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寶寶安全感的這些行為,你中了幾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安全感是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強調最多是因為安全感對孩子心理成長最重要,也最基礎的一種心理能量。

何為安全感?

它指孩子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在應對處置時的有力與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好的安全感,有助於提升孩子對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是自由探索、及建立自尊、自信的基礎。

其中,0-2歲為養成關鍵期,0-7歲則都是安全感建構的重要時期。

頻繁更換看護人

很多父母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寶寶,家人商量後都會決定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者保姆阿姨來幫忙,不管是自己的長輩、親人,還是保姆阿姨,最好不要頻繁更換寶寶的看護人,因為每更換一次,寶寶都需要重新適應,每個適應期大約都需要幾周時間。

在此期間,寶寶因為找不到熟悉的人或者懼怕新的看護人而產生的孤獨感可能會對他的心理成長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寶寶開始認人之後,一旦面對無法在自己記憶圖片中找到的面孔,就會很沒有安全感,心理情緒表現出來就是哭鬧、不配合,無法按照平日的作息正常生活,缺乏安全感的寶寶將來長大後會通常會膽小或有其他的性格缺陷。

如果由於一些原因需要由保姆或老人來照顧寶寶,爸爸媽媽最好提前安排她們和寶寶接觸,一起參與照顧寶寶的事務,堅持一段較長的時間,等寶寶完全適應之後,再由她們單獨照顧寶寶。

2歲前的母嬰分離

約在寶寶1.5歲到2歲時,母嬰依戀關係明確下來。

母嬰依戀是多重依戀的基礎,也是孩子未來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礎。

如果媽媽這個安全島可以給與孩子足夠的安全,他們就會勇敢自信的向外探索世界,否則他們就不肯離開媽媽,總是黏在媽媽身邊尋求最初的安全感。

但是生活總是殘酷的,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我們可能都會很無力。

如果不得不分離,請爸爸一定補上來。

母嬰依戀是一切依戀的核心,父親和孩子的依戀就是僅僅包裹這個核心的關鍵圈層。

此外,如果在不得已的條件下母嬰分離,那麼也請將對孩子的傷害儘可能減小。

生活不規律

很多父母都深有體會,沒孩子時自己愛去哪裡去哪裡,隨時可以任性說走就走的旅行。

但自從有了孩子後再也不敢瞎折騰。

要知道,規律的生活有助於孩子增加對生活的確定性,有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生活缺乏計劃

有些父母認為寶寶小,不懂事,很多事情不尊重也不提前告知寶寶,不徵求寶寶的意見。

換衣服、換尿布濕的時候,寶寶玩得正開心呢,直接一把抱過來按在膝蓋上就開始扒褲子,寶寶不嚇一跳才怪。

忽視情感需求或不能有效滿足情感需求

父母可能花很多錢很多時間在孩子的吃的、穿的,用的上面,但是很多父母會忽視孩子真正需要的情感需求。

我們專注於如何止哭,但是卻不肯花點時間理解孩子為什麼哭;我們專注於如何接覺的技巧而不是花點時間弄明白孩子為什麼會醒?

上班或外出偷偷離開

很多媽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不忍心聽到孩子大哭,趁著孩子睡著時候偷偷溜走;平時出門上班會讓孩子奶奶引誘孩子到其他地方,再偷偷溜走...當孩子一轉眼或睜開眼睛發現媽媽不見了,整個人會特別恐慌。

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不見了,又不知道如何去找媽媽,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糟糕且破壞孩子安全感的行為。

所以即便孩子大哭也要主動告訴孩子:媽媽要出去了,天黑的時候就會回來,也請你大方地給予孩子一個擁抱。

情緒不穩定

父母心情好的時候,不管寶寶做什麼都能容忍,又親又抱的;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算寶寶做同樣的事情,卻會對寶寶生氣大吼。

寶寶都不知道做某件事情,爸爸媽媽到底是鼓勵還是會生氣,所以就不敢去嘗試去探索。

家人回應不一致

當寶寶哭著打滾的時候,媽媽趕緊抱起來什麼要求都滿足,爸爸生氣地說,不許抱,男子漢不許哭。

寶寶對家人的不同回應產生混亂。

到底聽誰的?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寶寶的安全感能好麼?

跟孩子交流,這幾句話非常有殺傷力!

1、「再鬧,媽媽不要你了!」

幼兒對成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往往是通過對成人面部表情和外部行為的認知,去感受成人的情緒,而對成人一些複雜的內心體驗難以理解。

他們會把爸爸媽媽的「離開」,當成是真的離開。

這個被很多家長慣用的假裝遺棄孩子的招數,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很大傷害,用過的,最好別再用了。

2、「你是媽媽從垃圾桶里撿來的。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從哪裡來的」之類的問題。

長期以來,「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一答案」。

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得親子關係產生隔閡,部分孩子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答案而悶悶不樂。

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增強,也開始對生命的起源產生好奇,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3、「再不聽話,我揍你!」

有時候,孩子的表現確實令父母很生氣,氣憤至極的父母經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

這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

恐嚇不利於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或者引起孩子模仿,讓他們學會用「暴力」去解決問題。

4、「我說不行就不行!」

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於家長頭腦中的「子從父」的傳統觀念。

這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導致親子之間的對立和衝突,更會破壞孩子的公正心,妨礙孩子的民主意識、協商能力的發展,甚至還會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家長不能輕視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應該把他們當大人一樣平等對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除了愛,寶寶安全感的培養還缺啥?

很多家長認為:只要給予寶寶安全的生活環境和充足的關愛,他就會有安全感,但其實不然。安全感是一種能力,它不但包括相信別人,更包括相信自己。一旦寶寶還不能做到相信自己、同時可相信的父母又不在身邊,他...

媽媽,你弄丟了我的安全感

帶孩子在外面玩,總會聽到媽媽們聊天說:「你們說,我每天上班的時候,孩子都抱著我不放,該怎麼辦啊。」這類的話題。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孩子沒有安全感,但是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會覺得孩子...

寶寶黏人很正常,別嫌煩,試試這些方法~

寶寶在成長到六個月之後,很多家長會發現寶寶變得特別黏人。如果寶寶一直由媽媽照顧,那麼寶寶對媽媽可謂難分難離。洗臉、上廁所、吃飯短暫的分離一刻寶寶都會哭得撕心裂肺,就像媽媽拋棄了自己。寶寶為什麼會...

劉嶸:孩子太粘人,可能是心理問題嗎?

常常被人問到,「我家小寶特別粘人,只要媽媽出去辦點事,她就哭著跑上來抱大腿不讓走!」,「我兒子上幼兒園好幾個月了,但每次在幼兒園門口只要我一離開,他就哭著喊著『媽媽別走,我要回家!』,唉,我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