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孩子教養問題大集合,推薦收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長到三歲之後,父母們普遍反映孩子好帶多了,不會動不動就哭鬧了,能很好地表達自己了,能自己獨立完成很多事了……同時父母也對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能自己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等,甚至還會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性活動,同時很多父母也反映,這個階段的孩子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如入園的問題、同伴交往的問題等,不知該如何應對。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結合微信後台的父母問題,一起來談論一下3-6歲孩子的成長關鍵點。

孩子入園,父母要耐心陪孩子度過

與3歲前相比,「入園」是3-6歲孩子避不開的一個大課題。

因為3歲以後,孩子們有了社會化的需求,開始走出家庭、進入集體(幼兒園),有了集體生活——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大轉折點。

當然也是孩子的一大挑戰。

一位媽媽說:

「我家寶寶從進幼兒園開始就哭鬧著不肯去,一開始的時候,每天回來連吃飯睡覺玩遊戲都沒有興致,纏著大人鬧著不去幼兒園。

老師反映孩子在學校看到陌生老師特別膽小、也不怎麼跟別的小朋友玩,還動不動就哭。

但是在家裡或平時我們帶他出去玩的時候,他從來不認生的。

孩子必須得上幼兒園嗎?他這麼痛苦,我們想乾脆不讓他上幼兒園了,不知可不可以?」

應該說,每個人在面對新事物時內心都會既期待又忐忑,這是人類的本能反應。

入園焦慮反應也是如此,只是因為孩子的情緒反應更為直接,內心裡的不安、擔憂、恐懼也會被無限放大。

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個案例中,媽媽自己的焦慮顯而易見。

若是父母總擔心孩子小無法適應幼兒園生活,或憂慮孩子吃不好睡不好,怕孩子受欺負……無形中會加劇孩子的焦慮反應。

這是因為,父母的焦慮孩子是能感受到,並會傳遞給孩子。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出現入園焦慮,只是每個孩子的反應時間不等而已,有的是幾天,有的是幾周,有的可能需要一兩個月甚至更長。

這是孩子成長過程的陣痛。

如果父母前期給予了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好,那麼孩子適應入園就會更加容易、適應期也就更加短。

面對孩子入園時出現的分離焦慮,父母最該做的是,一方面要經常與老師溝通,了解孩子的情況,並做好孩子與老師溝通交流的橋樑;另外,每天多跟孩子互動,關注孩子的積極表現,多鼓勵誇獎孩子;另一方面,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在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多共情,並做積極引導。

再則,多跟孩子聊一些幼兒園開心的事,幫孩子與老師、小夥伴熟識起來,可跟小朋友相約一起上下學、一起做活動等。

額外需要提醒的是,孩子入園後,的確父母會比以前輕鬆很多,但父母不能就自認為完全放鬆、可以把孩子全部交給老師了。

父母與老師的隨時溝通非常重要。

我們需跟老師及時反映孩子的一些特點或者遇到的一些問題,同時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

其中,家長尤其需要留意老師對孩子的反饋和評價。

因為在孩子心中,老師的地位是至高無法上的,老師的話更是舉足輕重。

有時候,老師給孩子的評價並不一定客觀,此時很容易給孩子帶去負面影響,這就更需要父母及時的、分別去在老師和孩子中間做好溝通、解釋、正向引導工作。

當然,家長與老師方面的溝通要注意技巧,不可僅憑孩子的一些話就對老師產生主觀上的敵意,因此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要在尊重老師的基礎上,用客觀的、請教的口吻跟老師溝通,這比用批評、責怪等方式更容易讓老師接受。

所謂「問題」,其實是孩子在探究自身與世界的關係

很多父母反映孩子不聽話、沒規矩、脾氣比較擰,不聽大人勸,不好管教等問題,這是因為,隨著孩子慢慢成長,他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這個時期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標誌就是標準和規則,表現為:孩子很重視生命中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師)的一言一行、重視他們的評價,高自尊,喜歡跟他人比較,纏著父母開始會尋根究底問「為什麼」、問理由,這些都是孩子在探究自身與世界關係,並試圖納入到自身世界觀中的一部分。

如,一位媽媽這樣說:

「我家孩子是個搗蛋鬼,到處搞破壞,一會兒將玩具拆了,一會兒又把杯子打碎了;一會兒將小貓的鬍子拔了,一會兒又招惹鄰居家小孩兒了。

每次說他、讓他改正,他總是找各種理由,要麼就是想看看玩具車是怎麼走的,要麼就是很喜歡那個杯子,想要給它畫只恐龍。

為此,我很冒火,有時候會忍不住對他發火。

孩子犯了錯,大多數父母下意識的行為是「對還是錯?」「該不該?」這是典型的結果導向性思維,而對孩子來說,他們常常注重的是過程,正如上文媽媽所說的那樣「每次說他、讓他改正,他總是找各種理由。

