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於言傳,讓你的孩子有教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們總能聽到,帶著孩子的爸爸媽媽們,不厭其煩地嘮叨著「紅燈停、綠燈行」、「對人要有禮貌」、「說話要算話」,「粒粒皆辛苦」等等。


身為父母的我們,都希望培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那麼怎樣才是「有教養」?怎樣才能使孩子「有教養」?

遵守規則是「有教養」

上周末,在帶孩子去上課的路上,在學校前的一個路口,我和丫頭看到了車外發生的一幕:

一對顯然也是趕去上課的母子,剛好步行到路口,因紅燈而止步了。

眼瞅著綠燈方向一直沒什麼車輛通行,媽媽就拽著個頭已經超過她的兒子,打算闖紅燈過馬路。

我看了看時間,的確,還有兩分鐘就要上課了。

剛剛踏出幾步的兒子,抬頭猛然意識到還是紅燈,立馬就退了回來。

而媽媽試圖說服兒子,但男孩不為所動,直到綠燈亮了才走出去。

我被這孩子的行為深深打動了,同時,不禁為這個媽媽的做法感到悲哀。

在僥倖和風險之間,媽媽選擇了將安全交給僥倖,而孩子,卻選擇了用規則去迴避風險。

在交通工具高度發達的今天,交通安全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無視交通規則,心存一絲僥倖導致的後果,可能就是對個人和家庭百分百的毀滅。

規則是人們在這個社會生存必須遵從的習慣、方法和大多數人認同的規矩。

規則可以讓孩子明確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界限,有助於他們建立理性智能、控制情緒、增強自制力等。

孩子們天生需要規則,這是他建立安全感、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

懂禮貌是「有教養」

我們不僅需要遵守社會規則,也必須培養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禮儀。

「您」、「謝謝」、「對不起」「再見」、「辛苦了」,這些詞就像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能使一張憤怒的臉瞬間平息,也使對方覺得付出無怨無悔。

良好的禮儀可以使人際之間的交往更加和諧,使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從以下方面培養寶寶:

看見認識的人主動打招呼

聚餐時讓等待長者入席再開始用餐

進門前先敲門

做客時不亂翻別人家的東西

在公共場合說話聲音輕一些……

這些都是孩子具有良好教養的外在表現。

有公德是「有教養」

別看孩子小,他不僅僅是我們家庭生活的重要組部分,也是構成整個社會的一份子。

所以公德心從小時候從「小」事情就可以開始培養起來,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找到垃圾桶再扔垃圾,不隨意丟棄

排隊時耐心等待,不隨意插隊

在商場裡不要奔跑和亂摸東西

不損壞公共的用品

觀察和模仿是孩子天生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榜樣,父母的言行對孩子們的影響至關重要。

比如,我們對規則的遵守,可以增強孩子的規則意識;而如果我們時不時向規則妥協,就會讓孩子們在潛意識裡覺得規則是可以打破的,沒什麼大不了,他們從此對規則自然不以為然。

如果我們經常等不及綠燈就過路口,等到哪一天你放手之後,孩子自己過紅綠燈,也只憑藉眼前的主觀判斷,你會放心嗎?

如果我們經常在孩子面前,對他的老師和同學說長道短,如何讓孩子尊重老師團結同學?

如果老人在家幫忙做飯,你們從來不會等著老人做好一起吃,而是看著好吃的隨時開動,如何讓孩子知道感恩與孝順?

如果在小區遇見鄰居,從不主動打招呼,如何教育孩子禮貌待人?

如果開車的時候垃圾隨便扔出窗外,如何讓孩子學習愛護環境衛生?

教養,是讓身邊的人覺得舒服,是從小就應該習得的一種規矩,是我們待人接物處事時心中所持的一種敬重態度。

教養源自家庭,源自父母,源自老師。

教養是發自內心的,是由環境、教育、經歷等結合成的內在素質。

孩子在社會上表現得是否有教養,首先反映的是父母本身的素質和內涵以及對孩子的教育重視度。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家門,得到別人一句真心的評價「真有教養」,你呢?


文:康妮媽咪

康妮媽咪有一個乖巧懂事、能力超群的女兒——丫頭,被上海排名第一的初中錄取,並成功考進最強理科班,是女孩里不多見的牛娃。

但是康妮媽咪一點兒不雞血,也不是虎媽。

她在丫頭的成長道路上,是怎樣思考?怎樣「用力」?怎樣保持淡定的?一起來分享她成功的教育經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的寶寶愛發脾氣,原因居然是因為你

前兩天,丫頭在準備剪報材料時,看到《新民晚報》上有一封媽媽寫給女兒的信,如獲至寶一般把我拉過去和她一起看。這位媽媽在信中提及,自己「殘忍而冒險」地將只有15歲卻「將叛逆期特質發揮到了極致」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