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點陪伴,少一點補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看到一篇題為《沒空相處》的短文。
主人公說他的兒子出生了,很可愛,但他沒有時間陪他。
他得掙錢養家,他得出人頭地。
他不在兒子身邊時,兒子學會了走路、說話。
兒子的十歲生日,他送了一個籃球作為生日禮物,兒子懇求他教他打籃球,他還是因很多事需處理而未能答應。
終於兒子長大了,父親要他坐下來和他說會兒話,兒子說約了同學出去兜風。
他退休了,兒子也結婚搬出去住了,父親打電話想見見兒子,兒子卻說還有許多事情要處理。
父親忽然覺得這話是那麼熟悉。
這短文寥寥數語,卻看得人一陣心酸。
起因是父親不夠愛兒子嗎?NO,也許正是因為他太愛兒子了,想給他最好的物質生活,才在社會上奮力打拚,以致分身乏術,無暇陪伴孩子成長。
而長大後的兒子又以父親為榜樣,全身心投入社會,去追逐他所認為的成功。
然而,生活中的得到總是以失去作為代價的。
擁有了優越的物質生活,卻失去了再也無法體會到的關於小生命成長的喜悅甚至父子親情。
一則動人的電視廣告的台詞:孩子最渴望得到的禮物是什麼?一件漂亮的新衣服?一套好玩的玩具?……都不是,而是來自父母的陪伴。
我居住的小區有許多全職媽媽,包括我自己。
從我平日的觀察和與他人交流的結果來看,在養育孩子的觀念和行為方面,這類家庭幾乎都有分歧。
一般是忙於工作的爸爸比較寵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哭鬧也是耐心地哄啊勸啊。
而媽媽們則對孩子很嚴厲,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對待孩子的哭鬧,打和罵是常有的事。
這樣下來的結果就是:孩子變成了兩面派,在媽媽面前很乖,而只要爸爸來了,就恃寵而驕,對於媽媽的合理要求也置之不理,事情發展到後面就是媽媽罵孩子,孩子哭,爸爸罵媽媽,一家人亂成一鍋粥。
日子為什麼會過成這樣呢?我認為原因就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方面時間分配得太不均衡。
全職媽媽陪孩子的時間太多了,整天圍著孩子轉,容易出現厭倦情緒。
因為生活的圈子太小,內容太單調。
這應該也算是職業倦怠吧。
而忙於工作的爸爸們由於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所以心裡會覺得虧欠孩子,以致於一有機會就補償孩子,包括毫無節制地給孩子買玩具、零食,或者毫無原則地答應孩子的無理要求。
長此以往,對孩子的教育便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父母共同努力,共同學習與探索,把工作和家務合理分配,提高效率。
減少一些可有可無的加班及應酬。
多陪陪孩子,而且是用心的、有質量的陪伴。
通過一起閱讀、玩遊戲、談話、出遊等方式來了解孩子,關愛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做對了3件事,讓你不再缺席孩子的成長
每一個職場的父母,在孩子出生以後,在原來忙碌的生活中,又再多出了一個「父親」、「母親」的身份,讓很多人都無法顧及,甚至在自己的工作和孩子之間,不知該如何取捨。或許這個「是否要自己帶孩子」是個老話...
馬伊琍的一條微博引發14萬人點讚,很多爸媽都被這個問題困擾過
馬伊琍是星媽中少有的非常有教養理念的媽媽也經常會在微博上分享一些育兒經前天她發布了一條關於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微博很快引來14萬+的網友點讚
忍不住了!我要曝光這些不陪伴孩子的父母!
有教育專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有一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兒」孩子的成長轉瞬即逝爸爸媽媽你們再不陪孩子他們就長大啦我們重視家族、重視血緣、重視宗親但是最重要的孩子我們卻無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