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之間有了衝突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教育報2014-09-07 09:05:42

【案例】

理智對待幼兒之間的糾紛

■陸春燕

剛開學,孩子們在一起學跳集體舞,鞠躬行禮,互相拍手,拉手轉圈……佳宇心不在焉,動作總是跟不上節奏,每做一個動作,嘉怡都要強拉著佳宇去完成。

當嘉怡要拉著佳宇的手轉圈向前行進時,佳宇卻還停留在前一個拍手動作上,甚至表現出不願跟隨嘉怡變換動作的神情。

一時之間,嘉怡顯得非常惱火,低頭咬了佳宇的手指。

頓時,佳宇哭著喊「嘉怡咬我了!」嘉怡惱著說:「佳宇不認真跳舞,我是提醒他。

」全班孩子都停下了舞步。

幸好,佳宇的傷不重。

我一邊把嘉怡拉到隊伍之外,一邊對佳宇稍加安慰,組織孩子們繼續舞蹈活動,同時想著該如何與佳宇家長交流的問題。

顯然,嘉怡是因為不懂得處理問題的技巧而犯錯,在她看來,提醒佳宇「要認真跳舞」是在幫助同伴。

但「咬人」是明顯的不良行為,嘉怡必須要受到「懲罰」。

更為重要的是,不能讓這件事影響嘉怡和佳宇兩個人甚至兩家人的友誼。

活動結束,我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剛才發生的事情。

瑤瑤說:「嘉怡,你咬人是不對的,如果你能改正,我就請你做我的舞伴。

」「嘉怡,你可以跟佳宇講,要認真跳舞。

佳宇會聽話的。

如果佳宇不聽話,還可以告訴老師。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著,嘉怡還是有點不服氣,低著頭不說話,佳宇則已經平復了剛才的委屈情緒,很爽氣地跑到嘉怡面前:「嘉怡,我原諒你。

我動作做不好,你慢慢教我。

」嘉怡看了看佳宇,覺得不好意思了:「對不起,我以後再也不咬人了。

我相信嘉怡的這句道歉是由心而發的,佳宇給了她一個很好的榜樣,讓她知道怎樣面對別人的錯誤。

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是在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的,孩子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從幼兒心理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嘉怡咬人的行為可能是出於情緒宣洩的需要,她難以應對集體舞蹈過程中和佳宇動作不和諧的狀態,因無能為力而感到煩躁不安,又不會用語言與佳宇進行交流,心裡就有很大的失落感。

處於「口欲期」的嬰幼兒,嘴比手指要敏感得多,「咬人」是其探索世界的方法之一,他會用嘴去發現一切,並將任何能夠拿到的東西都放進嘴裡品嘗一下,體驗各種物品的軟硬度、溫度和味道。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咬人的行為會逐漸消失,但也有一些孩子因語言功能發育遲緩而採用咬人的方式表達需求。

接下來,就是與佳宇家長交流的問題了。

我向佳宇媽描述了事情發生的經過和我的處理和分析,並告訴她:「今天佳宇表現的特別好,用他的大度教育了嘉怡。

」佳宇媽察看了佳宇的手指,說:「老師,聽你這麼一說,我就明白了,孩子之間的糾紛背後都有原因,孩子也有他們自己的處理方式。

我們大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教會孩子怎樣正確面對同伴間的糾紛,和平解決一些與同伴的矛盾和衝突。

」面對佳宇媽的理解,我由衷地表示感謝,並表揚了她:「佳宇媽媽,正是因為有了你的引導,才會讓佳宇有這樣豁達的胸懷。

當遭遇孩子受欺負的情況,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即怎樣做才有利於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這樣才能讓兩個當事的孩子在經歷中獲得成長。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家長,用適當的方式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第三實驗幼兒園)

【經驗】

家長過度保護怎麼辦?

■孟慶雪

午飯時,小二班的李老師姍姍來遲,大家都禮貌地問:「今天怎麼來得這麼晚?」她嘆了口氣說:「別提了,剛剛都快被嚇傻了。

」她情緒激動地講了起來,剛才小朋友站隊離園時,站在隊伍後面的涵涵用手抓了前面陽陽的臉,先到的陽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抓,根本不聽老師解釋,自顧自地說:「我們家的孩子從來不找事,怎麼給我們抓得這麼厲害,像這樣的孩子就該讓他坐一邊去。

