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長長心吧!千萬別這樣逼孩子了,不然孩子遲早毀在你手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中國的絕大多數家庭中,家長對孩子總是抱有了極大的期待。

就在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長期思想壓力下,家長總是有意無意的逼迫著孩子,逼著孩子成長,逼著孩子進步,可是卻不知,逼迫,只會毀掉孩子的生長力

每一個孩子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有些事情急不得,逼迫往往會適得其反。

以下這四件事,家長可千萬不要再做了。

1. 逼孩子打招呼

我所見過的每一個父母,或多或少都有強迫孩子向陌生人打招呼的行為,但大部分孩子的內心十分抗拒這種做法,心不甘情不願的向陌生人打招呼很憋屈,甚至有的孩子為了拒絕打招呼而嚎嚎大哭。

對父母而言,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社交手段和禮貌,就是「動動嘴皮子的事情」。

對孩子而言,打招呼卻是將自己「被迫」暴露在陌生環境中的酷刑,既沒有安全感也沒有尊重。

每個孩子性格都不同,對於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講,這種「抗拒心理」會越發的強烈。

換個角度想一想,作為一個成年人的你:你在大街上碰到不太熟悉卻又彼此認識的人時,會發自內心的想去打招呼嗎?那聲「你好」和寒暄客套是由心所願還是禮儀約束呢?你在陌生人面前是否常常會感到緊張、尷尬、害羞呢?

有太多的父母不知道的是,父母說的次數多了,孩子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渦。

更別說那些脾氣暴躁的父母,嚴厲指責不願打招呼的孩子,說「沒禮貌」「不聽話」之類的「語言暴力」,對孩子造成加倍的傷害。

他還只是個孩子,見個陌生人就要問好,對孩子而言,這個要求確實有點高。

2. 逼孩子表演

提起被迫在親戚面前表演才藝,想必很多家長小時候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對於那些生性靦腆害羞的人來說,這絕對可以稱作童年陰影之一。

然而,豆媽卻發現如今的家長們也還是保留著這樣的「愛好」,常常不顧孩子們的真實意願,強迫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

鄰居家小葡萄雖然才17個月,可是已經會從1數到10了,還是唱那麼一兩句兒歌。

於是只要出門散步,葡萄媽媽就喜歡讓葡萄給大家表演節目,「快,葡萄跟媽媽數1、2、3......」、「葡萄,快給大家唱首歌......」只要葡萄不太願意,她媽媽就會大聲指責「怎麼回事,你再不說,媽媽就生氣了,不理你了!」最後,表演總是在葡萄的哭聲以及她媽媽尷尬的表情中結束。

孩子被自己的爸爸媽媽強迫著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會感到害怕、無助、惶恐、委屈。

從頭到尾,父母考慮了自己的面子,考慮了取悅親朋好友,唯獨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

都是家長的虛榮心在作祟,把孩子當成了炫耀的工具。

3. 逼孩子分享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分享成了一種衡量孩子是否有禮貌的表現。

不光是家長,甚至是老師,都要求孩子分享。

分享本沒有錯,可是誰又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分享呢?

分享很美好,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連結,是親情、友情、愛情的基礎。

但不是靠「威逼利誘」來讓孩子分享,而是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孩子心甘情願地分享。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寶寶,你的玩具能借給弟弟玩一會嗎,你是哥哥,要學會分享哦?」如果寶寶同意了,有的家長會說「寶寶真乖,都懂得分享了」;可是如果孩子不給,則說「你怎麼這麼小氣啊,一點都不懂分享。

其實,在孩子眼裡,玩具不止是一件幾十塊的玩具那麼簡單,而是他的心愛之物,是他精神的依託,對沒有收入的孩子而言,每一件玩具都是「天價」。

在兩三歲的孩子眼裡,甚至會覺得玩具就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對玩具的「吝惜」,也恰恰是孩子開始具備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的表現。

而且,在小孩子眼裡,他無法理解「分享」的意思,以為玩具被分享出去了,就再也不屬於自己了。

蒙特梭利教育理論認為兒童在6歲前都是自私的,並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含義。

所以,在不恰當的年齡強迫孩子分享,就是在與自然規律作對,阻礙孩子的成長

越是從小被逼著分享的孩子,長大了越自私,因為他們從未體會過真正的擁有和掌控,小的時候無法反抗,長大了就會過度索取。

4. 逼孩子道歉

在中國,通常情況下,當家長發現孩子做錯事,但並沒有誠心悔過時,就會開始逼迫孩子道歉,目的是改變孩子那些問題行為。

可是,如果只是強迫孩子說出「對不起」,那也只是流於形式,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歉意。

如果經常這樣做,等孩子大一點她們就會發現說一句「對不起」是掩蓋錯誤的一種好辦法。

作為父母,我們想要我們的孩子有禮貌並且只做能夠被大眾接受的事,我們想讓他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怎樣與人相處,並且當某人很粗魯或者不友好時,他們能夠識別出來。

但為了實現這些目標,讓孩子學會假意道歉從來就不是正確的方法。

在我看來,「對不起」並不是一個禮貌用語,只為了表現「我的舉止很合理」而存在,它更應該是情感的一種表達。

試想一下,如果你在不感到抱歉時說對不起,那又有什麼意義呢?難道我們真的想要讓我們的孩子說一些不真實的話,只為了獲得想像中的安寧?

強迫某人隱瞞自己情感是荒謬的。

我並不是說我們都應該到處去大聲說出每個真實的事情。

我們應該做的是,既要富有同情心,也要誠實。

家長們需要努力幫助孩子認識到他內心的道德準則,不能一直待在孩子身邊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讓良知成為孩子行為的引路人。

喚醒一個人的良心,比使用一千種教育手段更有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6歲前要訂下的5個規則,別讓孩子成為小皇帝!

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百分百的自由空間去發展獨立能力,但一味地縱容孩子,甚至有「只要他喜歡就可以了」、「孩子開心快樂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如果有這種心態,教育出來的孩子,容易變得、自大、自我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