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遊戲沒法管?家長「攻略」在這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科技的發展對孩子的影響給很多父母帶來困擾——

「孩子玩遊戲真是個麻煩事兒,完全不玩,不可能;玩吧,又怕耽誤學習。

結果每次因為孩子玩遊戲都要爆發一場家庭大戰。

「孩子玩遊戲雖然被我用家長權威暫時壓住了,但長久總不是個事兒,我該怎麼辦?」

「孩子不玩遊戲時像個天使,一玩遊戲時就像個惡魔,怎麼都不肯放手,愁死人了!」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面對孩子玩遊戲的各種困擾,「政策」、「對策」也是五花八門,但是也有很多家長反映只治標不治本。

我曾為暴雪的《魔獸世界》做過諮詢,深入分析過不同人熱衷遊戲的不同心理動機;自己也沉迷過大型多人在線遊戲《征途》;後來隨著孩子的成長,在長期和他「貓捉老鼠」的鬥爭中也積累了不少「鬥智鬥勇」的經驗。

對孩子愛玩電腦遊戲,我的總結是:三類孩子、三種遊戲、三個方法。

哪三類孩子?

三類孩子是指面對遊戲,分別表現出普通孩子、電腦遊戲成癮者、極客(對電腦科技很有天分者)。

第一類:普通孩子熱衷遊戲但沒有明顯影響學習和生活

相關調查顯示,對孩子來說,正常遊戲時間是一個星期玩電腦遊戲不超過 6 個小時,且在學習、成癮、社交、運動等方面都沒有受到明顯的負面影響。

當然6小時的時間也不是絕對的,可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自行調整。

但總原則是孩子能夠「拿得起放得下」,該學習就能學習,說停基本就能停下來。

第二類:遊戲成癮的孩子沉迷遊戲,與世隔絕

什麼是遊戲 「成癮」?我國的電子遊戲成癮標準是每周40小時,北美最新《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則指出如下9條診斷標準:

※ 強烈渴求:網遊占據生活主導地位,如頭腦中常浮現和網遊相關的事。

※ 耐受性:為滿足感而不斷增加花在網遊上的時間和投入精力。

※ 戒斷症狀:幾天不上網就會出現煩躁、焦慮、易怒等,上網後這些症狀可迅速減輕或消失。

※ 知道網遊給自己帶來或已經帶來危害,但仍忍不住。

※ 曾多次努力過想控制、減少或停止,但沒有成功。

※ 除遊戲之外,對其他事物的興趣明顯減少,乃至失去以前的愛好和娛樂。

※ 向他人撒謊,隱瞞玩網遊的真實時間和費用。

※ 用遊戲來迴避現實或緩解不良的情緒。

※ 玩遊戲危害到失去了友誼、工作、教育或就業機會。

為什麼有些孩子遊戲成癮?

玩遊戲成癮的孩子往往來自缺乏關愛的家庭,比如家長是喜歡暴力、羞辱等強制管教孩子,或放任、冷漠而疏於管教孩子。

也就是說,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關懷,他們往往就容易去虛擬的遊戲中尋找慰藉和成就感。

因此,如果孩子真的玩網遊成癮,雖然需要專家的介入和幫助,但最關鍵的還是家長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樣才能把孩子從虛擬的世界拉回來。

第三類:極客型孩子看似愛玩遊戲,實則具有天分

如果孩子特別熱衷電腦,家長要留心,說不定自家娃是個「天才」呢。

也就是說,家長需鑑別孩子究竟是遊戲成癮,還是小極客。

否則,一味阻止,可能一不小心就把未來的比爾•蓋茨、賈伯斯、扎克伯格給「打死」了。

教育心理學家指出,極客表面上和遊戲成癮者一樣,都沉迷於電腦、網絡和遊戲,但其實存在本質區別:

天生的高智商:極客必須具有高智商,思維活躍,對那些能體現智力的東西特別看重。

如阿爾法狗的創始人傑米斯•哈薩比斯,他少年時就沉浸於遊戲,但同時也表現出對圍棋的熱愛。

驚人的創造力:極客一般都非常具有創造力,並且善於付諸行動。

傑米斯•哈薩比斯在青少年時期就曾在一場為遊戲設計續集的比賽中獲得第二名,並被遊戲公司相中。

科技的愛好者:對科技的愛好遠遠大於社交或戶外運動,愛好一切計算機數碼相關的課題以及技術,往往也沉迷於科幻小說。

傳統的顛覆者:大部分極客都喜歡反傳統,不斷挑戰和突破,試圖改變世界。

如賈伯斯奉行的人生哲學就是:人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極客絕對喜歡玩遊戲,但往往不會玩需要占用大量精力和時間的遊戲。

當然,現實中像扎克伯格那樣的「天才級」極客很少,但在電腦科技方面有興趣、有天分的孩子卻很多,這些孩子需要家長能夠支持他們在電腦科技方面的強項和發展,但要特別小心在他的電腦強項和遊戲防沉迷中間平衡。

哪三種遊戲?

三種孩子接觸的遊戲分別是單機遊戲、競技類網遊、升級型網遊。

第一種:單機型遊戲

單機遊戲是一個人玩的遊戲,比如經常在地鐵或吃飯場合都不離手地玩iPad或手機玩的人,他們玩的休閒小遊戲大部分都是單機遊戲。

單機遊戲一般耗時有限,孩子不易深度沉迷。

一些經典的單機遊戲都有簡單而清晰的目標,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按照遊戲指引獲得各種體驗,並一步步達成目標,獲得成功的喜悅。

第二種:競技型網遊

競技性網遊一局為周期,時間有限、可控,遊戲結束後,一切歸零,下局再重新開始。

只要能完成一局遊戲,就能收穫完整的遊戲體驗。

無論投入時間和金錢多少,起點都是公平的。

因此,競技型網遊也不容易讓孩子重度沉迷。

在競技型網遊中,個人技術決定實力,但技術需要學習和努力練習去提升。

關鍵的是,技術是屬於自己的、可以帶走的東西,即使這個遊戲運營公司倒閉,換個同類型遊戲,水平和思想還在,並且遊戲中掌握的經驗理論也可以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第三種:升級型網遊

家長真正需要引起的警惕並一定要讓孩子遠離的是大型多人在線的升級型網遊!

升級型網遊沒有遊戲周期,時間也不可控。

出於對等級和裝備無限制的追求,多少時間玩遊戲也無法得到終極滿足。

玩家的等級和裝備雖然也可以通過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獲得,但只要能出錢,這一切都不是問題。

在這個環境下,經濟實力決定一切,天賦和個人能力沒有用武之地,人也毫無價值可言!

一旦開始玩升級型網遊,為了獲取成就感和虛榮心,付不起錢的玩家就不得不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

成年人權衡不當尚且難以控制,而對時間和金錢極其寶貴的青少年來說,其負面影響就更可想而知。

前面我們講到三類孩子,實際上大部分孩子只是喜歡遊戲,並沒「成癮」,只要家長加以引導即可。

並且,好的單機遊戲和競技類網遊也可以鍛鍊孩子的大腦和社交能力,家長沒有必要「一棒子打死」。

因此,面對孩子玩遊戲的情況,家長要做的是,一方面要搞清楚自家是哪一類的「遊戲者」,另一方面要幫助孩子做好遊戲篩選。

那家長要採取什麼切實可行的方法呢?

哪三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融洽的親子關係是基礎

因為親子關係決定孩子與父母的交流程度。

良好的親子關係下,孩子願意打開心門與父母坦誠溝通,父母才有更多機會來引導孩子。

即使孩子因為父母的正當管教有一時的牴觸情緒,事後也容易和解。

而在隔閡的親子關係下,孩子心門緊閉,軟硬不吃,這時家長再強制掐網線、關電腦,也只是把孩子越推越遠。

前面我們提到沉迷遊戲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缺少愛與家庭不和睦,就是這個道理。

而要幫助孩子不再沉迷於遊戲、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父母對孩子玩電子遊戲的態度。

1、父母要認可孩子適當玩遊戲是合理的

好的電子遊戲能幫助孩子培養很多技能,包括思辨邏輯、團隊精神、敏捷性以及豐富的模擬體驗等,這已經成為大部分人的共識。

如今智能機器人阿爾法狗都打敗了人類圍棋界的高手,家長如果還抱著「玩遊戲就是不務正業」態度,未免也太過於狹隘了。

科技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那些完全不接觸電子遊戲的孩子將來在科技社會處於什麼位置也不難想像。