」隨後又指著自己的孩子:「真是窩囊廢,抓你活該,跟你說過多少次了,誰打你你就打誰,打壞了媽媽去賠。

」正說著,涵涵的姥姥來接涵涵了,她還不知所以然,陽陽媽的火力再次升級:「平時怎麼教育孩子啊,抓你家孩子行嗎?」邊說邊往跟前湊。

多虧這時候小班班長及時趕到,化解了這場衝突。

幼兒園是個大集體,在集體生活中,只要小朋友有互動與交流,就難免會有矛盾與衝突。

像陽陽媽這種「護犢子」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是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教師要有與這類家長溝通的策略。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面對各種家長,教師要表現出良好的專業素養,當家長有不妥的行為時,教師一定要沉住氣,讓家長把話說完,然後再耐心地與家長解釋,分析事情的利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像案例中的教師首先要表示理解陽陽媽的心情。

然後向陽陽媽交代涵涵特殊的家庭情況:孩子的媽媽有先天疾病,爸爸長期在外邊打工,孩子長期跟隨姥姥生活,特殊的家庭造就了孩子孤僻的性格,不善交際,不知道怎麼和小朋友相處。

及時溝通,化解矛盾。

教師隨時關注孩子的情況,當孩子間有了矛盾和衝突,要及時化解,不可存僥倖心理。

在孩子離園時,要第一時間與孩子家長進行交流,變被動為主動。

教師要讓家長明白,教師每次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只是想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這樣,教師的合理建議家長就會心悅誠服地接受。

寬容對待,息事寧人。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有遺傳因素、生長環境、求學經歷等方面的原因。

當班級中有這類家長時,想到「人無完人」,抱著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

我們可能一時改變不了家長的性格,但是,為了維護家園關係和班級的整體利益,一定要寬容對待家長,息事寧人,不要激化矛盾。

開會之機,闡述理念。

借小班幼兒入園後的家長會,就孩子間可能會發生的各種糾紛打「預防針」:小班幼兒年齡小,認知水平低,缺乏交往經驗,語言表達能力跟不上,索性用手甚至用牙齒等動作代替。

孩子經常是吵過就忘了,仍然是好朋友。

真誠地向家長承諾:我們會竭力把這種行為的發生率降到最低限度。

如果孩子之間產生了糾紛,在一定程度上會得到家長的諒解。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實驗幼兒園)

【建議】

如何矯正幼兒「愛咬人」的行為

■張翔升

一天,一位同事找到我說:「張老師,我的孩子見人就『咬』,這怎麼辦啊?」原來,她的孩子牛牛上幼兒園的第二天,被一個孩子在手臂上咬了一下。

晚上一家人心疼得不得了,牛牛也哭喊著說不去幼兒園了。

這時,牛牛的爺爺哄孫子說:「明天去幼兒園咬那個小朋友好嗎?今後誰要咬你你就先咬他。

」誰知就這一句不加思考的話,竟種下了禍根。

沒過兩天,就有小朋友被牛牛咬傷。

更糟糕的是,這件事還沒了結,牛牛又把班中一個小女孩的臉咬傷了,這下家人著急了,開始開牛牛的批鬥會,連哄帶嚇,希望他不要再咬小朋友了。

然而,牛牛咬人的事不時發生。

一個月的提心弔膽,還是等來了最壞的消息:幼兒園根據家長強烈要求,牛牛必須退園。

可怕的是,惡夢並沒有結束。

退園在家的牛牛,下樓與小朋友玩耍,只要稍有爭執第一反應就是去咬對方。

顯而易見,牛牛的咬人已經成為一種惡習了。

根據心理學研究結果,在人生的早期,嬰幼兒具有很強的吸收性心智,很容易就能學會一件事情,特別是這些事情如果和他當時的情緒、自身的生理感受聯繫在一起時,就更容易學習了。

