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最悲哀的事:替孩子扛住一切,卻又讓孩子扛住世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托爾斯泰說:「假如一個人懂得怎樣勞動和怎樣去愛,那麼他將擁有美好的人生。

」反之亦然。

可是現在有多少父母真的懂得怎樣做才是真的愛孩子?

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呵護?

什麼才是支撐孩子一生屹立於這個世界的必備品質?

寧波某小學曾經出現了這樣一條新聞:半數孩子在吃飯的時候,面對蝦卻傻眼了,有的拿起來聞一聞,有的拿起來舔一舔,然後忍痛割愛,望「蝦」興嘆。

老師問及原因:「原來是不!會!剝!蝦!

這樣的新聞一出,其實大家早已見怪不怪,因為每年一到開學前後,都會有諸如此類的新聞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孩子不會剝蝦、不會繫鞋帶,自理能力差,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很多人的評論一致指向:

都是家長慣的

可為什麼一面是對這些層出不窮的新聞指責,一面是這樣的新聞還是鋪天蓋地刷屏?

很重要的一點,可能是父母認為,「這些瑣碎的小事,等孩子長大後自然而然的就會了」。

苦難和挫折是成就孩子堅毅品質的養料,溺愛和嬌慣是敗壞孩子意志的毒料。

孩子在家裡嬌生慣養,等待他的將是在外面四處碰壁。

教會孩子怎麼勞動和如何去愛,家長不能越位,也不能錯失良機。

因為從穿衣服刷牙,到刷碗洗衣,人是需要在自己照顧自己的過程中慢慢學會各種技能。

家長取而代之的結果就是,孩子失去了生活的能力以及喪失了生活的興趣,更重要的失去了任何思考的能力。

真正的富養是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孩子自理能力差的新聞之所以層出不窮,另一個原因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要富養」的誤讀。

他們認為,窮人家的孩子才早當家,父母讓孩子學著自理,學著做家務,就無形中透露著自己的窮,揭露了自己的短。

所以,孩子一定要按照小王子、小公主的標準來嬌生慣養,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十指不沾陽春水,像是這樣就能讓他們擁有「貴族」氣質。

對於獨立的孩子,他們投向的不是敬畏,而是同情。

顯然,這些父母不知道,其實對孩子的真正富養,是培養孩子的人格獨立。

擁有遠見比擁有資產重要,擁有獨立能力比擁有知識重要。

獨立之人格,競爭之根本。

中國式家長一味地溺愛孩子,包辦孩子的一切,其實是為孩子的未來埋設了定時炸彈。

父母在兒時替孩子扛住了一切,今後又怎能渴望他扛住世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的一點育兒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什麼樣的家庭環境,有什麼樣的期待,往往就有什麼樣的孩子,什麼的性格,什麼樣的發展。此經驗是根據個人的親身經歷而創作的,真實再現我是如何教育幼兒的。萬丈高樓平地起,幼兒的...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

有時候父母會埋怨孩子什麼都不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遇到事情只會找爸爸、媽媽,其實,還不是因為父母管得太多才讓孩子失去獨立做事的機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