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嬰兒更喜歡吃書,而不是看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為什麼嬰兒總是試圖把圖畫書放進嘴裡或用手撫摸它,甚至試圖撕破它或把它扔到地上?
如果父母認為這樣的行為很不正常,那麼,你顯然在用不同的「圖式」來理解嬰兒的「圖式」。
通常成人會認為,圖畫書是用來看的,而不是用來「玩」的,可嬰兒卻不這樣認為,因為他們的頭腦中並沒有關於「書是用來看」的圖式。
所以,如果父母不了解嬰兒的認知水平和過程,而是單純地制止嬰兒的「奇怪行為」或呵斥他們,顯然是不會有任何作用的。
正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認為的那樣,嬰兒並不是從他人傳達的事實中獲取知識,也不是通過感覺和知覺來獲得。
他提出知識是直接的運動行為的產物。
也就是說,嬰兒只有通過自己行為上的嘗試,才能獲得新的「圖式」,不斷促進認知發展。
而且,皮亞傑還提出當兒童的身體發展達到了某一恰當水平,並接觸了相關的經驗,兒童就會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發生變化,因此考慮他們知識和理解的質的變化非常重要。
比如,當兒童還無法理解書的用途時,父母急迫地希望兒童能夠從小喜愛上書,就超出了兒童的認識能力,他們只會把書當成與其他玩具相同的物體,觸摸、撕裂、嘴咬等行為才會經常出現。
蒙台梭利在設計兒童學習時,十分注重循序漸近的原則。
無論是感官教育,還是數學、語言教育,蒙台梭利都倡導以兒童為主,不「教」的教育,教師居於協助啟導的地位等等。
「嗨寶寶」認為,由於父母急於讓兒童成才的心態,常常會把成人認知思維帶入到育兒過程中,而且習慣性地以同齡兒童為標準對孩子的認知能力進行判斷。
事實上,每名兒童受到不同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影響,其各個的發展階段並不同步,如果父母單純以普遍地標準來衡量和要求孩子,就會抹殺他們的天生的潛能。
所以,好的教育者一定是善於觀察的。
他會及時捕捉兒童偶然出現的發展變化,通過創造有利於發展條件而不是強制性地引導兒童強化這種發展。
比如,當發現一個兒童總是把物體或食物扔向同個方向,那麼他可能正在通過不斷地重複來進行「重力實驗」,這些能引起他巨大興趣的「怪異行為」,照料者一定不要阻止;相反,要給他們創造更多的「試驗」機會,這或許意味新的「圖式」將取代舊的「圖式」。
因此,當父母抱怨孩子缺乏專注力時,一定要認真反思是否因為平時經常阻止兒童的一些行為,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更多育兒問題,請關注「嗨寶寶」頭條號或公眾號(hiangel_cn)!
面對熊孩子,忍讓還是開撕?聽聽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怎麼說
熊孩子,網絡用語,形容是十分調皮的孩子。他們可能橫衝直撞,撞碎了你的手機螢幕,還一副誰讓你不躲開點的表情;他們可能在你隔壁桌吃飯,大喊大叫,恨不得掀掉房頂;他們也可能去你家做客,不脫鞋,甚至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