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育兒焦慮的五大原因,你就可以不焦慮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人說,「生孩子前,無論你有多大大咧咧,生孩子後,你都會有顆『愛心+細心+擔心』的玻璃心。
」這句話明顯地折射出為人父母者育兒上的焦慮。
是的,從孩子一出生,媽媽們的擔心就開始了:擔心孩子吃飯少影響發育,擔心沒有別人家的孩子聰明,擔心跟不上學校學習進度……她們還患上了「選擇困難症」,該選什麼牌子的奶粉,上什麼樣的早教班,要不要提早上學,就近入學還是上重點校……她們還是「怎麼辦家長」:孩子被人欺負怎麼辦?孩子不愛看書怎麼辦?孩子性格內向怎麼辦……
一、你為什麼會焦慮?
焦慮,源於你的壓力和攀比
也不能全怪媽媽們焦慮,在瞬息萬變的快節奏時代,在處處充滿競爭、充斥壓力和攀比的現實環境,很難不把焦躁不安的情緒帶回家裡,孩子稍有不聽話,就容易點燃脾氣的火藥桶,無緣由地燒向孩子。
我有一個親戚跟我說,他的妻子每次參加完同學小聚回來後,對孩子的態度就比平時要暴躁,稍不順眼,就會訓斥他一番,孩子覺得很委屈。
這位媽媽是把自己的焦慮緒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去了。
小聚時難免會提到孩子,難免不互相攀比,攀比只能比出焦慮。
攀比是把匕首,會刺向孩子的心,最傷心的還是孩子!
焦慮,源於你的精細化管理
美國臨床醫學家戴維·安德雷格一針見血地指出:「育兒焦慮的高發群體存在於只有一個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
更多孩子的出生,會消減父母的憂慮。
」
很有道理,因為當孩子是獨生子女時,就成了「珍稀動物」,成了「重點保護對象」,所以在育兒路上處處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生怕出點差錯而在將來釀成大錯,或者沒有盡心盡力而覺得愧疚,對不住孩子。
而我們的父輩,他們養育我們時有這麼心累嗎?沒有!因為他們要養家餬口,加上孩子多,根本沒時間顧及孩子,而我們就在這種牧羊般的管教中健康成長起來了。
也因為只有一個寶貝,就容易對他「精耕細作」,細化管理,導致的結果是,把孩子一寸的缺點放大到一尺,而對優點視而不見;把對失敗的估量放大幾十倍,而對孩子沒有信心,不相信孩子,這怎麼不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呢?
有位家長拿著孩子的試卷,用懷疑眼光對孩子說:「你能寫出這麼好的句子?不會是抄的吧?」接著又在閨密面前憂心地說:「將來的形勢是語文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了,可孩子才上一年級語文就這麼差,怎麼辦?」
要知道,當著孩子的面談論孩子,是非常糟糕的心理暗示,孩子有可能在你的暗示下,會對語文越來越沒信心,甚至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
焦慮,源於你的補償心理
自己上的普通大學,所以一定要孩子考上985、211大學;自己沒學美術,就立志從小培養小畫家,這些都是補償心理,想通過孩子來完成自己未實現的願望,這些「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讓下一代飛」的家長,對孩子公平嗎?
有一位家長,自己當年沒有考上音樂院校,於是從小就給孩子報了鋼琴班,可這孩子好動坐不住,家長經常會在練琴上打罵孩子。
有一天孩子拿了水果刀對媽媽恨恨地說:「你再讓我練琴,我就割手指!」嚇得媽媽再也不敢要求孩子了。
焦慮,源於對孩子的不了解
很多家長焦急地找專家諮詢的問題很多並不是什麼問題,只要了解了孩子的成長特點和規律,就會懂得很多常識,打消很多不必要的焦慮。
比如孩子的分離焦慮、吃手行為、不願分享等,都是在特定的年齡段出現的;而有的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好,比如2歲的孩子注意力能集中五六分鐘,否則就判定為多動症就不對了。
很多家長第一次做父母沒有經驗,大多照書養孩子,結果看得越多越迷糊,越不知道怎麼做了,孩子稍有小差錯,就如臨大敵,不知所措,焦躁不安,四處求救。
「恐懼,源於無知。
」因為欠缺家庭教育的知識,欠缺對孩子的了解,才會焦慮,不自信,不淡定。
二、怎樣才能不焦慮
不攀比,就不會焦慮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是好的,因為你收集到的信息是集所有孩子之優點,又怎麼能看到別人家孩子的不足呢?其實,你家孩子也是別的家長眼中「別人家的孩子」,或許,人家也拿你的孩子和他的孩子作比較呢!
