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如何回答孩子那些千奇百怪的問題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常常會問到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

爸爸,爸爸,你看,你看,

「為什麼長頸鹿有那麼長的脖子?」

爸爸,爸爸,你看,你看,

「為什麼我出汗多了會長紅痘痘?」

媽媽,媽媽,

「彩虹是什麼?」

媽媽,媽媽,

「為什麼人不像鳥兒一樣長著翅膀?」

媽媽,媽媽,

「小孩子為什麼生下來就不能回去了?」

如果父母經常性地敷衍,拒絕孩子的提問,孩子會感受到被忽視的,會讓其產生很深的挫敗感,他會停止發問,他會不再跟父母交流,他會在別人那裡找答案,他會覺得父母沒有那麼愛他。

但每次要回答這些問題,都需要家長絞盡腦汁去想一個合適的答案,這也會讓家長產生很大的壓力。

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我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

隔壁老王的女兒在三歲的時候,問了老王一個問題:「爸爸,我是從哪裡來的?」老王先是一傻,然後抱著尊重科學的態度給女兒進行了一番「科普」。

從情子、卵子的產生開始講起,介紹了爸爸是怎樣把「種子」種進媽媽的肚子裡的,一直講到寶寶出生。

繪聲繪色地講了半個小時,講到口乾舌燥,終於講完了,老王問女兒:「明白了嗎?」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說:「可是,隔壁小強說他是從南方來的……」

當小孩子發出十萬個「為什麼」的時候,並不意味著他們真的想要知道很多現象發生的原因,更不意味著他們具備了理解這些「為什麼」的能力。

他們期待的往往也不是一個科學、正確的答案。

這是他們在用自已的方式向爸爸媽媽說:「哇,這個真有意思!我對這個很感興趣!」這是一個父母幫助孩子認識外部世界、鼓勵他們獨立自主的絕好機會。

1、反問而非回答

在孩子說出「為什麼」的時候,父母最有效的回答方式是「反方向」詢問孩子的觀點,相比直接提供問題的答案只能教給孩子基礎的「信息」,把孩子的問題反問回去,讓他們作進一步的思考,可以讓他們學會擴展自己的觀點,逐漸鍛鍊起他們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你想知道是怎麼回事?」

「看起來你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很好奇,你是怎麼想的呢?」

「你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個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

不必急於回答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和問題本身一樣有價值。

2、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引導孩子尋求外部資源來解決問題。

讓孩子明白我們的生活是比較聯結在一起的,只要你需要,總能找到幫助。

當家長學會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的答案、形成自己的觀點時,也在無形之中,幫助家長減輕了自己的壓力。

因為父母們並不需要也不可能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同時,父母也不需要再對孩子提出的那些「為什麼」感到局促不安,不用再羞於說出「我不知道」。

作為父母,你的任務只是鼓勵和引導孩子自已去思考。

對於孩子而言:穿著白馬褂的兒科醫生和他討論飲食習慣會比父母專業、可信;牙醫能從專業的角度解釋不刷牙的嚴重後果;圖書館裡有能滿足青少年某一研究課題的各種各樣資料。

所有這些外界資源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不只是從爸爸媽媽這裡得到答案。

例子:

小明:「爸爸,為什麼魚可以在水中生活呢?」

隔壁老王:「看來你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哦。

你是怎麼想的呢?」

小明:「*@%#¥@&*@......」

隔壁老王:「嗯,原來你是這樣認為的啊。

我想咱們家附近的水族館的叔叔對這個問題可能知道得更詳細哦。

要不我們找個時間去問問他,好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別著急把答案告訴孩子其實這些育兒方法很重要

記得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你每告訴孩子一個答案,就剝奪了孩子一次學習的機會。」 對此,我深有同感。而且,我也認為,在不恰當的時候告訴給孩子答案,實質上就是強制性的灌輸,即使是在快樂和遊戲中把答案...

孩子從小就聰明懂事,只因爸爸媽媽這樣做

要說娛樂圈出了名的好爸爸,非黃磊莫數,隨著《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的熱播,黃磊對女兒多多的教育理念也成了大家的關注焦點。在節目中,多多的表現可圈可點,有著超乎同齡人的穩重和成熟。節目剛開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