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嶸:孩子太粘人,可能是心理問題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常常被人問到,「我家小寶特別粘人,只要媽媽出去辦點事,她就哭著跑上來抱大腿不讓走!」,「我兒子上幼兒園好幾個月了,但每次在幼兒園門口只要我一離開,他就哭著喊著『媽媽別走,我要回家!』,唉,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呀?」
「我女兒3歲多了,但是特別粘我,有時候粘得人心裡忍不住直冒火,班都沒法上」,還有諸如「我女兒在幼兒園裡沒朋友,她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回家就特別粘我和她爸爸!」
幾乎所有前來問詢的家長們,都有一個問出來或沒好意思問出來的問題,那就是「我的孩子這麼粘人,是不是有什麼心理問題呀?」其實呢,這個問題需要區分具體情況來分析。
通常來講,1歲以內的寶寶自我意識尚未萌芽,生理層面的先天局限性決定了寶寶離不開家人的照顧與陪伴,我們人類的親子間的早期依戀關係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建立了。
1歲以後寶寶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知道了自己是一個區別於整個世界的獨立的個體,他能意識到自己的名字,能夠認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感與完整性,包括身體的各個部分,如眼耳鼻舌身,同時對自己身體的感知覺也產生了意識,比如知道餓,並能夠確定地表達餓,知道疼,並能夠確切地表達痛處等等。
1-2歲的寶寶依戀父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自然發展規律會清晰顯示寶寶開始逐步適應與父母家人的分離,這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天性,包括我們人類莫不遵循。
但是,3歲以上的孩子仍然表現得過於粘人的話,就值得我們家長警覺了。
有人曾經用「依賴症」這個詞來診斷寶寶的粘人行為,對此我是持反對態度的。
坦率講,我從不認為青春期前的兒童適應什麼症,這樣的提法明顯帶有亂貼標籤的嫌疑。
學齡前的孩子,我們可以考慮存在一些品行障礙,有些還屬於心理層面的因素導致,但這些都不是太大的問題,都是可以經過專業的輔導得到妥善糾正和矯治的。
3歲以上的幼兒或兒童如果過於粘人,這屬於一種行為偏差,幾乎所有的行為偏差的背後都有著深層次的心理原因。
而這個因往往是孩子自身意識不到的,所以當大人常常詢問孩子,「孩子,你這到底是怎麼了?哪兒不舒服?要啥?」的時候,孩子是答不上來的。
既然事出有因,那麼只要我們找到這個因,就能解決問題。
三歲以上兒童過於粘人可能是這三個原因
首先,我們一般會從孩子與其直接撫養人(通常是父母)之間的互動關係模式上來做考量,比如,爸爸媽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否存在過度照顧或者過度保護呀,如果是,那麼我們就能判斷,這個孩子極容易產生過度依賴感,嚴重的會有無力感,逐步發展到做任何事情都無法持續,必須大人出面幫助才能搞定。
其次,如果孩子在嬰幼兒早期缺失直系血親的照料,比如喪失親生母親,或在1歲以前被送給祖輩或旁系親屬甚至是外人照顧,從而遠離親生父母,這些情形下成長的孩子往往比由父母直接養育長大的同齡人更容易出現依戀關係問題,而依戀關係問題的一個直接表現形式就是非常粘人,這也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常說的不肯去幼兒園的孩子,一上幼兒園就踢打哭鬧的孩子,現在流行的說法是這類孩子存在過多的分離焦慮,從而不能在幼兒園裡進行正常的日常活動和人際交往,這其實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是需要我們深入探究孩子過往的養育經歷的。
要知道,對於3歲以內的幼兒來說,父母親尤其是媽媽的陪伴與照料,是讓孩子產生足夠安全感的直接途徑,這樣被養育長大的孩子能夠深切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被愛的,他們內心獲取了充足的心理養料並轉化為獨立自信的心理能量,而這些是保證這個孩子在人世間頂天立地的基本心理動力。
第三,父母親自身的情緒反應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孩子的表現。
比如,媽媽是一個敏感焦慮型的人,對孩子什麼事情都不放心,過於擔心受怕的那種,那麼媽媽的這種神經緊繃的緊張情緒狀態就很容易被孩子感應到,而我們的孩子可以說都是天資聰穎的,孩子就會隨之而然地順應媽媽的這種不必要的擔心,從而對周圍環境產生焦慮情緒和不安全感,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表現得非常粘人。
因此,父母親在與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要善於保持一顆平常心,維持心氣平和的情緒狀態,即使遇到什麼事情也要學會及時做出合適的調整才好,避免過激情緒反應。
針對以上原因探究,這裡,我也針對孩子過於粘人的情況,給父母們提出幾點建議,相信只要能夠做到就可以順順噹噹解決這一家庭小困擾:
過於粘人也可以引導和糾正
一、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事情的良好習慣
對於過度依賴感的孩子,爸爸媽媽應該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事情的良好習慣,這當中還是有一些要注意的小技巧的,比如,讓孩子先易後難地做事情,不要走來就布置一件難度較大的事情給他做,要足夠有耐心,習慣是逐步養成的,絕不可拔苗助長,一蹴而就。
另外,就是布置給孩子做的事情先從他非常感興趣的開始,然後是一般感興趣的,最後是不怎麼感興趣的,如果是一點興趣都沒有的事情,你又要讓他獨自完成,這無疑會極大的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從而造成困擾,我們讓孩子獨立完成事情的初衷就是要讓孩子從中體會到成就感和滿足感,這樣才能夠一點一點開發孩子的潛能,一步一步脫離父母的扶持去探索更好玩的世界。
二、父母們的任何一次離開,都要清楚明了地告知孩子,你去做什麼,大概何時能夠回來
這裡要特別講一句,「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一聲不吭地溜走哦!」要知道,粘人的孩子本來就有分離焦慮,缺乏安全感,爸爸媽媽正是孩子的保護神,保護神說離開就離開,一聲招呼不打,這不是拋棄是什麼?孩子一旦意識到,他再一次被保護神拋棄,那種惶恐,那種手足無措,大家可以體會嗎?會造成多大的創傷,父母親們你們能夠感受嗎?
