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弄丟了我的安全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帶孩子在外面玩,總會聽到媽媽們聊天說:「你們說,我每天上班的時候,孩子都抱著我不放,該怎麼辦啊。

」這類的話題。

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孩子沒有安全感,但是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他們只會覺得孩子是無理取鬧。

什麼是安全感

首先,安全感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是來自一方的表現所帶給另一方的感覺;是一種讓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談舉止等方面表現帶來的。

第二,是否能產生安全感,來自多方面的因素,有主觀的和客觀的。

這裡我們就主要談談主觀方面。

要讓對方產生安全感,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對方相信自己。

讓對方相信自己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你必須在言談舉止方面能夠體現出來,比如:說話要算數,說得到做得到,做不到就不要亂承諾。

0-3歲,幸福的基礎就是安全感。

可是很多媽媽對安全感的誤解太大,要麼就認為「出生就鍛鍊獨立性」,導致孩子安全感缺失;要麼就認為「安全感就是寸步不離、有求必應」,把孩子養成黏人的小霸王。

安全感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依戀作為嬰兒與成人互相作用中產生的情緒狀態,不僅影響嬰兒的現實發展,還會對他們的人格形成、未來發展產生影響。

因為凡是與情感體驗相聯繫的事件或經驗,都容易對人發生明顯而持久的影響,對嬰兒也是如此。

在兒童早期形成的依戀關係和情緒狀態具有相當的穩定性。

這些情緒體驗和情感記憶會轉化為他們和外界發生聯繫、與他人相處的內在原則和行為方式。

有了這種安全依戀感,嬰兒便能在陌生的環境中克服焦慮或恐懼,從而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並嘗試與陌生人接近,這樣就可以使嬰兒擴大視野,快速發展其認知能力。

研究依戀的美國心理學家曾指出,在嬰兒期沒有建立強烈和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孩子,一生中都將缺乏與他人建立深入而親密的人際關係的能力。

這種論斷也許有些絕對,但是有其他的心理學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此觀點的價值。

他們通過實驗發現,在嬰兒時期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到3歲半時,社交能力比未曾建立良好依戀的同齡兒童更為活躍,較多地受到同伴的歡迎和追隨,富有同情心,表現出有領導才能。

而那些沒有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容易膽怯退縮,對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緒不穩定,難以和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對環境適應力差。

寶寶缺乏安全感的3個獨特的表現

表現一:「害怕」或「害羞」的情緒

幼兒園裡的新生傑傑小朋友,非常開朗,活躍,和小朋友們相處得相當不錯,是個適應性很強的孩子。

不過,當和老師交流時,他就完全判若兩人了:老師和他說話時,他就像做錯事似的,馬上將頭低下來,眼睛一點也不敢看老師;小手不斷地變換擺放位置,神情非常緊張的樣子。

老師提問時,明明他剛才和同伴們一起已經大聲把答案都說出來了,可是只要老師請他單獨回答,他馬上就臉漲地通紅,說話也結結巴巴、一字一頓了,聲音小得象蚊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他就是缺乏安全感,缺乏來自於老師的安全感。

因此,他在老師面前非常不自信,總是小心翼翼、唯唯諾諾的,生怕做錯什麼。

引導原則:

撫愛式交流

當他與老師交流出現上述緊張表現時,首先:我裝作「不知其然」的樣子。

僅僅用「摸摸他的頭、蹲下來親切地看著他、對他和藹地笑笑」等肢體語言或者表情回應他的緊張表現,也通過這些間接向他傳達「老師是友善的」這個訊號,以「淡化」其不安的心理。

