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手!你正在教孩子如何推卸責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沒有留意社會上很多成年人,他們在工作、生活和學習過程中一遇到困難就怨天憂人,自己做不好的事情,要埋怨領導計劃不合理、同事不幫助,工作辛苦要埋怨父母沒本事給安排,明明自己做錯事,不是把責任怪罪在別人頭上就是非得拉個墊背的一起承擔。

總之,問題都是別人的,跟自己沒有關係。

這些成年人理所當然推卸責任的心態是怎樣養成的?看看他們的孩童期就知道了。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3-7歲,通常被人們稱為「潮濕的水泥」期,這是孩子性格塑造最重要的階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

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時候,就初見倪端了。

每一個年輕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受社會承認、受大家歡迎的人。

只不過這些特質不會只是因為父母的「希望」,就會出現,更多情況下,是需要家長關注和進行培養的。

教育的失敗案例有哪些?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一個14歲的孩子,兩個多月花了三萬多元來打賞網路遊戲主播,而這三萬元是他貧窮的父母三班倒、住地下室省吃儉用存下來的。

事發之後,父親對孩子的態度是:都怪那些網絡主播誘惑我不懂事的娃。

明明是他們的教育和孩子的成長偏離了方向,卻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在他們心中,自己的孩子不會主動犯錯,而孩子所犯的錯,都是受到了別人誘惑,孩子自己,卻不用擔負任何責任。

其實相似的情況,我們每天都在目睹:

孩子摔倒了,家長使勁跺地:「該死的地板,把我們孩子絆倒了!踩死你踩死你!」下次摔倒,孩子也學會了怪該死的地板。

孩子想玩別人的玩具被拒絕了,心酸地安慰:「回家爸爸媽媽給你也買,買個更大的更好的!」下次玩不到,孩子也知道用一句「我爸爸媽媽會給我買更好的,比你這個大得多好得多」來賺回臉面。

如果爸爸媽媽沒有能力完成孩子的心愿,孩子就會怪父母為什麼沒有不滿足他。

這些孩子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遇到挫折和失敗,他們喜歡這樣說:

「都是媽媽不好,沒有叫我起床,害我遲到!」

「老師的講課水平太差了,他講什麼我都聽不懂,害得我考這麼少的分數!」

「不僅我自己沒及格,我們班有好多同學都沒及格,有的還沒我考得多呢!」

「不全怪我,是因為弟弟推我,我才不小心把魚缸打碎的!」

甚至我們從成年的夫妻關係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推卸責任的情況。

讓老公做飯,老公說家裡沒菜,是因為老婆沒買,所以沒辦法做飯。

老婆睡起來晚了上班遲到,要怪老公為什麼不叫自己。

家裡的大事明明是兩個人一起決定的,最後沒有辦好,卻要全部怪到一個人身上。

夫妻之間出現什麼問題,都先把自己撇得乾乾淨淨,在別人身上找過錯,常常是事情本身沒什麼,可推卸責任的態度卻會無端引來一場家庭戰爭。

從推卸責任,到最後意識不到自己的責任,孩子會逐漸淪落為沒有一點責任感的人。

把問題都推給別人,無疑是在逃避事實。

所有的沒擔當,都是從逃避開始的。

家長在教育中出現了什麼問題?

家長的不正確引導。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在一些小事上對孩子不能正確的加以引導。

事情做錯了,本來是孩子的責任,但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溺愛,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往往把責任攬到自己的身上,或嫁禍到其他人或物上。

久而久之,就使孩子對事物沒有正確的認識。

而形成一種思維;即遇到問題、困難不是想解決的方法,而是怨天憂人,想法推卸責任。

致使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過程中沒有建樹,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逃避責任的行為得到了默許。

孩子之所以能夠心安理得地把責任推向別人,是因為在他們的思維里經常能夠找到「合理化的理由」來「騙」自己

剛開始找理由來「欺騙」自己和家長時,孩子的內心也會不安,但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地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坦然地接受這一切,甚至到最後都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這時推卸責任就會變成孩子的一種習慣,進而內化為一種性格

母親教育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耳根軟,心更軟。

孩子犯了錯誤,只要孩子在媽媽面前掉幾滴眼淚,媽媽就會心疼得不得了,往往就會忘記孩子犯下的錯誤。

時間一長,孩子摸透了媽媽「心軟」的弱點之後,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就失去作用了。

這樣,在孩子心目中,媽媽也將失去權威。

由此在孩子遇到遲到、被老師批評、與同學發生矛盾、犯了錯誤、遭遇到失敗時,他思維的慣勢不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習慣把責任推向別人,或者是把自己的責任與他人的責任混為一談。

不管孩子的這種行為是無意識的,還是習慣性的,這對孩子成長、發展的影響都是非常不利的,因為無論是在學校里,還是在社會中,沒有人願意與一個喜歡推卸責任的人相處。

如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

1.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增強孩子的責任意識。

如果父母希望對孩子的行為給予糾正,最好的辦法是當孩子的面把發生的事情,做一個詳細的解釋,教會孩子學會面對問題,而不應逃避責任。

如孩子學會敢於承擔責任的時候就給予及時的表揚,若逃避責任的時候就給於提醒,這樣孩子慢慢就成為父母希望成為的人。

2. 學會對孩子說「不」。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會經常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讓家長來滿足他。

孩子提出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並且有能力解決,就儘量地滿足他。

如果不合理或沒有能力解決,就要對孩子講明道理,告訴他不行。

3. 多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

因為不會勞動的人就不會工作,通過勞動可以提高孩子認識事物的能力,可以培養出孩子獨立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4. 父母應當以身作則。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行為的鏡子,他們會從父母那裡學到最基本的為人處世的原則。

不希望孩子「像大人那樣推卸責任」,那麼在平時,作為孩子的榜樣,就要時時留心自己的行為。

5. 答應孩子的事情要做到,不許欺騙孩子。

家長要對孩子講真話講實話,例如:當做母親的要上班,孩子要跟著,不讓跟著就哭。

有些家長出於對孩子的疼愛,就哄騙孩子說:一會兒帶你去遊樂場玩,而事後根本就沒有帶孩子去遊樂場。

如果用類似的方法經常哄騙孩子,他也會逐漸養成欺騙他人的壞習慣。

所以要讓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家長就必須對孩子講真話、講實話。

6. 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一個人只有懂得勤儉節約是做人的美德,才能更好的生活,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培養孩子的這種美德也要從日常的小事做起,例如:當孩子將一粒葡萄掉在了地板上,要把它拾起來洗乾淨,讓孩子吃掉,並給孩子講明道理。

通過這種教育,就可以逐漸培養出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讓他明白自己享受的是別人辛勤勞動換來的。

其實人生就像天空一樣,有風和日麗,也有狂風暴雨,甚至有時候還有颱風侵襲,所以,即使你有再美好的心愿,希望孩子被世界溫柔以待,你也要知道,孩子必須經歷很多的磨難才能生活的豁然開朗。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的發展。

所以作為家長要做到明理而教子,真正的成為自己孩子言行的榜樣,真正成為孩子的終身之師。

本文版權歸微信公眾號「吱吱媽媽」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如下內容:本文轉載於微信公眾號「吱吱媽媽」,一個聚百萬高知媽媽的育兒圈子,每日全球各大電商平台打折好貨推薦!歡迎訂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