」在媽媽看來,孩子是在找藉口,是在拒絕承認錯誤。

對此,父母的態度常常是說教、打罵、甚至體罰,結果是父母發泄了情緒,孩子的問題沒有解決,還傷害了親子感情。

要知道,孩子的學習是在不斷試錯中進行的,孩子要成長,不可能不犯錯,父母應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允許孩子嘗試。

否則,孩子會害怕犯錯,不願意去嘗試,這樣的孩子大都比較膽怯、害怕失敗,事事依賴他人;要麼總是跟父母對著幹。

其實,對於孩子的搗蛋行為,父母只要找到恰當的方式,是能正面引導的。

如,在孩子拆了玩具後,爸爸可陪孩子一起嘗試修復,甚至創造機會,找出家中久而不用的物件,如鬧鐘、電話、八音盒等,交給孩子,請他幫忙修補……

所謂「不聽話」,是孩子的自我意識未能得到父母尊重

3歲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越來越像個小大人了。

這個時候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孩子常常會和大人唱反調。

大人的話孩子經常不願意聽。

一方面孩子需要更多體會自己做主的感覺,另一方面家長又有必要給孩子定立一些社會規範、行為規則。

這兩者之間發生衝突在這個年齡段非常多見。

比如,一位家長這說:

「我孩子四歲了。

他玩的時候就要一直玩,玩到夠為止,否則怎麼都請不動。

比如,洗澡之前,怎麼叫他都不願意,好不容易洗澡了吧,又在澡盆不肯出來,出來之後上床看書或玩玩具,也得一直持續到他喊停為止。

說去小朋友家玩,他死活不去,去了又不願意走;小朋友來家裡玩,他不樂意,等人要走了他又哭著不讓人家回去!」

3-6歲階段,是孩子規則意識建立的關鍵期。

要知道,有規則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否則就是過度寵愛與放縱。

父母在尊重孩子的選擇、順應孩子個人意志的前提下,因勢利導,這樣孩子才能自發地遵守規則,如果可能,父母最好讓孩子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來。

另外,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所以在要求孩子的同時,最好能做到以身作則,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正如,很多父母反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但卻又處處打斷孩子的注意力;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對人有禮貌,卻動不動就對孩子非訓即罵、非打即罰。

具體就上面的例子來說,可以想見,孩子正在玩的時候,父母突然打斷他,讓他去做另一件事,孩子肯定是十分不願的。

與其強制要求孩子馬上帶著負面情緒去做某事,不如跟孩子設定一個時間限制,一是給孩子一定的預留,二也是給孩子一個期限。

如,父母可跟孩子說:「你還可以再玩五分鐘,之後我們必須得去洗澡了。

」洗澡之前,父母可先跟孩子說好:「水差不多涼了就要起來了」,至於孩子如何玩,父母就不要過多限制了;看故事的時候,父母事先跟孩子約定好可以看幾本書,看完就睡覺。

經常這樣做,孩子就能有一定的時間意識,知道需要遵守一定的約定才能繼續下去。

跟朋友玩耍也是一樣,到時間分離,就開心地歡送朋友,並約好下次玩的時間。

關注孩子同伴交往,引導孩子社會化成長

心理學者曾做過調查研究,發現受歡迎兒童是具有較高、積極社會技能、樂於合作,對他人友好、有獨立觀點的人,而那些總是被拒絕的兒童,往往表現出許多消極的行為:對他人充滿敵意、自控力差、比較衝動,經常與同伴發生衝突。

對3-6歲孩子來說,同伴間交往十分重要,是這個階段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孩子習得社會角色和行為規範的「試練場」,是孩子發展社會能力、滿足社交需求、獲得社會支持和安全感、提高自尊的重要源泉。

所謂,試練,就需要父母多提供機會讓孩子與他人接觸,多引導孩子的積極行為,並交給孩子一定的社交技巧。

如,一位家長這樣說:

「我女兒4歲半,跟小朋友們玩有個不好的習慣,總是想要接近對方,比如她想牽小夥伴的手,她不說,緊貼著別人去牽,別人不願意只能躲著。

小夥伴不讓她進房間,她非要,力大無比強行要進,拉都拉不住,對方發脾氣也不管。

事後我問過寶寶,你是想爭贏還是想看看房間,她說我想看看。

也好好和她說過要尊重別人,別人不同意的事我們忍住不要做,寶寶說會忘記,到了下一次還是老樣子。

要知道,這個階段的孩子雖然有了同伴交往的迫切需求、渴望得到同伴的回應,但卻不太會處理交往時的問題,不知道人際交往的界限,大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如,喜歡對方就不由分說地拉著對方的手,想跟對方玩就纏著對方,不懂設身處地替對方想。