此時,我們若表現得很關注,或者用「語言」直接介入、問詢的話,反而會促使其更加的緊張、不自在。

第一次這樣做的時候,傑傑的反應是「戒備」的;而當我「第二次、第三次」依然向他如此傳達友善的信號時,他也終於從半信半疑到完全接受了,他開始會用「微笑」回應老師了。

心理疏導

在請他回答問題時,走到他跟前去,不斷地用眼神、語言、肢體動作鼓勵他。

當然,這種鼓勵要包含著使孩子能夠感受得到的真誠。

不論他講得對或者錯,老師都儘量尋找閃光點肯定他。

讓他進一步體會到老師對其表揚的「真實性」。

家長來接他的時候,告訴家長他如何的棒,諸如:「傑傑非常不錯」之類的話語。

不久,在老師面前,傑傑的緊張表現緩解了。

回答問題從「結結巴巴」逐漸過渡到「完整的講述」,而後「舉手回答」且能「大聲而完整地講述」了。

有時候,傑傑還會跑到老師面前:沖老師笑笑或者拍拍老師後又走開了。

雖然他沒有說話,但這一個很小的細節,就足以體現傑傑對老師的充分信任了。

表現二:媽媽在與不在「大變樣」

我班孩子小妤,對媽媽的依賴非常嚴重。

在家時:和保姆阿姨在一起非常乖,一旦媽媽回來了,則粘著媽媽不放。

送入園時,保姆送來園的時候,情緒很好,但是只要是媽媽送,小妤非哭得一塌糊塗不可:「我要媽媽,我要媽媽,媽媽不要走……」沒有媽媽的場合,小妤是懂事、講道理的;一旦媽媽在身邊,小妤則相當任性,蠻不講理,甚至大聲哭鬧了。

為什麼媽媽在與不在的情況下,小妤會判若兩人呢?

究其原因,是孩子所獲得的「母愛」不夠而導致的安全感缺乏。

象小妤這一類寶寶,在平常生活中大有人在。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出現這種現象的比率日益增多。

許多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常常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看管。

雖然說在物質條件上,孩子們並不缺啥,但是,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最關鍵的一環--母愛,卻往往不能保證。

引導原則:

充分的母愛

儘管大量的零食玩具,漂亮的衣物都被家長用來作為傳達或補償「母愛」的方式,但是,恰恰是最重要的一點被忽視了:來自於母親無微不至的觸膚情感刺激,才是孩子安全感滿足的基礎;與孩子進行各種心靈的交流,才是孩子精神愉悅的先決條件。

小妤的「症狀」,是明顯的「母愛缺乏症」,由於缺乏最直接的親子溝通,導致孩子情感的不滿足,引發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致使孩子不能形成正確、正常的性格以及情緒情感,嚴重影響到孩子的情商發展。

給予無微不至的觸膚情感刺激,是嬰兒安全感滿足心靈平和的基礎,同時,母親給予嬰兒所需的各種心靈交流,也是嬰兒精神愉悅笑迎生活的資本。

為孩子購買一件新衣服,一個新玩具都是次要的,關鍵是要給孩子留下充分的時間,多與孩子遊戲,交流,滿足孩子情感的需要,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這才是至關重要的。

表現三:外表強悍與內心脆弱

愷愷小朋友平時非常容易和小朋友之間發生衝突。

只要未遂其意,他必定要用「拳頭」來取得「勝利」,若老師指出其錯誤,他則常常用「仰天長嘯」表示抗議或者直接「攻擊」老師。

為什麼小小的孩子會如此固執和偏激呢?

這一類孩子,往往家庭的氛圍不和諧,或者家長的態度粗暴,教育方法不得當影響到了孩子。

使孩子對任何事物都產生了戒備,牴觸的心理,從而將這種心理也反應在了行動上。

往往其外表的強悍反而更加證明了其內心的敏感與脆弱,也就造成了孩子「憤世嫉俗」的外部表象。

引導原則:

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的確,由於缺乏安全感,會導致孩子:膽怯、畏生、敏感、內向而不愛交往、偏激而固執等一系列心理問題的外部表現。

因此,對於這一類孩子,建議家長先從自身做起:從權威型家長逐步向民主型家長轉變,逐步營造一種和諧,民主,講道理的家庭氛圍,充分發揮家長本身「榜樣」的作用,逐步引導孩子養成平和,友善的性格與交往習慣。

如何讓孩子有安全感?

安全感並不是寸步不離,也不是有求必應,更不是捧在手心裡怕化了。

相反,有規矩、有邊界的孩子才最有安全感。

其次,有充足安全感的孩子都勇於接受自己的失敗,這才是有安全感的孩子所具有的底氣。

並不是總能一帆風順的孩子,才有安全感。

一、0-6個月

一句話: 無條件接納,及時響應寶寶,用撫觸和親吻使寶寶感受到安全感。

剛出生的寶寶,他們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要,睏了,餓了,尿布要換了。

每當寶寶一哭,媽媽就會前來抱著、哄著、安撫著。

餓了、冷了、熱了,媽媽也時刻關注著。

這讓寶寶知道,他的不舒服,會有媽媽來關心。

母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就是這樣建立的,寶寶也有了最初的安全感。

當然,及時滿足寶寶的需要,也不等於任何時候寶寶一哭就要0.01秒之內響應。

規律的生活作息會幫助寶寶形成安全感。

嬰兒很討厭總是變來變去,有了每天的日常生活作息,寶寶就能預測什麼事情會發生,知道幾點應該做什麼,這就是安全感的來源。

越是進食、睡眠毫無規律的寶寶,越愛哭鬧。

所以,兩三個月以後要及時建立規律生活。

不要聽很多文章詐唬「培養獨立性從零歲開始」,要知道,對於1歲之前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培養獨立性,而是培養依戀關係和安全感。

