠得著。
孩子伸手去抓糖,媽媽從孩子手中奪走糖,制止他:「不要。
」孩子再次伸手拿,媽媽搶過來又放回,這時的「不要」已提高八度。
當拉鋸戰進入第三回合,孩子開始生氣地大哭起來。
媽媽打了孩子抓糖的手,孩子拉過媽媽打他的手狠狠咬了一口。
於是,媽媽抓住孩子拚命搖晃,在他的屁股上又是一巴掌:「你是個不聽話的壞孩子!」
看著嚎啕大哭的孩子,我心裡百味雜陳。
為什麼要說孩子「壞」呢?是因為他想要得到自己喜歡的棒棒糖嗎?不,這難道不是孩子的天性嗎?是因為他反咬了媽媽一口嗎?不,他難道不是出於自衛的自然反應嗎?
顯然,對於媽媽而言,孩子的「壞」與「不聽話」只在於他沒有遵從自己的意願,並不在他不懂事。
畢竟,聽話和懂事明理不同,前者注重順從,後者注重溝通與理解。
孩子聽話父母安心了,可省心之後呢?
平日,孩子一不聽話就被罵的聲音常縈繞耳邊。
孩子小,為避免他陷入困境,讓他明事理是必需的,然而,有些父母為了達到省心省力的目的,以服不服從自己的指令作為「聽不聽話」的標準,對孩子進行施壓。
是,孩子照做,父母省心了,可省心之後呢?事實上,時間一長,部分孩子會變得特別在意周圍人的評價,漸漸形成迎合環境的心理模式,而難以再想起自己的情感需求,也不再願意去表達自己的心理訴求。
而當這些訴求越激烈時,孩子不去釋放,那麼,這股內在的能量將面臨失控,而失控的能量終會投向自己,乃至社會。
2010年,詹尼佛事件轟動華人世界。
詹尼佛刻苦、聽話,這樣一個對父母言聽計從的乖乖女,最後卻僱傭了3個人殺害自己的父母……兒時,詹尼佛學習壓力大,晚上10點後才能睡覺,假日無休,於是她學會了用自殘來解壓。
初中畢業,因未獲得優秀獎章,詹尼佛開始厭倦學習,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她假裝繼續努力。
身邊的女同學都會化妝,她不會,因為不被允許;她也不被允許隨意外出、到同學家,更不許談戀愛……父母把她禁錮在自己理想的牢籠里,用過度的愛和保護築起城牆。
詹尼佛不敢表達,不會抗拒,而難以消散的怨氣令她掙扎、發狂,內心越來越分裂。
朋友昕在得知這則新聞後,回想過去,看的是一個同樣的場景:在一個小牢籠里,手腳被縛住,無法伸展。
昕從小是人人眼中的乖孩子,性格文靜,從未違抗過父母。
在大部分孩子處於叛逆期,她還是沒主見地繼續聽父母的話。
大學畢業工作,接觸社會卻屢屢碰壁,痛哭後才跳出來看自己:依附性強,怯于思考,自主性差……她想有所突破,卻因為恐懼而卻步。
任何新事業的開創,都要受到一些「除此之外無路可走」的逼迫,也需要許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險精神,然而,乖孩子由於從小處於被人操控的地位,未學會依靠自身的力量與優勢,也就往往缺乏這種精神。
小學畢業至今,二十多年過去了,算算,只有那些當時讓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機,憑著一股任誰都不怕的豪氣,成了商界的弄潮兒。
這種方法收效極快,卻極易導致孩子的情感指南針遭到破壞
「小時候,我似乎從沒有做對的時候,因為我做什麼都不合父母的意願。
」朋友喬對我傾訴。
如果她表露出害怕,會受到嘲笑;如果她大聲嚷嚷,會被批評沒禮貌;如果她對父母的話表示否定,就會受到命令:「閉嘴!」而如果她繼續爭辯,就會遭到一頓暴打。
更甚的是,喬還必須常常向父母道歉,儘管她沒任何錯。
她還記得,那年她7歲,媽媽沒有徵得喬的同意就把同學送她的洋娃娃給了表妹,喬得知此事後傷心大哭,立刻招來媽媽「自私自利」的訓斥。
還把她被關在房間,認錯了之後才能出去。
最後,喬只好認了錯。
但媽媽還不善罷甘休,為了治好喬的「壞毛病」,喬必須得用幹活來彌補——把碗洗乾淨,把衣服疊好……做完這一切,媽媽才願意做出和解的姿態。
成長過程中,喬只要一不聽話,媽媽就會整天對她不理不睬。
而這正是喬最為難受的,她寧可趕緊認錯。
這種為了讓孩子聽話,冷眼高壓的方法收效極快,卻導致喬的情感指南針遭到了破壞。
