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在公共場合不哭鬧勢——你需要這麼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想讓孩子在公共場合不哭鬧勢——你需要這麼談

有一件事我相信家長們肯定親身經歷過,如果沒有孩子的,那至少也會有所耳聞。


教育界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不談作業,母慈子孝,連摟帶抱;涉及作業,雞飛狗跳,嗚嗷喊叫」。

當然這裡的作業可以等價代換成各種事情,必須學習,比如磨人。

即「不磨人時,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磨人時,雞飛狗跳,嗚嗷喊叫「。

米媽帶著小米去餐廳吃飯,吃了一會後,小米顯得不耐煩。

媽媽一再溫柔和小米說要坐在凳子上,保持安靜,可是小米卻想在地上跑一會。

終於,小米肆無忌憚的大哭了起來,米媽也手忙腳亂,一邊給旁邊人賠不是,一邊瞪著小米,凶著說不許哭,丟不丟人。

這種熊孩子的情境的確讓廣大家長都頭痛不已,嗚嗷喊叫不僅不能讓孩子在公共場合變得安靜,反而更加影響其他人。

很多人抱怨,孩子太小,怎麼講道理都不聽。

其實,不是孩子不聽話,是家長沒有把握好和孩子間的關係,家長要承擔主要責任的。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有的時候聽話,你們之間可以有效的交流。

為什麼有的時候你說什麼孩子都不聽,完全是一個磨人的「熊孩子」呢?

其實小孩子一般不會無緣無故的哭鬧的,家長想要他們乖,需要一些談判技巧。

想讓孩子在公共場合不哭鬧,你需要了解和孩子談判的第二個姿勢——了解你的孩子,了解你和孩子間的關係。

一般人第一次看到這兒都會覺得不可思議。

我的孩子,難道我不是最了解的嗎?我與孩子,難道不是父子母子的關係嗎?這有什麼好想的呢?其實不然。

一般情況下,我們是想當然的選擇了我們與孩子的立場,並按照這個立場來和孩子交流。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母親對於孩子,自然而然的把自己放在一個強勢的位置,語言語氣都是那種「你得聽我的」式的說教形式。

正確理解你和孩子間的關係,才能達成有效的溝通,你和孩子的談判才會有效。

人和人談判,會出現3種關係,一種是處於強勢,一種是處於均勢,一種是處於劣勢。

不同形式下運用不同的策略,才能達成談判目標。

家長和孩子間的交流也是一種談判,所以能分清這3種關係非常重要。

經典電影《教父》中,有一場戲是教父的好友在租的房中養狗,被房東禁止,而教父幫助他這個朋友進行說情(談判)。

他首先和房東說,你看這個人多可憐,有條狗陪他,他不會那麼孤單。

房東不為所動。

接著他又進行了第二策略,說願意代付房租,並且一次性繳納半年。

其實這個建議很打動房東,所以房東顯得猶豫不決。

最後教父離開時說,你和鄰居打聽打聽我是誰。

當房東打聽到教父的名號時,他不僅免了房租,而且狗還隨便養 。

這裡教父用了三個手段,一是共情,二是利誘,三是用權力威逼。

從結果來看權力最有效,利誘次之,共情效果最弱。

但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談判,可不能因此請下定論。

因為你和孩子的關係,可不是一錘子買賣。

強勢的權力

很多家長使用權力管教孩子,古時候有棍棒教育,現代文明些,結果變成了開篇例子中的嗚嗷喊叫。

權力一般都是處於強勢的一方進行使用,弱者會迫於權力進行服從。

管教孩子,權力有時很好用,但其實這種手段最差。

不僅是因為這種方法有很大的副作用,而且家長其實是無法長時間保持自己權力的。

教父的權力不是自己賦予的,而是其他人賦予的。

家長對孩子的權力,是孩子賦予的。

他能賦予,也能收回權力。

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所有的行動需要家長的保護,他們當然會賦予家長最大的權力。

