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該撕則撕!這個事兒點讚的幾十萬,吵架的一大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天,小編在小區碰到兩個鄰居媽媽當眾撕了起來,她倆都是小編多年認識的鄰居舊友,於是趕緊上去一頓勸,才知道是因為她倆孩子之間的爭執而吵架了。

原來是軒搶睿的玩具,睿不肯,軒軒就向睿媽告狀說睿不分享。

睿媽回軒軒,孩子之間的問題自己解決。

軒大哭,軒媽帶著孩子回去了,就此屏蔽了睿媽的朋友圈,兩人在小區再沒有說過話。

今天偶然想起這事,便和大家來聊一聊這話題,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你會怎麼做?

一般人都覺得,要教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要學會分享。

不過有個叫Alanya的母親卻反其道而行之,讓兒子Carson不要分享。

她是這樣說的:

我的孩子沒有義務給你分享。

「我的孩子沒有義務跟你的孩子分享。

我們一到公園就有至少6個男孩圍上來,要Carson分享他的變形金剛、模型和卡車,他當時不知所措,把玩具抱在胸口,看著我。

你不需要分享。

「我說:Carson,你可以說不。

只要說不就好了,你不用分享任何東西。

「Carson拒絕之後,那些男孩馬上跑來找我告狀,說他不願分享玩具。

我說:他不需要跟你們分享。

他已經說不了。

如果他想分享,他會分享的。

對別人說「不」。

「說了這話,其他家長馬上對我報以厭惡的眼神。

我想說:如果一個成年人,到公園吃三明治,爸爸帶須跟陌生人分享嗎?不!會有任何懂禮貌的成年陌生人向我伸手要三明治,並在我拒絕時不悅嗎?也不會。

到底是誰沒禮貌?

「所以說,當你們用那種眼神看著我時,你們一定在想,我和我兒子真是沒禮貌。

沒禮貌的人是誰呢?是不情願將他的玩具與陌生人分享的人,還是那些要求別人分享不屬於他們的東西的人,尤其當對方已經明顯不願意的時候?」

成年人的修養。

「我的目標是教給孩子成年人的修養,雖然我知道有些大人從孩童時期就不懂得分享,但我更了解那些不懂得說不的人,或是不懂得劃清界線的人,或不懂得為自己著想的人。

我自己就是。

不和貪婪的人分享。

「Carson原本只想跟一起來公園的我朋友的女兒分享那些玩具,因為他想這些玩具給她一個驚喜。

他只是不想和那些貪婪的男孩們分享。

不因別人要求而放棄。

「所以當下次你的孩子跑來跟你抱怨別的小孩不跟他分享時,請記住,我們並非活在一個只要有人要求某件東西你就得放棄的世界。

我不會那樣教我的小孩。

這篇文章在臉書發布後,引來眾多網友支持。

分享不是與生俱來的

分享是人類的一種親社會行為,是指人主動自願與他人共享資源,並從中獲得愉悅和滿足的社會行為,是幼兒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形成健康個性的基礎。

所以,真正的分享必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從動機上說,產生分享行為的孩子必須是主動自願的;從形式上來說,孩子與他人是共享資源的;從情感上來說,孩子通過分享行為,最終獲得的是愉悅和滿足的情感。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分享意識以及分享行為呈現出不同的狀態。

我們應該客觀看待這種差異,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分享。

研究發現,年齡大的兒童較願意分享,或顯得較為慷慨。

也就是說,年齡小的孩子,分享意識不強,分享行為也較少。

蒙特梭利教育理論認為兒童在6歲前都是自私的,並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含義。

瑞士一項研究也顯示,人在幼年時期通常表現自私,直到七八歲才懂得與人分享。

學會尊重孩子的物權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也有自己的東西,如玩具、衣服、帽子、鋼琴、學習用品等等,這些物品是家長們提供給孩子的,孩子們已然認定這是自己的東西了,家長們就要尊重孩子們擁有這些物品的物權,也會有利於孩子在方方面面健康成長。

家長在尊重孩子的物權過程中,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父母是愛自己的,也會慢慢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對父母和家庭也會感激,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父母不去干涉孩子怎麼樣使用物品,就是在尊重孩子的物權,孩子會自己整理、擺放、保管、愛護自己的東西,培養孩子的生活獨立性