讀書時,假如朋友鬧脾氣,喬會深感內疚;結婚後,假如老公情緒不好,喬會認為問題在自己身上……如今,喬在生活中已很難真正找到自己的本性——她到底是誰,她需要什麼。
她只知道在生活中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她努力迎合每個人,除了她自己。
事實上,孩子敢於在你面前表達自己的慾望,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對他的情緒照單全收。
這種無條件的愛和養育,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
反之,當他表達自己正常的情感時,換來的卻是你的訓斥,就會逐漸失去對自己真實感受的信任,而需要通過別人來告訴他應該如何感受。
今天,許多婚姻關係受到損害,多半是因為這些夫妻之間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其中,更不知有多少乖乖女默默抱怨自己負擔重、付出多,卻沒讓對方了解,原來自己也有要求。
你想用愛來成就孩子,卻發現把他傷地更重
幾乎每一代孩子,都被要求聽父母的話。
從小到大,父母對他們最大的褒獎便是「乖」「聽話」,為了得到褒獎,他們學會了抑制真實的情感流露來滿足父母的期待,犧牲真實的思考來順從父母的教育。
父母用一個個指令把他們框進一個無形牢籠里,再用一隻無形的手拔去他們的羽翼,卻在他們長大後責備他們無法騰飛……這一切,或許,父母永遠不懂,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表姐已四十好幾還沒結婚,每次通電話,大姨總會催婚。
一次,表姐忍受不了,說:「我自己看著辦。
」她媽質問:「你怎麼這麼自私?你考慮過我們的感受嗎?平時遇到熟人,人家問起你,我都不好意思說。
這麼大了還不結婚,你不丟臉,我都丟臉!」表姐一時不知說什麼才好。
其實,大姨不知道,小時候被她嚴厲、專制的保護下的表姐,成年後,靦腆、內向的個性甚至連靠近異性一步都那麼困難。
前天,表姐在我微信評論寫下這樣一段話:「教孩子懂事,別逼孩子聽話,聽話不是種優秀的性格特質。
活得像我這麼無趣,活該今天還找不到男朋友。
」看完我真哽咽。
今天,回想起這些熟知的人的痛,我忽然想到,身為父母,或許,最不能承受的疼痛不是孩子身體肌膚的破損之痛,也不是看到孩子希望破滅時的心靈之痛,而是第三種痛——你想用愛來成就孩子,最後,卻發現把他傷得更重。
擇學堂微信平台(zexuetang_com),一個嚴肅的教育平台。
共享最前沿的教育資訊,最實用的學習方法,最走心的童書產品,最優質的學習課程。
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會越痛苦
我們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相比,總會覺得別人的孩子「更乖」「更懂事」。所以我們總會要求自己的孩子要聽話,要溫順。最好是 孩子人按照我們的任何意願來做任何事情。在家裡我們總對孩子說「要聽話...
孩子懂事聽話最省心?別天真了!
1蘇叔蘇嬸在侄女小悠的婚禮上哭得稀里嘩啦。他們的大女兒蘇西遠嫁異國他鄉已經兩年。兩年來,女兒和他們很少聯繫,幾乎音訊全無。蘇西姐在遠嫁他國之前,有過一次婚姻。她前夫和他是同一個縣城的,是父母認可...
「乖乖孩」變成了「爛好人」?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在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內,乖孩子往往更容易得到老師的關照、父母的歡心,殊不知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擁有健全人格和創新意識的人,而不是聽話、順從。「我家孩子特乖,從來不惹大人生氣。」「真是個聽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