但隨著他們逐漸長大,他們認識世界不斷增多,他們更希望自己控制人生,會收回自己賦予家長的權力。

家長不自知,自然會造成了對彼此之間關係認知的偏差。

仔細想一下,這種情況的最高峰應該就是青春期了。

父母往往還認為自己可以完全控制孩子,而孩子卻完全的想控制自己的路,結果矛盾由此而生。

用權力教育孩子雖不可取,但是也必不可少,可以把它看做安全的守門員。

因為權力的效果見效最快,在危機時刻,以保護孩子為第一要素時,必須使用權力作為手段。

均勢用利誘

利誘是家長管教孩子的另一大利器。

比如對開篇在餐廳大哭的孩子,有的父母可能會哄著說,寶貝,不哭,媽媽獎勵一塊糖吃。

這就是利誘。

但是,靠這種物質上的的利誘是下下策,不是家長和孩子談判的長久之計。

因為維持這樣的談判結果,家長需要不斷擴大利益,才能吸引孩子服從。

總有一天,家長會拿不出足夠滿足孩子的利益,孩子就會把長時間欠下的委屈連本帶利一起還回來。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情感上的誘惑更有吸引力,具體方法以後會逐步展開。

利誘,其實是一種建立在談判雙方在平等關係上的談判策略,這種策略的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共贏。

共贏很容易,寶寶能在公共場合不哭鬧,大人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在公共場合吃飯、聊天或者做其他事。

如果和孩子談判成這個樣子,那麼就該算共贏了。

注意,這裡有一個關鍵詞是平等關係。

千萬不要忘記我們的主題,是在平等二字。

平等意味著家長和孩子的權力對等,要互相尊重,這裡尤其指家長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只有你把孩子放到和你同樣的位置,你們才是平等關係,你才能進入他的視角看問題,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和感受。

如果一個成人被要求關禁閉,這個人可能會感覺非常難受。

有的人可能會堅持1個小時,有些人2個小時,不排除有人能堅持很久,當然這是實驗情況下,受試人知道這是一個測試。

如果一個人被困在電梯裡,沒其他人發現,不知道什麼時間被解救(變相禁閉),這個人會承受莫大壓力,有可能在短時間虛脫崩潰。

對於孩子,你讓一個2~3歲的孩子坐在凳子上,什麼都不干,聽你和別人聊天,那不是關禁閉是什麼?成人能堅持1個小時,那麼對於孩子5分鐘就是極限了。

只有家長了解了這個平等的關係,你才能知道孩子不是非要哭鬧,而是他們沒有了可以做的感興趣的事了。

了解這個需求,你就可以適當使用利誘的方法了。

弱勢求共情

最後說共情。

無論你是不是弱勢一方,當你使用共情策略時,你就是弱勢一方了。

因為共情策略就是讓對方體會你的感受,來完成你的願望。

你已經把決定權交到了對方手上。

如果強勢一方有過類似共情經歷,或者有不影響起最終收益時,更能收穫其他東西(比如收穫自信,展示能力)。

很多情況下,他們也不介意實現弱勢一方的請求。

對於孩子,共情手段也很重要,家長需要適時的認輸,肯定孩子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自信,這樣他們會從內心中獲取滿足,獲得成長,而且能達到家長和孩子談判的目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家長使用共情策略時,孩子已經被你推向了強勢的一方,這時你需要擔心的是孩子能力能不能展示出來,因為這是他收穫自信的途徑,被認可以後會很開心,更主要的也是他產生同理心的過程,有了一次好的共情時刻,下次孩子面對同樣問題會表現的更棒。

就像上面說的,不同時刻,家長和孩子間的關係是不一樣的,隨著孩子的年齡,你們所處的場合不同不斷變化。

能判斷出你們間的關係是你能有效談判第二個基礎。

| 媽 媽 最 愛 的 學 習 專 家 |

關註:小學生學習課

微型公眾號

作者 黑的白的黑 聲 明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學會「親子談判」,讓無理取鬧的孩子乖乖聽話

不知道你有沒有在商場裡看到這樣的場景,就是有些小孩他想要買玩具,但爸媽不讓,所以孩子就賴著不走,苦惱哀求,或滿地打滾的發脾氣,無論好說歹說都沒有用,這就是國外在研究親子談判時最喜歡研究的案例。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