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12年,父親臨終都不曾出現!「棍棒教育」的孩子得到了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打是親,罵是愛」、「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不打一頓你怎麼記得住」,相信這些話很多父母小時候都聽過,更有甚者是被從小大到大的,過去的經歷卻讓很多人相信,只要出發點是對的,打兩下也是理所當然。

可是,這條新聞卻深深的觸動了我的心靈,12年前,楊敏在父親多次的暴力毆打教育之後,離家出走。

「當初是爸爸粗暴無知,不會用你能接受的方式教育你」。

12年後,臨終前一刻,這個不善表達的中年男子,也從一個曾經動輒毆打教育的「惡父」,變為棍棒教育的勸誡者。

「打罵教育」到底對孩子的心理有哪些影響呢?

父母在身體、語言上的暴力,都會對孩子的內心產生影響。

孩子漸漸成長起來,這些陰暗的影響也會慢慢擴大,有調查顯示在家庭暴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在成年以後做出類似的行為,更有可能攻擊他們的父母、毆打妻子、孩子。

我們從小就教育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但在自己的管教過程中卻對孩子大打出手,這相當於完全推翻了自己之前對孩子的教育。

所以經常有一些父母在打了孩子之後,又會和孩子說:「我打你是為你好」。

這樣的說法會讓孩子產生混亂,並且會形成一種打他們所愛的人是對的的觀念 。

曾經有一個為期兩年的心理學跟蹤研究,對2-9歲的孩子進行了認知測試,結果發現被打過的孩子,智力發展水平要低於沒有被打過的孩子。

如果這種被打是經常性的,那麼孩子智力發展水平將會更低。

我們都知道,能力是可以通過練習來獲得提高的,而練習需要非常多的努力並且存在著失敗的風險,被打過的孩子可能會更膽小、怕做新的嘗試,因為害怕自己的失敗會招致父母的打罵。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孩子會不自信,而有些孩子又會眼高手低,這些其實都源於孩子的自我認知不夠準確。

孩子在上學之前,他對自己的評價幾乎都是從父母那裡獲得的,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會懷疑父母是否愛自己,而這樣的想法和觀念就會阻礙孩子自尊的發展。

人的自尊與價值感緊密相連,高自尊就會產生高自我價值感,孩子就會自信,就會比較積極和陽光。

而低自尊往往伴隨的就是低自我價值感,低自我價值感,就會產生自卑、自信、進而引發其他的問題。

親子關係是人際關係的一種,幾乎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建立在信任感和安全感基礎上。

當和孩子建立關係的時候是怎樣做的呢?有沒有尊重孩子?在和交流的過程中注意用詞?我們時刻要知道,孩子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你的孩子。

所以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你,並且和父母在一起感覺是安全的。

孩子覺得可以和父母在一起暢所欲言。

這樣孩子才會和我們成為朋友、說說心裡話。

其實成人也一樣,當我們遇到了困難,我們會想到首先找誰呢?自然是能夠讓我們感覺到放心、關係親近的人。

過去的我們從父母的「打罵」下成長起來,如今我們成了父母卻似乎忘了記憶力那個曾經被父母打罵過後站在原地驚慌失措的小孩。

打孩子,真的是為孩子好嗎?教育孩子是一項大工程,想教育好孩子,首先父母們還是要做好自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野蠻懲罰孩子涉嫌嚴重家暴

8月10日,四川樂山一對父母把兒子「五花大綁」,弔掛在摩托車車尾,之後父親開動摩托車,整個過程中男孩嚎哭不止,旁邊有不少路人圍觀,卻沒有人上前阻止。據了解,孩子太調皮,經常惹禍,父母用這種方法懲...

孩子犯錯打還是不打?媽媽們都是怎麼做的?

在過去很長的歲月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秉承著「不打不成才」觀念,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轉變,這個理念被逐漸摒棄,加上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熊孩子」越來越多,讓人氣得牙痒痒,這時候真恨不得打一頓才好。...

「棍棒式」教育 你認同嗎?

在中國,很多父母推崇「棍棒式」教育,認為打是親罵是愛,孩子「不打不成才」,但也有一部分家長不認同,此教育方式,認為所謂的「愛之深、責之切」,不過是父母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而已,打罵只會對孩子身心造...

「棍棒教育」VS「讚賞教育」,this is a question!

都說剛出生的孩子是最純凈的天使,這個設定極可能在第一次餵奶的時候就開始被打破。生活還不規律、不會表達也沒有行動力的他們,只能靠著哭鬧和咿呀聲引導父母走向科學餵養之路,而在這期間,他們是不折不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