所以,不論是媽媽,還是爸爸,不管是多麼著急或緊急的事情等著你們去處理,當你準備離開自己的孩子的時候,都請你們能夠做到儘量平和,面帶微笑地告訴孩子,你將要去處理什麼事情(當然也可以不用說太仔細啦),大概下午幾點差不多忙完,會在寶寶幼兒園放學前過來接你哦!這樣做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為它會讓孩子明白,媽媽的離開只是一時,是短暫的,不需要緊張,更不需要害怕。
我們一會兒就會再見的哦!
三、對孩子的愛,請大聲說出來,持續地說出來
我們很多爸爸媽媽在向孩子表達愛的時候,會羞於啟齒,愛在嘴邊,口難開。
這裡,我要鄭重地告訴各位為人父母的爸爸媽媽們,對於孩子的愛,還是請大聲說出來吧,而且在您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可以毫無保留地持續地說,去表達給孩子聽,不要有任何的不好意思!既然上天決定了由你來生養這個孩子,那麼就是最大的愛,上天之愛有什麼不好意思表達的呢?
與此同時,親密的接觸也是必要的,有空就多抱抱孩子、拍拍他們的小腦袋,撫摸一下孩子的背,或者親親他們可愛的小臉蛋,要知道,親子之間身體的接觸愛撫甚至比言語之愛更給力,更能夠讓孩子堅信自己是被愛的。
我們要經常告訴孩子,「爸爸愛你,永遠!」「媽媽是愛你的」,「爸爸媽媽永遠和你在一起!」堅決杜絕用「我不要你了」這類話來恐嚇嚇唬孩子,這樣只會造成更大的創傷和安全感缺失。
四、保持穩定平和的情緒
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過於粘人,也從一個側面印照著我們做父母的自我覺察能力的薄弱,要知道,愛孩子,最終就要學展翅的雄鷹那樣放手讓孩子去藍天一搏。
孩子終究是要離開我們,獨自面對這個社會的風風雨雨。
所以,從此刻起,我們每一個父母親都應該學會自我覺察,覺察什麼?覺察自己的情緒反應程度!覺察自身內在的心理需要到底是什麼?
孩子太粘人,就是太難以和父母分離,這是孩子的需要嗎?真的是嗎?難道不是我們家長內心深處也不願和孩子分離的心理需要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嗎?所以,不論是媽媽,還是爸爸,經常以穩定的情緒狀態陪伴在孩子身邊,以無條件的愛接納孩子,包容孩子,我們的孩子才能夠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實現自我獨立。
只要父母們學會放下,保持開放的心境,維繫平和的情緒狀態,孩子就能敏銳地感應到,並放心大膽地走出家門,更好地適應幼兒園,更好地適應學校,更好地適應我們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能聽取這九點建議,相信你的孩子入園時一定不會有「分離焦慮」
幼兒園新的學期快開學了,一些父母們開始犯愁孩子的事:「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可是這個孩子還特別黏人怎麼辦?什麼時候也不願意和爸爸媽媽分開,一眼看不見就要大哭大鬧,這到時候怎麼上學呢?」這種情況,就...
寶寶很粘媽媽,誰都不要!
在某一個時刻,媽媽們可能會發現:寶寶突然變得十分粘人了,炒菜要抱著、吃飯要看著、有時候上廁所都要跟著,一看不到媽媽就開始嚎啕大哭,不管家裡人怎麼哄都沒用。只要看到媽媽,就會不斷往懷裡撲,孩子這是...
別再錯怪粘人的孩子了!明明是你安全感沒給夠
作者:親寶寶育兒,筱恬一甜甜兩歲未滿時,有陣子特別粘我。當時,但凡我周末休息在家,小傢伙便會開啟粘媽模式,吃飯要媽媽坐在旁邊看,玩耍要媽媽一起參與,睡覺要媽媽抱著哄……事無巨細都是媽媽媽媽媽媽媽...
媽媽一走寶寶就哇哇大哭,讓愛貝優來告訴你究竟「誰」在作怪
媽媽去上班,一出門孩子就大哭,以為是孩子太粘媽媽了?其實不全是,更多地是分離焦慮在作怪。分離焦慮是發展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嬰幼兒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結系後,又要與之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
為什麼孩子會過於依戀媽媽?
果果快3歲了,家人準備送他去幼兒園。可是這個孩子什麼都不會做,吃飯媽媽不餵他就不吃,吃喝拉撒刷牙洗臉穿鞋,媽媽不伸手,他就一直等著。果果還有個習慣,只要媽媽在家,絕對不用別人,這要是上學,可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