牛牛在第一次被小朋友咬後,情緒極度緊張和恐懼,家裡人的關心和製造的悲憤氣氛使牛牛一下子就接受了「咬人」的建議。

但由於他年齡小,不能對別人的行為含義做出準確的判斷,凡是感覺對方有可能侵犯自己就「先下口為強」。

每次被咬小朋友的痛哭和他被關注、被批評,對他來說更是一種負面的強化刺激。

要改變這種行為,對其進行認知治療顯然不太可行,因為一個三歲的幼兒是「聽不懂」道理的。

可行的方案就是行為療法,也就是用替代強化和負強化等方式來矯正牛牛的行為。

首先,我們策劃了一場家庭「鬧劇」。

因爭搶看喜歡的電視,牛牛爸爸把媽媽「咬」傷了,結果爸爸被一家人指責,不允許進屋睡覺,只能在客廳地板上過夜,爸爸被凍感冒,最後還讓牛牛陪著爸爸去醫院「打針吃藥」。

在這個過程中,家人都不理爸爸,爸爸很「痛苦」,只能和牛牛「訴苦」;在博得牛牛同情後,邀請牛牛和他一起給媽媽認錯、道歉,在全家人面前保證「以後再也不咬人了。

」在進行這場「鬧劇」的同時,每天媽媽利用晚上睡覺前給牛牛講《老虎拔牙》的故事,老虎到處咬小動物,小動物就聯合起來拔它的牙。

為了鞏固效果,還讓牛牛把故事講給全家人,並讓牛牛和爸爸分別扮演「老虎」和全家人玩拔牙遊戲。

看到牛牛有所感悟,就帶他參加戶外小朋友遊戲,密切關注他和小朋友的關係,當他要咬人時,就及時把小朋友保護起來,而不理他的行為舉動,任憑他大喊大叫發脾氣。

經過一個多月的「較量」,家人發現牛牛可以和鄰居家的小朋友和平相處了。

俗話說:學壞容易學好難。

要糾正一個人的壞習慣,其過程見效慢、歷時長而且痛苦,對幼兒生活的環境要求也高,稍有不慎惡習就會反彈。

為了孩子,牛牛的母親和家人很配合,兩個月後,牛牛終於改掉了咬人的惡習,順利地融入了幼兒園的學習生活。

(作者單位:山西省運城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家長觀點】

處理好衝突,給孩子成長空間

■鄒新慧

在我看來,孩子之間的糾紛大多由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引起,大人最好不要摻和,讓孩子自己去處理。

急著替孩子「出頭」,不僅會讓孩子失去解決問題、經歷成長的機會,也許還會帶來更大的麻煩。

孩子如果受欺負了,作為家長,該怎麼看待呢?

首先,幫助孩子合理分析事件。

理智的家長應該首先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客觀地幫助孩子分析:在這件事上,誰做的好,誰做的不好,告訴孩子以後再碰到類似事件應該如何解決。

在批評別的孩子的同時,也要給自己孩子指出在事件中的責任,不要把埋怨都傾泄在別人身上。

即使發生矛盾的主要責任在對方,也要讓孩子學會寬容、大度。

要讓孩子知道,有時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對來自外界的侵犯予以回擊是必要的。

但為了保持人與人之間的純真友情,相互理解、相互原諒也是應該的。

第二,了解孩子的交際圈以及交往方式。

作為家長要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以及與孩子、老師間的交流,了解孩子的交際範圍。

比如孩子平時和誰在一起玩,與他一起玩的小朋友的性格、習慣是什麼樣的,在相處中孩子處於主動還是被動地位等等,了解了孩子的交際圈和交往方式,就會對孩子為什麼受到攻擊有大概的了解,這樣也好幫助孩子躲過不必要的傷害。

第三,教給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

教育孩子不能無故欺負小朋友,但遇到屢次讓你受傷的強勢霸王,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

可以讓「受欺負」的孩子學習下面三招。

第一,要大聲呼喊。

一方面,這能引起旁人注意,獲得別人的幫助;另一方面,也是給欺負者一種警告和示威。

第二,尋求老師的幫助。

多數情況下,父母不必介入孩子間的紛爭。

但如果孩子受欺負的事情持續發生,父母應當向老師當面講清,請老師幫助解決。

第三,不理睬嘲笑。

有時孩子受到的欺負並非打罵,而是嘲笑。

父母可教孩子用嚴肅的目光盯著別人並嚴厲地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嘲弄我。

希望你以後不要這樣。

」然後走開,對對方的謾罵不予理睬。

對於一個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我不主張教他反擊,否則你傳遞給他的是一個錯誤的社交方式,孩子一旦形成習慣,以後也會變成一個富於攻擊性的兒童,那麼他面臨的問題就會更多。

