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式教育學習這一方面,掌握四項技巧,締造更加親近的親子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非得那么正式、那麼拘謹嗎?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非得那麼嚴肅、那麼冷靜嗎?

美劇中教育孩子的方式讓我很欣賞。

中美兩國文化、體制的差異,使得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教育理念和方式等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談不上誰更好,但尊重我國傳統文化和教育體制的同時,希望能夠在我們的教育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吸納好的經驗和方式,使我們的親子關係更加輕鬆、更加密切。

我欣賞的美式教育,確切地說是外國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的良好的溝通。

這是我們中國父母所要學習的很重要的一項能力。

首先我們國人是很含蓄的,尤其在表達感情方面,基本不會以直白的語言或者擁抱、親吻等身體接觸來表達。

可能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親吻他、擁抱他很平常,但是當孩子大一些,這種行為就很少見了。

舉個我自身的例子,孩子三歲,跟著姥姥回老家的時候,其實是很想念的。

有一次,孩子在電話那頭說了一句「媽媽,我想你了。

」我心裡其實很感動。

同時,我想要反饋給孩子的態度是,我也想她。

可是,話到嘴邊卻不好意思說出口,在思想上掙扎了幾秒,才勉強說出來一句「我也想你呀」。

對於自己內心真情實感的表達能力明顯不足。

有很大一部分父母可能都是這樣,內心情感豐富,表現力卻很差。

其實,無論是哪種親密關係,偶爾還是需要這種儀式感去更好地體現關懷和愛。

其次,我們習慣性將孩子就是孩子,大人的事情與孩子無關,不想讓孩子過早地牽涉過多的複雜的事情。

可是,很多時候是我們大人想得太多,同時也低估孩子處理問題、協調各種關係的能力,反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比如在美劇中,一個喪偶的媽媽帶著10歲孩子一起生活,突然一天媽媽遇到了個比較喜歡的人,她會和孩子坦白地說出她自己的感覺,並詢問孩子對那個人的印象。

父母充分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能夠很好地建立信任感的同時,也更容易收穫融洽的關係。

開誠布公地溝通遠比遮遮掩掩能更加有效地處理比較尷尬的關係。

在我們周圍可能也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可能就是在已經做出決定後去通知孩子,要和某個人組成新家庭,然後孩子根本沒有表達想法的機會,只能被動接受,這就很可能會導致後來相處的困難。

所以,我們如何改進呢?

第一,轉變態度。

保證家長權威的同時,讓孩子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第二,學會傾聽。

父母的傾聽可以讓孩子得到最基本的尊重和信任,哪怕不提出什麼建設性意見,也會給孩子一個依靠和一份勇氣。

第三,淡然處之。

孩子的事我們關切的同時,克制急躁和世俗的心,淡定的態度會給孩子更自由的處理空間,讓他們輕鬆地、毫無包袱地處理問題,獲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減少責備。

只有更好地處理方法,世界本來也不那麼完美,為什麼不能容忍孩子的錯誤和失誤呢。

換個角度想想,或許真的沒有壞事,都是讓我們的孩子變得更好地過程和經歷。

父母不必要時刻表現的那麼完美,我們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喜怒哀樂,也可以讓孩子們幫助我們,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敞開心扉,真誠相待,讓我們更加親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和寶寶溝通時,一定要學會傾聽寶寶內心的想法

在寶寶出生以後,還不會說話的時候都是通過肢體語言和爸爸媽媽交流。看到寶寶皺眉頭,媽媽會知道要給孩子換尿布了;要是寶寶笑了,媽媽也會覺得很開心。實際上,那些說話比較遲的孩子,通常在動作協調性方面發...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孩子不聽話?

「孩子上幼兒園以後開始不聽話了,是怎麼回事?我說東,孩子偏往西,越說道理他越不聽!老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現在的孩子到底還能打嗎?在百度搜尋引擎輸入「怎樣教育熊孩子」,顯示出的結果有7,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