2、客觀上玩遊戲能幫助孩子社交

實際上,遊戲是如今孩子們(尤其是男孩子)的社交語言。

線上社交——各種組團任務讓孩子學會迅速熟悉陌生人,以便在遊戲中合理分配人力和資源,體會合作組織下,大家如何才能共同受益。

線下社交——哪怕是陌生的孩子,只要聊起共同喜歡的電游,很快就能熱絡起來。

3、孩子玩遊戲家長不要「往外推」

有家長說:「普通孩子每周玩6小時,成癮孩子每周玩60個小時。

這6到60小時中間的孩子呢?孩子現在每周玩十幾小時,但有越玩時間越長的傾向,是不是有成癮的可能?」

這主要看家長是「往外推」,還是「往裡拉」。

「往外推」就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嚴厲制止,撥電源線、關電腦、打罵以及各種懲罰。

對具有叛逆勁的青春期孩子來說,這樣的處理方法只會增加孩子的牴觸情緒,把孩子往更沉迷遊戲的路上推。

「往裡拉」就是試著去理解孩子,儘量用平靜、和緩的語氣和孩子討論,讓他感受到父母的善意和家庭的關懷,引導孩子往遊戲以外的強項或興趣去發展。

4、讓玩電游成為加強親子關係的契機

孩子對什麼有興趣,父母就從什麼著手,這是與孩子關係拉近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父母對孩子說的都是對他的要求,而對他感興趣的事沒有表現出絲毫的興趣,孩子怎麼會認為父母是真心關心他呢?

當然,家長和孩子畢竟生活重心和興趣不一樣,不可能也沒必要完全跟上孩子的腳步,但只要讓孩子看到家長的用心,他們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總而言之,父母對孩子玩遊戲要持有同理心,先肯定孩子適當玩遊戲的要求是合理的,並把這件事看成是一個培養自制力、發掘相關領域興趣的一個家庭項目,孩子才更願意配合。

第二個方法:逐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很多家長擔心的是孩子一有時間就惦記著遊戲,一玩遊戲就停不下來,雖然沒到 「成癮」的狀態,但也容易對學習和作息產生不良影響。

的確,我們贊同融洽的親子關係是需要尊重孩子,但這並不表示家長要對孩子做無原則的退讓。

因此,家長對孩子玩遊戲做出明確規定很有必要。

然而, 「立法容易執法難」,尤其是「孩子偷著玩」和「孩子答應某一時間結束遊戲但卻不遵守承諾」。

先說說「立法」,比較普遍的做法有:

① 平時不能玩,周末能玩上幾小時;

② 每天都能玩上少量時間,但一周的遊戲時間總量和第一種做法差不多;

③ 成績不低於一個期望值,孩子做完作業就可以玩遊戲。

上面幾種做法中第一種做法和第二種看上去差不多,其實不然。

我曾對9歲的兒子採取第二種策略,每天都有20分鐘玩遊戲或看遊戲視頻,結果他每天都會有個期待,貓爪撓心似地魂不守舍。

後來採用第一種策略後,只剩周末貓爪撓心了,平時里他知道沒有了指望,只好努力找其他樂子了。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每周一定要有幾天是不能玩遊戲的,不要讓孩子養成一種有空就非得用遊戲來填補無聊的壞習慣,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有機會鍛鍊他自己尋找其他娛樂的能力。

至於第三種做法,對初中以下的孩子特別不建議,對高中的孩子也要非常謹慎對待。

因為孩子為了玩遊戲,很可能匆忙把功課做完,而且聰明的孩子維持一個水平的成績也不是特別難的事,所以大把的時間花在了玩遊戲上,家長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可又沒辦法,因為他的成績達到家長要求。

接下來說說「執法」。

「執法」很大程度上是靠自控力實現的,因此培養孩子自控力是關鍵。

實際上,自控力的本質就是「習慣」,對孩子而言,習慣的養成有4個關鍵點,分別是信念、目標、監督和獎勵

信 念:

讓孩子知道遊戲成癮的危害,這是培養自控力的基礎

在孩子小時候,家長可以旁敲側擊地告訴他玩遊戲成癮的症狀和危害。

一開始,孩子未必都聽進去,但如果家長能利用一切機會,長期地、潛移默化地把遊戲成癮的危害性植入孩子的觀念中,並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孩子長大後通常不會容易沉迷於網遊。

目 標:

了解大腦的發育規律,循序漸進設定目標

很多家長都認為「遵守家庭規則,遊戲時間結束就不玩」是個挺簡單的目標,如果孩子屢屢做不到,家長也屢屢深受挫敗。

且不說成人也時有意志力薄弱的時刻,如果我們能了解一下大腦的發展,就會理解「說停就停」對孩子來說其實非常挑戰,因為他們負責理性控制的大腦額葉。

人的感覺是通過人腦邊緣系統到額葉,邊緣系統主要處理跟情感有關的行為,額葉負責理性思考、計劃、衝動控制等。

玩遊戲帶來的快感是由邊緣系統感知,控制玩的時間則需調動額葉的功能。

但青少年的大腦發育還不成熟,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孩子知道過度玩遊戲並不好,但卻很難做到自我控制的原因。

所以,家長要深層了解,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為孩子設定目標也是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的。

監 督 和 獎 勵:

多鼓勵、少苛責,積極管教比懲罰管教更有效

監督和反饋是培養自控力的難點,而且孩子在兒童期和青春期的心理不同,家長也要區別對待。

兒童期—及時糾正,積極鼓勵

兒童期(孩子10歲之前)的孩子比較依賴父母,對家庭制度也能遵守,能夠尊重父母權威,比較容易管教。

因此,兒童期的孩子違規時,家長應馬上指出。

當然一定要保持情緒平和,就事論事,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把重點放在總結錯誤上。

父母過激的情緒化處理往往也會導致孩子情緒激化,反而失去理智反思的機會。

青春期—給予空間,讓孩子願意聆聽

青春期(孩子12歲以後)的孩子,自我意識強烈,父母權威降低,這時期孩子違規的話,父母強硬的態度不僅效果不好,也讓孩子感覺被不信任,這種容易阻礙孩子自控力的培養。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用孩子能接受的語言與他進行有效的溝通,有效的溝通是需要父母冷靜思考交流的契機、交流的角度以及交流的方式等。

第三個方法:轉移注意力,引導其他興趣

在意志力的心理學研究發現,除了運用意志去抗衡,「東張西望、研究天花板或門窗」轉移注意力是培養自控力的一個好方法。

在面對孩子玩遊戲的問題,同樣適合。

但每個孩子的特點不一樣,家長幫助其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比如熱愛運動的孩子踢一場酣暢淋漓的足球就很有效。

奧數冠軍劉洋從小也是遊戲迷,上中學時玩遊戲更是到了瘋狂的地步。

但他媽媽發現兒子有數學的天賦和興趣,花了很多心思引導,最終劉洋發現沉迷遊戲會影響學數學,逐漸地走出沉迷遊戲的階段。

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① 發現孩子的天賦,引導電腦遊戲相關領域的興趣,如遊戲編程、機器人、做視頻,甚至創辦遊戲俱樂部、寫關於的遊戲書等;

② 尋找孩子在電腦遊戲之外的興趣、強項;

③ 幫助孩子在現實世界建立朋友圈,體驗走出去的美好;

……

引導孩子玩遊戲在家庭教育中系統而長期

關於孩子玩遊戲讓很多家庭都陷入了一場關於控制權的鬥爭,尤其是家裡有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父母往往覺得自己就是在和電腦、網絡爭奪孩子。

其實,任何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包括孩子玩遊戲),如果孤立起來處理,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只有教育孩子的根本目的和長期目標結合併運用綜合整體的育子方法,雖然不一定能立竿見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一定會為孩子的進步而感到驚喜和欣慰。

作者:孫穎康 成長說整編自網絡

【成長說】@你,親們可以關注成長說微信號(shuochengzhang),可以留言、可以諮詢和共享育兒/家庭的問題,還有很多孩子的免費學習資源等你來取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