父母在使用孩子物品時要徵求孩子的同意,不能用哄騙或者強硬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孩子允許後要做到有借有還,這樣以後等你需要時孩子會主動提供給你使用,也就做到了主動分享。

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同時也要做孩子堅強的後盾,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父母要站在孩子這邊,溫柔的阻止別的小朋友搶孩子的玩具,加強孩子對這件物品的所有權。

不要強制孩子分享

強制分享會育出自私熊小孩

生活場景 1:聞聞2歲了,平時到鄰居親友家串門,看到桌上有糖果,往往不打招呼就伸手去抓,據為已有。

當別人逗他向他要東西時,他就用小手緊緊抓住,不肯輕易放手,如果真被拿走,聞聞就會哇哇大哭。

這時候,媽媽總是很苦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占有欲這麼強,小小年紀就是個自私的孩子。

其實媽媽錯了,這不是自私,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結果。

2歲前的孩子,基本上以個體活動為主,他們對主體與客體往往還不能區分,因而對物品的所有者尚不能區分,和其他孩子交往時,也會發生不打招呼,互相拿對方玩具的現象,但「矛盾」一般不會激化。

生活場景 2:三歲的小璐在家裡大哭,媽媽也一臉怒色,狠狠地盯著小璐。

原來,小璐的表妹黎黎剛好比小璐小一歲,媽媽就想收拾一些小璐穿不了的衣服和玩具送給黎黎,可小璐看到媽媽往包里裝這些東西時,就上來拚命搶奪,媽媽講了半天道理也不管用,所以就出現了最開始的那一幕。

媽媽特別不明白,這麼多衣服和玩具,小璐根本用不了,為什麼不願意分點給妹妹,自己的女兒這麼大了怎麼這麼不懂事?

小璐這種行為在許多三歲左右的孩子身上都發生過,有的孩子寧可把玩具摔壞也不肯給別的小朋友玩。

小璐媽不要感到太生氣,這個期間的孩子正處於自我中心反抗期,特別明顯的標誌就是把所有屬於自己的物品都貼上一個無形的「物權」標籤,家長應該明確支持。

但同時,父母也要教他一些規矩:「對,這些是你的東西,慢慢說,不可以尖叫,媽媽不喜歡你隨便喊叫。

」漸漸地,孩子會走出以自我中心的不利因素,同時還保留了因擁有「物權」而獲得的自尊和安全感。

正確教孩子分享

1、增加孩子有關的知識。

通過比較使孩子知道自己手裡的東西到了別人手裡還是那個樣子,不會變。

如孩子想要別人的餅乾,明明家裡有,可他偏要別人的,這時,父母不要太強硬,而是在接受了別人的東西後和自己家裡的作對比,讓孩子親口嘗。

親身體會到味道是一樣的,以後他就不再要了。

2、不要壓制而要引導。

壓制會使孩子產生常說的「逆反心理」,更想得到它。

因此,在孩子要別人的東西時,可以溫和地提醒他,使他回憶起曾經吃過或玩過這種東西,有助於解除孩子的強烈要求。

3、轉移注意力。

有時孩子要別人的東西,這種東西自己家確實沒有,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就答應(並做到)給他買一個。

如果條件不允許,應儘可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別處。

4、試用交換法。

交換玩具或食物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還可以防止孩子獨霸和占有欲的產生。

如孩子要別人的玩具,就讓孩子自己拿著玩具用商量的口吻,友好的態度和小朋友交換著玩,使雙方都受益。

(來源:哈哈兒童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分享,90%是家長的錯!

孩子在兩三歲以前,不願意分享不叫自私,那是自我。因為這個階段,孩子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看不到、理解不了別人的需要。他們正全情投入在體內那個「自我」快速拔節生長中。若孩子到了五六歲仍然不懂得...

正確面對孩子的「自私」,家長要這樣做

孩子到了自我意識萌生的階段,有時會出現一些「自私」的行為,比較常見的有霸占玩具、私藏東西、搶占家人等。很多父母感到很頭疼,對此「自私」行為所採取的政策就是斥責打罵, 希望孩子不要養成自私的壞習慣...

分享——家長該如何教

這幾天網上又因為如何教孩子吵翻天了!事情是這樣的: 一位叫Alanya的母親帶著孩子去公園玩,孩子手裡拿著變形金剛、模型和卡車,原本孩子帶這些玩具是為了和母親好朋友的女兒一起玩的,他想給這個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