這時,就需要父母教給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當然不能太抽象(如上面的例子中家長所說的「要尊重別人,別人不同意的事我們忍住不要做」那樣,孩子根本無法理解),最好能具體詳細,如,告訴孩子喜歡小朋友,想要跟對方拉手,需要先禮貌地詢問對方意見:「我們倆一起拉拉手吧?」想要玩對方的玩具,「我可以進你的房間嗎?」等。

再如,

「我家女兒快四歲了,最近一有不如意的事,她就會大發脾氣,具體表現在打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大聲說:我不跟你玩了,然後就不理人。

我一般都是冷處理,過段時間再去跟她講道理,如果打人就會嚴厲批評,嚴重會罰站,她會哭,然後說: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打人了。

但是下一次可能還會有這種情況出現,這樣該怎麼處理好呢?謝謝!」

應該說,每個孩子都會出現這樣一個階段,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表達自己的情緒,一是因為身體的表達比較直接,二是,孩子藉助「打人」、「罵人」等來探索他人的反應(打人對孩子來說是「試驗」也是「試練」,他們會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待孩子打人的態度,要麼兇巴巴地制止,要麼打回去。

可以想見,在與這些父母相處的經歷中,我們的孩子學會了什麼呢?只能是用強勢、用武力壓迫對方,自然地,下次面對這種情況,他還會打人。

父母應該怎麼辦?首先在孩子發脾氣時,理解孩子的情緒、安撫孩子的情緒,很簡單,關注孩子的感受而非行為——要做到這點比較難,特別是孩子的行為是不被父母允許時,可這又正是問題的關鍵點。

通常,孩子在覺得自己是被關注、被理解的情況下,他的不如意情緒本身就已消解了一大半。

父母要做的是,可引導孩子換位思考、讓孩子回想曾被欺負的經歷、甚至通過講故事等,幫助孩子認識到打人是不對的。

在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後,還需引導孩子勇於道歉。

對於學前期孩子,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當然,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還會面臨諸如膽小、不敢/善表達自己,害怕表達自己等情況,父母除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進步、多鼓勵和表揚孩子外,還需多提供機會讓孩子勇於挑戰自己、發現自己。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曾這樣說:「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地球的手。

」孩子成長得如何,跟父母的積極引導關係重大。

養育孩子的過程,或痛苦、或快樂、或痛並快樂著,關鍵在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一系列變化和成長。

如果總是將孩子看作是「麻煩的製造者」,那麼「養孩子就會很累」。

要知道,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台階,是父母引導孩子成長的一次機會。

父母要做的是,看到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成長契機,才可能幫助到孩子。

———————————————

靜觀育兒微信公眾號"jingguanyuer"原創文章。

想獲得免費專家答疑等更多育兒資源,請關注"jingguanyuer"微信公眾號!

若轉載請務必事先通過微信公眾號與我聯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剛進入到幼兒園會有哪些不適反應

一般孩子到了3周歲的時候,家長都會選擇送孩子去上幼兒園。一來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認識更多小夥伴,在上小學前能夠先了解、適應學校生活,二來也是減輕帶孩子的負擔,把孩子交給幼兒園就不用要整天看護著孩子了...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家長該怎麼處理?

幼兒家長或多或少會碰到自己孩子在和同伴玩時被欺負的情況,有的孩子在遇到這種情況往往不懂得反抗,遇到這種問題該怎麼處理?孩子正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他們總以為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

如何適應新學期開學?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渡過了愉快的暑假。新學期即將到來,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希望每個寶寶能快快樂樂,每天都有新的進步。為了更快、更好的引導孩子適應新學期的生活,提幾點建議供父母參考。在入園的前一段時間...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

很多家長會焦慮,「我家寶寶上幼兒園了,可是老師總是告狀說孩子在學校愛打人。」被老師告狀本來就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加上對孩子的擔憂,很多家長真是每天愁破了腦袋。一次兩次被老師告狀還好,時間久了難免覺...

3歲以前寶寶老打人?

我女兒剛還好好的,突然就打我一下;我家兒子每次和小朋友玩兒的時候,不順他心意他就打人……這種場景大家估計都不陌生吧?同時也讓很多要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家長心裡犯起嘀咕,這怎麼和其他孩子好好相處呢?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