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自我成長之親子溝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是尊重、理解、鼓勵,還是引導、規矩、塑造,或者說約束、管教、懲罰?就我而言,育己即是育兒。
類似的話,你有沒有對孩子講過?
「告訴你八百遍了,就是沒記性!」
「再不聽話,媽媽不愛你了。
」
「怎麼想的告訴媽媽,別總是哭。
」……
即便這些話已經講過無數遍,為什麼孩子依舊不聽你的話,不願意和你溝通?親子溝通,亦即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和互動。
在和孩子的交流互動中,父母常常不忘「言傳身教」。
而與此同時,父母又往往因為熱衷於「言傳」,忽略了「身教」,殊不知「身教」才是「言傳」的基礎和有力保證。
先通情,再達理
孩子因自己養的一條小金魚死了而傷心不已,不停地哭。
爸爸走上來說:「別哭了,不就是條金魚嗎?爸爸再給你買十條。
」
孩子聽後哭得更厲害了。
這時,孩子哭的不僅是金魚的死,更是因為他的情緒不被接納和理解。
如果爸爸這時候能告訴孩子:「我和你的感受是一樣的,失去一個好朋友是會很難過。
」
這樣,孩子或許會更好地面對現實和自己的感覺。
小結:
孩子什麼感受,父母沒有權利去定義,那是孩子自己的感受,需要我們去尊重。
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應該先試著深入孩子的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和思維,再進行下一步的溝通。
接納情緒,承認願望
某天早上,孩子醒來告訴你今天不想去上學時,你怎麼辦?
直接訓斥他:「快起來,必須去!」孩子會有什麼反應?
可能大哭,也可能幹脆不起了。
這時,先接納孩子的情並承認孩子的願望:「你很希望今天是周末,因為媽媽答應你周末帶你去海洋館,是不是?我明白,我們看一下日曆,今天是星期三,媽媽和你一起再等兩天,好不好?」
當我們必須拒絕孩子的某項要求時,至少我們要承認孩子內心的願望,並提出這種訴求和權利,這樣,會讓孩子更好地接受我們的建議和要求。
小結:
不要否定孩子的意願和訴求,重要的是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用尊重他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
否則,孩子永遠不會知道什麼能得到,什麼得不到,該如何去爭取。
多描述,少評價
當孩子飯前用嬌嫩的小手幫我們準備好餐具時,我們誇他「太棒了」,意味著他以後不幫著做就是「不棒」。
長久下去,孩子會更關注我們的誇獎,而不是自己做了什麼。
如果我們只是客觀地描述事實:「桌子擦得真乾淨,碗筷擺放得真整齊」,那孩子腦子裡再現的是做過的行為,能幫他將來做好同樣的事。
小結:
表揚或批評都要儘可能的具體,結論性的評價往往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
因為幼兒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有限,往往會以父母對他的評價來評價自己。
少禁止,多啟發
父母明確告訴孩子:周一到周五,不可以看電視,周六周日可以看一個小時;玩具車不是用來扔的,皮球是;床單不是用來畫畫的,紙才是。
當我們禁止或限制孩子某種行為時,要告訴孩子什麼是不可以接受的行為,更要明確告訴孩子什麼替代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這裡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句式:當(你用手打小朋友),我覺得(很擔心),因為(這會給你和他都帶來傷害),我希望(你明白,手是用來勞動和表達愛的,不是用來傷害的,如果你不喜歡某人,可以大聲說出來)。
括號中指的是具體的事、心情和提示。
小結:
為孩子制定規則或提要求時,重要的不是去禁止或證明孩子錯了,而是告訴孩子如何做是對的,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在明確規則和傳授知識,而不是在否定和批評自己。
注重非語言方式的交流
孩子是通過父母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什麼來學習的。
孩子對事物的認知也主要是通過內感官,而刺激內感官的主要手段就是非語言方式,比如:
1、撫摸,滿足孩子「肌膚饑渴」的心理需求。
2、擁抱,給孩子更多安全感和溫暖。
3、親吻,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開心和快樂。
4、握手,傳遞你堅定的力量。
5、點頭,傳遞認可和鼓勵。
6、微笑,傳遞默許和包容。
小結:
在和孩子的溝通中,語氣、表情、眼神、肢體動作,這些能讓孩子感受到的交流才是更有效的交流。
在和孩子溝通時,父母要保證身體、情感、思維一致,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進行。
關注反饋,注重效果
當我們訓斥孩子「告訴你800遍了,怎麼還沒記性」時,當孩子經常無視我們的話語時,我們需要多一份自我反省:我們說的道理是從孩子的角度還是只從我們自身出發?表達方式是不是超越了孩子年齡應有的理解力?是不是因為我們的情緒化,導致孩子把關注點放在了父母的情緒上?我們自己言行一致嗎?
小結:
親子溝通時,重要的不是父母說了什麼,而是孩子感受到了什麼,理解了什麼。
因為本質上說,親子溝通不是說教,而是改變行動。
父母真正需要去做的是從改變自己,改變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改變孩子的生活環境開始。
親子溝通,我個人遵循的溝通步驟:
1、積極的關注和傾聽
蹲下身子,給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傾聽,這本身就會產生效力,會創造出一個被尊重和信賴的環境,讓孩子能釋放情緒,表達出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從而激發和提升孩子自我修復的能力,所謂問題自然容易得到解決。
2、接納
情緒是一種感受,本身沒有對錯,只有表達情緒的方式有好壞。
所以父母需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通過示範、遊戲、故事等方式,逐步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
3、理解
不要以我們成人的思維方式和自己的意志去考量孩子,要努力去跨過我們和孩子間的年齡跨度,以他們的視角來看世界,感受他們的內心。
4、描述
不要急著給建議,先界定問題,啟發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5、引導
在必要時,給出你的不同角度的想法,讓孩子自己或者和孩子一起預估各種解決方案可能導致的後果,讓孩子去做選擇。
做到這一切,對於以往不是以這種方式與人溝通交流的成年人,的確有一定困難,需要一個練習和改變的過程。
然而,堅持下去,我們會發現,這不再只是親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更是融入我們骨子裡的一種行為準則,是我們自己的生命狀態。
所謂「育兒即育己」,自身的成長,又會使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品質和能力得以提升,讓我們生活得更加快樂和幸福。
想要獲取更多親子教育、家庭教育相關資訊嗎?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jiajiaxiongjiaoyu查看!
孩子越哄越哭,原因竟然這麼簡單
凱叔說kaishushuo在很多父母眼裡,哭是孩子膽小、軟弱的表現,甚至還有可能是孩子的要挾。然而,哭只是孩子的一種情緒表達,孩子認識和掌控自己的情緒需要一個過程,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穫和體驗。如果...
孩子不懂得溝通,總是以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怎麼辦?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說自己的孩子脾氣特別大,在家中,飯菜不合口味,摔碗;作業寫不好,撕書;文具找不到了,打滾;在玩具店,不買玩具,哭鬧不走。甚至家裡來了客人,也照樣不收斂,讓我們很是沒有面子,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