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罵,是教不出優秀的孩子,適度才是最好的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家長學習課堂,開心老師
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可謂是十分頭疼。
面對孩子犯錯的情況,也不知是該打還是不該打;面對孩子不想學習的行為,也不知從何下手……
面對家長的困惑,開心老師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教育的幾件事,幫助大家拔雲見霧,柳暗花明!
1
教育是痛苦的
赫伯特•斯賓塞曾經說過:「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
就像一根細小的蘆管,你從這頭輸進去的如果是苦澀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絕不是甘甜的蜜汁。
」
但是,我們的教育真的是快樂的麼?不是的,教育一定是帶有痛苦成分的。
想想看孩子們學習的辛苦。
剛上小學,書本就是一大疊,小小的身軀要肩負半個身軀大小的厚重書包;到了初中,學業繁重,難度加大,常常下課休息時間仍舊提筆做題,一絲不敢鬆懈;進入高中,身邊的每個人都在奔跑著學習,上課聽講下課做題熄燈複習早起朗讀,周而復始,整整三年,學校成了第二個家,老師變成了新任的「父母」……
這樣的學習如何能不痛苦?又有多少學生父母看著孩子的疲累,嘴上還要堅持:「加油孩子,熬出頭就好了!」然後轉身默默心疼孩子。
但是,我們都知道在讀書這條路上行走痛苦才是正常的。
只有在孩子讀書的時候多狠心,孩子才能在痛苦中成長,明白所謂的人生都是靠自己奮鬥出來的。
古人常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所以,孩子要想學有所成,少不了這一關!
2
教育是需要「打」的
現在的教育大多都是告誡父母不能打孩子,打孩子的父母都不是好父母。
事實上,這個觀點並不正確。
如果是那種孩子不聽話直接甩一巴掌的父母或者是孩子一犯錯了就要求他下跪認錯的父母,就真的不算是好父母,而是極端型父母,他們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是萬萬不可取的。
那為什麼我要說教育是需要「打」的呢?我們看看現在的孩子罵不得、說不得、批評不得,一點挫折就接受不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如何能成家立業、干一番大事呢?最後大多都是靠著父輩的庇護,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
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地對孩子讓步,在一定程度範圍內需要嚴厲對待,打孩子手心、罰孩子面壁思過、不准孩子玩自己喜歡的東西等等懲戒手段,都是允許的。
不僅做到了懲戒孩子,教導孩子明白有可為有可不為,而且可以讓孩子深刻記住自己犯錯了,下次便可以避免類似錯誤的發生,改掉孩子凡事隨著性子撒歡似的玩的性格,同時也有利於規範孩子的行為,培養出一個知錯能改、明事理的優秀孩子。
3
適度才是最好的教育
很多人說中國的教育不公平,其實這個社會從來沒有絕對的公平。
中國不公平,美國也不公平,我們只能在尋求一定公平的路上去更好地帶領孩子,去成就一個更好的孩子!
所以,很多家長在問「到底什麼才是適合孩子的教育?」面對現在流行的「虎爸虎媽」教育,那是相當嚴厲殘酷的教育。
但是對於普通家庭而言,我們不需要複製這種教育,如同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的:「天地間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東西。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人。
面對自己的孩子,家長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堅持一種教育方法,並長期肯定地執行下去,剛柔並濟,該嚴厲的時候不要心軟,比如孩子偷東西、不尊重長輩、和家長對打……該強硬一定要強硬,懲戒不能少,打罵要適度。
並且,該柔軟的時候不要責怪,比如孩子在外受欺負了、被老師批評了、忘帶了什麼東西……這時候不要責怪,反而要安慰和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最好的教育並不一定成就你的孩子,最差的教育並不一定能毀了你的孩子,但孩子最需要的一定是一種合適的教育。
一位資深班主任說給家長的七句話,句句是真理
家長的言行,你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孩子都在不斷的吸收。你如何對待長輩,或是跟別人怎樣相處;你家裡的布置,你在廚房裡做家務,你端在桌子上的幾個菜;你...
班級最後一名,只因媽媽這樣堅持這樣做,女兒逆襲成為學霸
許多人責怪孩子不成才,作為母親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不成才。有人說是孩子的天分不夠,有人說是孩子沒上進心,有人說是孩子沒有好習慣。有人說……什麼聲音都有,但是作為家長你有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問題。...
家長這7個壞習慣,讓孩子越來越笨,甚至抑鬱,現在改正還來得及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懂事,但其實很多時候家長的一些舉動,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笨。其實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需要家長去刻畫和雕琢。在孩子的成長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家長的陪伴與呵護,更重要的是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