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孩子無理哭鬧,2分鐘看完德國家長的處理方式,收穫不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家教智慧

我們對於公共場所的熊孩子大吵大嚷似乎習以為常,那麼速來嚴謹的德國人在教育孩子的這些行為時,有什麼方法值得借鑑。

「媽媽,我想要一塊巧克力糖!」孩子大聲叫喊。

「噓,這裡是公共場合,不要大聲說話,會影響到別人的。

這星期我們計劃要買的東西已經全在這裡了。

」說著,這位德國媽媽指了指購物筐,「如果你有能力為自己買一塊巧克力糖的話,你可以去買,如果沒有,那你就只能放棄了。

」孩子眨了眨雙眼,無奈卻順從地跟隨著媽媽去了收銀台。

這是在德國超市發生的一幕。

德國家長習慣於將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德國的孩子們也不像我們的孩子那樣將哭鬧作為自己達到目的的「武器」。

在德國,無論是公共場合還是在家裡,都很少出現家長責罵或者孩子哭喊的現象,你能聽到的,只是他們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對話交談。

孩子哭鬧應該怎麼辦?

孩子哭鬧,這對很多家長而言是件很頭疼的事情。

不少中國父母採取的辦法是大聲喝止,有的家長則聽之任之,假裝聽不到、看不見,甚至把耳朵塞上。

溺愛孩子的父母會走過去說:「親愛的寶貝,我可以為你做什麼呢?你需要什麼,我幫你去買。

然而,上述做法的負面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喝止孩子的哭鬧,給孩子心理造成的傷害不容低估;對孩子的哭鬧不管不顧,孩子的反應是更加使勁地大聲喊叫;而採取順從的做法,孩子從此知道:「我想要什麼,可以通過喊叫來得到。

在德國人看來,還可以有更好的辦法。

首先應該告訴孩子:「喊叫本身是一個很好的東西,這是你需要具備的一個重要能力。

」其次要告訴孩子:「哭喊需要分清場合和對象。

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喊叫。

比如一個人在外面,陌生人把你拉走的時候,你需要喊叫,但在正常情況下,尤其是面對父母,喊叫是不合適的。

你想要什麼,只要問我就好了,不用大喊大叫。

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知道喊叫的意義,也知道在哪種情況下不應該喊叫。

於是,孩子就會學習到有用的行為,他會知道,要把行為用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這樣才有意義。

通過這種行為選擇,他有意識地構建了新的行為模式。

孩子長大後,他就會成長為一個能選擇多種行為方式的人,因為他已經學會了什麼行為適合於什麼樣的環境。

其實,德國的教育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過程。

戰後流行強制性的教育,家長管教非常嚴格,對孩子設立了很多限制,這個不許、那個不可以,這是非常強權的教育方式,其結果是孩子長大後意識里全是「必須、壓迫、條例、規則、不允許」這樣的詞彙。

他們大都缺少自我價值感,很多事情不敢去做,行為模式僵化。

但物極必反,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德國人的教育方式突然反過來:孩子做的都是對的,沒有不對的行為和不對的孩子,只有不對的家長。

於是形成了反強權的教育,結果是孩子長大後沒有規則、約束力,以自我為中心,社會的凝聚力大為下降。

經過戰後至今的反思,德國教育正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那就是:用新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給孩子更多的行為選擇,讓孩子在不同的情景下選擇不同的行為,通過平等理性的溝通來改變孩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的面子受損,憑什麼讓孩子買單

無論作為寶媽還是寶爸,應該都會有帶娃出門的恐怖經歷,無論購物旅遊還是辦事就餐,各種公共場所和交通工具上,只要帶著小娃,不亞於帶上一顆不知何時就會炸響的重磅小炸彈,甚至比炸彈更加麻煩——也許是因為...

教育孩子三個地方的環境很重要,你知道那個?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所謂的「舒適」,並不是一味的付出和過分的溺愛嬌寵以致「小皇帝」的產生,而是在和諧的大環境裡給孩子設置一定的考驗,融育兒與生活為一體。對於兒童來...

德國媽媽的崗位說明書 ,讓中國父母汗顏啊!

曾聽過一句話非常經典:「父母是一份職業性很強的工作,可是我們很多父母都不專業」,今天在網上看到了德國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總結,德國人不僅踢足球非常了得!人家的媽媽也堪稱一流!看完簡直給跪了!各...

寶媽有奇招,在公共場合如何巧妙應對熊孩子

小閒肉好文推薦相信很多家長都遭遇過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影響他人的事。有的人認為這種熊孩子需要嚴加管教,嚴厲的制止才行,有的人認為這是孩子的天性,他們還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可以理解。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