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了3件事,讓你不再缺席孩子的成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一個職場的父母,在孩子出生以後,在原來忙碌的生活中,又再多出了一個「父親」、「母親」的身份,讓很多人都無法顧及,甚至在自己的工作和孩子之間,不知該如何取捨。

或許這個「是否要自己帶孩子」是個老話題 ,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了「全職爸爸」、「全職媽媽」,但是真的都做到了「陪伴孩子成長」這個目標嗎?每一段重要的關係,都需要用心經營,親子關係也不例外。

雖然孩子跟父母之間有著「血濃於水」的血液關係,但是畢竟孩子也不是勾勾手指,就會自己靠近過來的。

王朔描述兒時的一段經歷:

母親一心在工作的醫院爭當先進,全心全意保全自己,根本沒有考慮過兒子的感受,母親從小到大沒有關心過自己,少年時候做闌尾手術,都沒在醫院陪同。

王朔母親說:「我問小兒子,能原諒媽媽嗎?他說不能原諒,我聽了很難過,只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夠原諒我。


然而王朔的媽媽失算了,兒子長大了,他的傷痛也從未痊癒,母親職責的空缺並沒有隨著時間而得到原諒。

王朔說:很長時間,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媽媽生的,以為是國家生的,有個工廠,專門生小孩。

每個人都很難走出自己童年的傷痛,無奈童年又無法選擇。

就個人價值也言,王朔母親是追求向上的,一直積極進步。

可惜她的孩子體驗到的不是這些,是孤獨冷漠的童年。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跟工作跟事業又有著一個本質的區別,畢竟多了一份血液、骨肉的關係。

我們能很好地處理家庭與工作的關係,但是同時也過分地自信,以為憑著這一份「血液骨肉」之親,以為哪怕不用經營,哪怕偶爾空缺個三五天,一年半載,我們還是孩子的親生父母,而孩子終究還是我們的孩子。

但是結果的事實是,因為我們的不夠用心經營這親子關係,就如同工作的玩忽職守一樣,終究會失去孩子。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他也不會等我們閒了,再來跟我們親昵。



今天跟婆婆聊天,也談到了「親子關係」這個話題。

她最大的感慨就是,當年,再難也要自己帶孩子,幸好,她沒有把孩子最初的幾年交給別人。

老公剛出生那三年,公公也剛好得到一個公費上學的機會,婆婆是支持公公去上學的,畢竟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做財務的婆婆在公公外出學習那三年,工作真的也是非常忙,尤其到月底,更是忙得分不開身。

那時候他兩的工資都是80塊錢一個月,條件特別辛苦,不過還好,那時候就住在單位的宿舍,離家也算近。

於是湖南老家的奶奶過來幫忙帶孫子。

當然,也出現了傳說中的「婆媳」矛盾。

畢竟就是隔代人帶孩子,想法、觀點以及處事風格都不一樣。

即使那麼難,婆婆還是堅持一個人一直母乳餵養,一個人打理好孩子的一切,至於奶奶那邊,她也是少說多做,畢竟是老人嘛,也多體諒一些。

不喜歡的地方,那就自己去做。

婆婆說,沒有辦法,奶奶的老一輩的觀點和想法有時候太偏執,而且孩子小時候是很容易受影響。

有時候教育孩子的時候,奶奶經常在旁邊說,不要聽媽媽的,打媽媽。

這時候,孩子真的就不聽媽媽教育的話,甚至出手打媽媽。

這真的是不對的,而且沒法跟孩子說理。

所以後來,要教育孩子的時候,婆婆都是抱著孩子進屋,不在奶奶面前說。

那幾年真的好難,又不能傷害奶奶,但是又必須給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是非觀,這個她是一刻都不敢放鬆的。

值得欣慰的是,孩子還是很陽光快樂地長大了。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在前面的幾年,爸爸已經因為學業不能經常在身邊陪伴,如果這時候媽媽還以工作忙為藉口,如果當時不管不顧,父母缺席的孩子成長,畢竟是會有不可挽回的遺憾。

婆婆還說,老公小時候也很皮,畢竟是男孩。

但是他比別的男孩子又更多了一份細心和體貼。

他爸爸經常不在家,他反倒是像個男子漢一樣,直到照顧媽媽,每天晚上睡覺前,也都會幫媽媽檢查一遍家裡的門窗是否都關好。

孩子與父母之間,也更像朋友一樣相處,有問題都會擺出來說,誰錯了,誰對了,該道歉的道歉。

直到現在,老公長大了,成家即將自己當爸爸,但是他和公公婆婆的關係還像沒長大的孩子一樣,會撒嬌,會跟爸爸媽媽講公司發生的事,講自己的困惑,講自己的收穫。

這不是說,老公就是傳說中的「媽寶」、「爸寶」,而是說,他們直接這種朋友般相處的親子關係感覺更加的久遠。

確實,世間,原本就不存在毫不費力的親子關係,沒有任何一種關係不需要經營,沒有任何一種親密無間就該理所當然。

假如,你所看到的毫不費力,是因為其背後特別努力。

所以,為了我們做父母的,不再缺席孩子的成長,我們應該努力完成一下3件事:

  1. 再苦、再累、再忙,也要抽空每天和孩子聊聊天,一起玩耍,看看書,讀讀故事;

  2. 請跟孩子做朋友,而不是一味的是以「大家長」的態度跟孩子說話。

    讓孩子知道,我們不光是跟孩子有著「一脈血緣」關係,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是他們成長路上的好夥伴。

  3. 儘可能參與孩子每一個成長階段重要的時刻,比如匯報演出、班級畢業典禮、抑或是升學、擇業需要做選擇的重要時刻。

    因為這時候,來自家人的支持和建議會給孩子多一份自信和堅定。

    但是不是為了讓孩子必須接受我們作為父母的意見,而是我們的意見給給他更多的參考。

    最後我們都會支持孩子的最終決定。

    因為以後的路,孩子需要自己走下去。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獨立,我們作為父母的,可能真正陪伴的日子也不多短短十幾年。

之後孩子會像我們當年離開自己的父母一樣,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地。

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長,不要讓我們的缺席成為我們作為孩子父母的遺憾,也不要因為我們的缺席,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來自家庭父母的關愛而導致性格上的一些缺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