當他能和媽媽建立信賴、安全的依戀關係,進而相信「世界是安全的」,才奠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二、6個月-1歲半

一句話:鼓勵獨立探索,需要時再幫助

6個月以後,很多寶寶會坐會爬了,別小看這些運動發展,這可是寶寶的里程碑。

一旦他會爬了,他就能不依賴媽媽,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把「會爬」視為寶寶獨立性的開始,是有道理的。

這時候父母的做法應該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支持他冒險。

在寶寶需要抱時,就給他一個擁抱;寶寶想自己玩的時候,就隨他去。

這個時候寶寶的安全感在於:他知道即使爬走了,媽媽還在那裡守護他,會隨時來幫助他。

這時候的安全感,好像風箏那根看不見的線。

有個網友有一個絕妙的比喻:這個時候寶寶的安全感,就像家的鑰匙,不是時時刻刻都得呆在家裡,但是有了鑰匙,在外面玩就安心,知道隨時可以回去。

這個時候該怎麼處理寶寶的哭呢? 6個月以後,有的寶寶很聰明,已經會「假哭」了,利用哭聲來控制大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媽媽應該先分辨一下是真的餓了、害怕了,還是在「騙抱」。

如果是用哭聲來控制大人,不妨等上三五秒鐘再去抱他,放心,這不會影響安全感的建立。

因為安全感絕對不是有求必應。

三、1歲半-2歲半

一句話:尊重孩子的獨立性,教給規則

在一歲半以後,很多寶寶進入了「Terrible 2」(可怕的兩歲)階段!這個階段最大的特點就是:希望自己能獨立完成自己的事,「不要不要」時常掛在嘴邊,開始有了自己的小脾氣。

就拿寶寶吃飯來說,他不讓你喂,你餵他就生氣,自己吃卻又吃不穩當。

這體現了寶寶既依賴著媽媽的安全感,又渴望獨立的矛盾心理。

這個時候,怎樣幫寶寶培養安全感呢?答案是:要尊重寶寶的獨立性,他要自己做就讓他自己做吧,媽媽不要主動幫忙。

但他回頭看看尋找我們時,我們要在他的視線內,需要幫忙時,我們也要幫他解決。

再有,這個時候一定要教給孩子規則!如果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反而沒有安全感,因為他沒有界限感,不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心裡沒底。

孩子需要必要的管制、約束和限制規則才是安全感的最好朋友。

一手安全感一手規則,兩手都要硬。

四、2歲半-3歲

一句話:接納寶寶的情緒,教給寶寶安全知識

這時候寶寶自己探索的半徑更大了。

這時候一方面媽媽要維持穩定的情緒,讓寶寶在玩累了、害怕了的時候知道媽媽隨時都在,另一方面要教他一些安全知識,比如火是不可以碰的,電源是不可以摸的,必須和開水保持一定的距離等,讓他學會自我保護、逐漸代替父母保護

處理寶寶哭泣很重要。

平靜的接納,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很傷心」。

千萬不可以說」再哭就不是好孩子了。

寶寶感到委屈或者孤立無援的時候,適當的哭泣是一種很好的宣洩方式,能及時排解負面情緒。

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被接納才會哭,能哭出來的孩子才是有安全感的孩子。

總結一下,如果用一個圓來形容寶寶的成長,寶寶的獨立能力在不斷擴大,圓周是寶寶面對的未知,而圓心就是媽媽永遠的支持。

爸爸媽媽在他需要的時候總會出現,會關注他,會幫助他,他的安全感才慢慢建立,才有力量面對圓周的未知。

就做一個讓寶寶有安全感的圓心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黏人很正常,別嫌煩,試試這些方法~

寶寶在成長到六個月之後,很多家長會發現寶寶變得特別黏人。如果寶寶一直由媽媽照顧,那麼寶寶對媽媽可謂難分難離。洗臉、上廁所、吃飯短暫的分離一刻寶寶都會哭得撕心裂肺,就像媽媽拋棄了自己。寶寶為什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