比如,他可能交不到朋友,周圍的孩子都會對他敬而遠之,對他的成長實際上是不利的。

第四,最好讓孩子自己解決。

一般的小事讓孩子自己處理。

我家孩子剛開始回家告訴我說誰捶了她一下,誰打了一下她的頭之類的,我就問:那他(她)是故意的嗎?孩子說:不是。

我說小朋友不是故意的,你也不要不高興了。

結果,上了一年的幼兒園,我沒有因此煩惱過,反而孩子說原來打她推她的小朋友成了好朋友。

我也和她們的媽媽成了好友。

第五,溫暖安慰增強孩子內心力量。

父母知道孩子受欺負不還手,先不要著急追問,因為不恰當的詢問會導致孩子緊張。

先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讓孩子感到家裡舒適安全後,再溫柔地詢問他。

如,先問他今天遇到什麼有趣的事情等,然後再問班裡那個愛欺負人的孩子最近還欺負小朋友嗎?這樣,孩子容易接受,覺得受欺負的不僅是他一個人,便願意說出。

問清事情來由,是孩子的錯,要指出他被欺負的原因;若是別人的錯,就不要責怪孩子軟弱沒用,好好安慰他,讓他知道父母站在他這一邊。

第六,避免再次被「欺負」。

受欺負時不還手是一種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的表現,因此,他們常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要使孩子不輕易被人欺負,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勇敢、堅強起來。

家長要注意兩點:一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多鼓勵孩子,當孩子有了自信,才會開始自我保護。

二是增進孩子間的友誼。

對那些靦腆、不善交際的孩子,家長可邀請小朋友到家中做客;多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鍛鍊和其他活動,結交好朋友,一起玩,結伴行,這樣既不容易受欺負,又有利於心理發展和性格完善。

總之,正確應對孩子「被欺負」的事件,不僅能幫助孩子不受傷害,更能幫助他學習社會交往,培養品格。

家長不能因為一時的衝動,而讓孩子失去成長的空間和建立品格的機會。

(作者單位:內蒙古包頭市包鋼第十五幼兒園)

【教師觀點】

用智慧化解幼兒糾紛

■劉永紅

在幼兒園,孩子之間的小糾紛幾乎每天都有,如:互相爭搶玩具、某某小朋友打其他小朋友等等,作為教師,面對每天的告狀聲,有沒有更智慧的處理辦法呢?

第一,讓孩子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

教師要注意言語柔和,態度親切,在集體中形成一種和諧的氛圍,去薰陶和影響孩子。

可以通過故事、兒歌、歌曲等形式,讓孩子學會交往,懂得謙讓,讓孩子學會使用「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想玩玩具時,會徵求別人的意見,教師要注意觀察,及時表揚能和別人友好相處的孩子,樹立團結友愛的榜樣。

第二,讓孩子學會發泄不良情緒。

發生衝突時,受欺負的孩子覺得很委屈,心裡會難受。

作為教師,不能粗暴地強制孩子止住眼淚,要多一些耐心,先讓孩子自由表達,說出事情的經過,讓孩子學會發泄心中的不快,避免不良情緒憋在心中。

孩子心裡舒服了、愉快了,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一般不會升級成家長之間的戰爭。

第三,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中、大班的孩子已經有了幼兒園生活經歷,積累了一些和小夥伴相處的經驗,並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念和善惡標準,教師不必每個糾紛都親自參與解決,要告訴孩子遇事要互相體諒,多包涵,共同商討,「以牙還牙」的做法是很不理智的,但也不是毫無原則地隱忍退讓,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要請教師幫忙。

第四,多和家長溝通交流。

實踐證明,當教師與家長能夠成功溝通成為教育夥伴時,幼兒園的工作一定能夠贏得家長的主動配合。

溝通是一門藝術,不要等孩子在幼兒園裡發生了糾紛才與家長進行溝通,這樣家長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往往會不理解,甚至與教師或對方家長大鬧一番,給教師或幼兒園都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我們可以和家長一起探討正確的教育方法,告訴他們正確與人相處之道才是預防糾紛之根,告訴家長不可過度寵愛、遷就孩子,讓他們知道發生衝突也是對孩子的一種磨鍊,孩子會在小糾紛中學習、成長。

總之,面對孩子間的小糾紛,我們要查明原因,「對症下藥」,這樣就會事半功倍。

相信只要真心對待幼兒,尊重理解家長,把工作做細、做到位,很多小糾紛一定會消除在萌芽狀態並得以圓滿解決。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實小幼兒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長,請正視孩子之間的打架!

昨天,在送兒子去幼兒園的時候,看見了一個家長在和幼兒園主人理論,說她的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打架了,現在身心受到了傷害,不想來幼兒園,讓幼兒園給解決一下問題。其實對這件事我還是了解的,因為就是我兒...

幼兒存在攻擊行為的原因及糾正對策

在幼兒園,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幼兒對其他小朋友很不友好。例如,有的幼兒看到好看的玩具就要與別人爭搶,想要自己獨占,不願意與別人分享;還有的幼兒凡事都愛占上風,稍有不順心,就對其他的小朋友大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