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如何一步步地將孩子逼入「差生」行列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芽媽
從孩子呱呱墜地到上學之前,父母眼中的寶寶個個聰明伶俐、稚氣純真、活潑可愛。
對家長來說,他們是生命的延續,對老師和學校來說,他們是願景,是未來的希望!然而,我們不禁要問,這麼可愛的孩子是怎樣一步一步淪為差生的呢?
1
老師墨守成規,讓孩子懷疑自己
昨天,同事和她兒子過來串門,芽媽問她兒子:在幼兒園好玩嗎?
小孩子奶聲奶氣的回答:「我今天沒有拿到老師的小紅花,老師說我上課喜歡亂動,不是乖寶寶!」
芽媽繼續問他:「你上課亂動,為什麼呀?」
小孩子嘟嘟嘴:「老師今天講的課一點趣味都沒有,別的小朋友也有打瞌睡的呢!」
芽媽突然覺得:校園既單純,也勢力。
孩子入學之初,對校園充滿了好奇,對老師充滿了崇敬,對學習充滿了期待,對未來充滿了嚮往。
可是,孩子入學一段時間後,有的孩子因為上課好動或者不聽話,經常遭到老師的責罰,如果表現一般甚至偏差的話,慢慢就成了老師心目中的「差生」。
有的孩子因為頑皮,經常不守規矩,經常被老師在課堂上訓斥,自然而然就成了老師心目中「差生」。
那老師有沒有想過,孩子的不守規矩是不是直接反映了老師教育水平的低下呢?
老師的墨守陳規成了孩子的判決書,「孺子不可教也」,便貼上了「差生」的標籤。
學生一生髮展的災難便由此開始了。
2
家長沒有教孩子學會傾聽
關於差生的問題,芽媽曾經採訪過一個老師,他娓娓道來:
幾乎我接觸過的所有差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不會傾聽。
對別人說話,沒耐心認真地聽,也抓捕不到別人語言中的有效信息。
比如,我指揮兩個男生把最後兩排的課桌搬到窗戶下面去,注意把抽屜朝外。
那兩個男生一聽搬桌子,馬上很興奮很激動地跑過去,跑到那裡,然後問我:「老師,搬哪張啊?」
於是我又把指令給他們說一遍,他們搬起了那張桌子,也搬到了窗下,但是,又放錯了方向,沒把抽屜的那一面朝外。
相信很多家長也遇到過,你給孩子下的指令,並不能一次奏效,你需要在他操作的過程中再次向他強調,甚至強調不止一次。
但你想過嗎,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為什麼不會聽?
這恐怕要追溯到幼兒時期,不擅於傾聽的兒童,在他的幼兒階段,他就沒有接受過這樣完整、系統的訓練。
請你回顧想一想,從孩子牙牙學語開始,作為家長,你有在孩子跟你說話的時候,放下手裡的事情,專心、耐心地聽孩子說話嗎?
在孩子跟你說話的時候,你的眼睛有專注地看著他的眼睛嗎?當孩子跟你交流的時候,你有及時地對他提供給你的信息進行反饋嗎?
芽媽也深有感觸,很多父母在面對幼兒的傾訴時,並沒有在心理上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他們覺得孩子來說的事無非一些雞毛蒜皮的、幼稚的事。
他們甚至可能會邊玩手機邊心不在焉地聽孩子說完,然後隨口嗯一聲,敷衍幾句,就了事了。
父母的言談舉止,無形當中就在影響孩子。
你對孩子的傾訴沒有耐心,孩子又怎麼耐心聽你說話?
當孩子來跟你表達他的想法時,你的正確做法是:耐心聽,不能隨意打斷,要不斷給予他信息上的反饋,比如「哦是的,原來是這樣」!
這類的語言會鼓舞孩子表達的信心,並在心理上獲得共鳴和安慰。
在孩子講述完以後,你要再次給孩子反饋:「我聽你說完這件事,我的想法是……」。
你的以身作則,就是對孩子最好的薰陶和教育。
3
家長的面子觀念,把孩子推向「差生」邊緣
芽媽認為,家長丟了面子,一是因為孩子表現不好,二是自己教育無方,把孩子推到了「差生」的邊緣。
由於孩子在幼兒園表現不好,家長一次次受到老師的約見或訓話,孩子在家長眼裡慢慢沒了原先的可愛,沒了原先的聰明。
當家長會上,差生的家長更是覺著抬不起頭來,面子、自尊遭到極大傷害,回到家,對孩子一次次訓斥、一次次責罵、甚至一次次的拳腳相加。
一而再、再而三,原先聰明的孩子漸漸變成了笨蛋,原先可愛的孩子漸漸變得可憎甚至可惡了,挫敗感、失望甚至絕望縈繞在心頭。
因此,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失去了定力、失去了耐心、甚至失去了理性。
老師的墨守陳規,家長的無力相助,唯面子論,聰明可愛的孩子,就在學校與家庭的兩點一線空白地帶,走進了無所不有的大社會,三大教育的失誤,徹底完成了一個「差生」的歷程。
4
如何防止孩子「差生」傾向
一個孩子的教育30%來自學校教育,而70%是來自家庭教育,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防止孩子變差生呢?
▶多跟老師溝通,了解自己的孩子
很多父母總覺得,孩子上了學就是老師的事情,恰恰相反,父母所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
比如,父母可以時常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讓老師多關注、幫助孩子。
一方面,父母經常和老師交流,可以及時地傳達出孩子的信息,從另一方面來說,當老師知道孩子的學習情況之後,自然會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給父母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
從老師的角度來說,當父母經常與老師溝通或反映孩子在家的學習狀態,或多次詢問孩子的在校表現之後,老師就會不由自主地把關注點放在這些學生的身上。
▶父母要少一分責罵,多一分溝通
父母在斥責孩子之前,應該主動詢問孩子的想法。
有時候,當你明白了孩子的意圖.就會理解原先覺得「不可理喻」的行為,消除親子溝通中的誤解。
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還有助子父母緩和情緒。
以下問題請家長誠實地回答:
我一定要孩子這樣做,是為了他好,還是為了我的面子?
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你有沒有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他考不好,自己心裡也難過,但家長還要給他臉色看。
如果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不理解他的心情,鼓勵他,幫他分析原因?
孩子不是你的一枚胸針或者一副耳環,他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為了成就誰的成就感,更不是為誰爭光。
淡定面對孩子為我們『丟臉』的時候,是父母向尊重孩子獨立人格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好的教育是一個好的生態系統,孩子是種子,父母是土壤,教師是園丁,社會是環境;種子飽滿,土壤肥沃,園丁辛勤,環境適宜,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生態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遭到嚴重破壞,都可能造成孩子的畸形發展。
因此,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孩子們其實相當脆弱,在教育這個問題上,也許真的沒有重來!
編輯:芽媽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越長越大,跟家人說話卻越來越少。有時候大人問一句「今天過得怎麼樣?」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還行、挺好的」,就再也沒了下文。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挺聽話的,但其實他內心裡有自己的小九九,就...
兩個字,就能拉近你和孩子的距離
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完全不在一個頻道才是造成孩子無法和父母溝通,家庭關係不和諧的主要根源。我們在孩子面前關上了傾聽的耳朵,卻打開了訓斥與責罵的嘴巴,孩子不反感才怪!1 傾聽是與孩子成功溝通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