所以這種攀比本身就不客觀,也對孩子不公平,因為是在取他人之長,比自己之短。
你比孩子,孩子也會比家長。
有個笑話,父親說:「孩子,要好好學習呀,林肯像你這麼大時,已經是班上最好的學生了。
」兒子回答:「可是林肯像你這麼大時,已經是美國的總統了。
」所以,不要拿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要比,也是拿孩子的現在和過去比:「你寫的字今天比昨天認真多了!」「上次才考了第20名,現在第18名,進步了!」
粗放管理,就不會焦慮
管孩子太精細了,就象拿個放大鏡找瑕疵,越找越多,越找越焦慮。
不如粗放管理,在原則上求大方向正確就好,就象知道樹的方向是向上長的就行了,有些分枝旁逸斜出有什麼要緊呢?在管理上適當放鬆,而不要抓太緊。
就象手裡的沙,拳抓握得越緊,沙子溜走得越快。
有個家長在輔導孩子做業時很嚴格,為了不讓孩子寫字出錯,竟然把橡皮擦收起來,說是不依賴橡皮擦,才能培養孩子認真的習慣。
也就是要求孩子一次性做好作業。
這種高度嚴格、不允許出錯的教育方式,只堅持了一周就堅持不下去了。
因為寫的不好不讓擦,家長自己很尷尬:擦吧,違反了自己的原則;不擦吧,家長自己不滿意了。
孩子是在錯誤中成長的,橡皮擦就是給孩子糾錯的機會,給孩子成長的機會,每錯一次,就是向正確靠攏一步。
何況有些缺點和不足,是孩子那個階段繞不過的,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或淡化,比如低年級孩子寫作業粗心,不全是學習態度問題。
還有,有些孩子就是後知後覺,所以,要「三分養育,七分等待」,要知道,等待也是一種教育。
把孩子當作異己,就不會焦慮
「異己」就是把孩子當作不同於自己的人。
孩子是獨立個的體,有自己的思想、意志、願望等等,他不是實現你願望的工具。
試想,就算你為孩子規劃得再完美,精確,你的算盤也不一定如意,因為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太多太多,你不可能通過你的教育和設計,能象數學原理一樣從A一定能推導出B,要不然人人都上清華北大了。
有時你需要順其自然,你只需要給他提供適當而寬鬆的環境就好了,就象種菜,除了施肥澆水除蟲,還需要陽光和空氣,而陽光和空氣不是你能左右的。
孩子也不是生來就一張白紙,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先天的稟性、基因遺傳都烙在孩子身上。
有些事情可以改善但不能改造,可以改良但不能推翻,就象新娘再怎麼化妝,單眼皮還是單眼皮,方臉還是方臉。
孩子之間千差萬別,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孩子,尊重了孩子,孩子就會自尊自愛,而這些,正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多學育兒知識,就不會焦慮
人類對於陌生的事物總是心懷恐懼。
我就有這樣的體會,因為我對自己的健康關注太少,沒有任何醫學知識,到醫院做體檢,查出指標有些不正常,就焦慮不安,馬上百度,結果越看越害怕,萬一惡變怎麼辦?似乎大病臨頭!直到聽了一位醫生朋友解釋,才知道並不是什麼問題,不管它就好了。
第一次做父母的,對於這個小生命有太多的不了解,所以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出錯,留下遺憾,象在夜裡走路,危險係數肯定比白天大。
如果我們多學點育兒知識,就象為自己找了一盞燈,至少,遇到問題知道是孩子錯了還是我們不了解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出現問題怎樣處理,怎樣補救。
同時,由於看多了育兒知識,我們自己就有辨別力了,懂得取捨了,知道哪些方法適合自家孩子,哪些理念不適合自家孩子。
所以,知識能增加我們的教育底氣,有底氣了就會自信,淡定,遇事從容不迫,教育收放自如。
擇學堂微信平台(zexuetang_com),一個嚴肅的教育平台。
共享最前沿的教育資訊,最實用的學習方法,最走心的童書產品,最優質的學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