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瑩談:關於親子教育(共128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 親子課里一個父親說:「我的孩子8歲,我經常要打他後他才做好作業,李老師你說體罰應不應該?」我回答說:「不管我怎樣回答你,若你以前打以後也會打。
重要的是,孩子還這麼小,你就已經用上了最後一招,以後的日子怎辦?」所以,暴力就是沒有力量的表現。
2. 下面4條談「責任」,在情感及親子關係中它是重要名詞,但常被扭曲、誤解、濫用。
開心的事,做的時候不會想到「這是我的責任」,而只會想到「我真幸福,能夠有這個機會。
」 所以,「責任」常常被定義為:「做的不開心,但不得不做的事。
」所有厭學學生及厭家男女都認同這個定義。
3. 談責任一:我問那個婚姻16年每天被老公打的女士為何不離婚。
她說在小時候她的媽媽就經常說婚姻是終生的責任,不可離不可棄。
婚姻本是「實現人生成功快樂」目標途中的一個重要條件,在沒有快樂沒有尊重的基礎上,這人生目標沒望。
為了維持這樣的婚姻而犧牲了成功快樂人生的目標,是本末倒置了。
4. 談責任二:很多人維持無望的婚姻,當事人說是為了孩子。
表面很堂皇偉大,其實是自欺欺人、自傷傷人。
兩人活在虛偽壓抑痛苦中自不用說,這個名存實亡,充滿假象勉強或衝突的「家」,其實對孩子的傷害比離婚更大。
在這份傷害之上,更有一條子女無法承受的罪名:孩子,為了你,我倆決定犧牲下半生的幸福。
5. 談責任三:一個母親牽著4歲兒子跳樓自殺,遺書里說:孩子是我的責任,我不能留他在世上受苦。
這是愛的表現嗎?愛是做些事讓對方有更多成功快樂,而絕對不是拿走對方選擇的權利,也不能傷害對方。
這是承擔責任嗎?母親愛自己才能愛孩子,所以,不愛自己,便不能愛別人,也沒有資格承擔責任。
6. 談責任四:對你愛的人而言,若你死了,你那份愛便沒有意義了,也許只留給對方悲傷及遺憾。
你還在,但很弱無力,你的愛便只能給對方一份負擔。
所以,有愛有力量才能照顧好另一個人或者好好維持一份關係。
這樣,才有資格承擔「責任」,並且從中取樂!
7. 我們社會中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在孩子成年時心理上還未完成與父母的連接,在心靈深處尚有深度的對父母的需求。
這樣的狀態若踏入情感關係,不自覺便會把這些需求投射在戀人身上,這份投射會造成關係的緊張以致破裂。
關係已結束卻放不下的原因是:不要的是那個人,放不下的是對父母需求的投射。
8. 安全感弱是源於嬰孩時期的問題,0-6歲已經歷Eric Erickson所說的8個階段。
(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人格成長需求,請看[親子關係全面技巧],李中瑩著,現代出版社)。
有多少人真的學過才做夫妻、做父母?這是人類社會最核心的事啊!往往學習只來自失敗、痛苦,然後一代一代地,心理年齡落後於生理年齡更甚。
9. 多年前讀過一首童詩,至今仍然記憶猶新:」媽媽是一瓶美酒,爸爸喝一口就醉了。
作者七歲。
10. 教育孩子三大誤區:1)讓孩子做永遠也贏不了的遊戲。
不顧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去引領孩子成長,會使孩子越來越不自信。
2)給孩子過早的知識傳授。
在孩子不能理解的層面去提高孩子的能力,其結果就是孩子能力的不斷弱化。
3)大量的負面暗示。
「你真笨」—這類口頭禪往往會使孩子真的相信自己很笨。
11.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好」的名義去安排孩子出國,其實是為了自己內心的「做父母就應該這樣」而做。
孩子的事孩子沒有參與和決定權是獨裁自私,若果認為孩子太小不能參與決定,那麼孩子也就是太小不能獨自出國學習。
真的為孩子好,至少會關注孩子的感受。
沒有孩子的真心全心支持,事情本來就無成功希望。
12. 當孩子們懂得關上房門,你就知道他們進入青春期了。
當他們開始關門時,不要試圖對他們進行說教,而要聆聽,因為你沒有什麼好說的。
父母要學會管住自己的嘴,要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總想糾正他們的錯誤。
13. 我國家庭普遍忽略孩子2件重要的事:建立自我的意識和跟本人的感覺連接。
沒有「自我」的人容易聽話,乖,但是就難以建立獨立的思想,和認識照顧本人人生的權利與責任。
與本人感覺分離,就難以準確感受事情對本人的影響,這樣的人也難以關注對方的感受。
兩點都能破壞情感關係。
14. 談早教一:猶如拔苗助長,弄巧成拙,試舉數例。
小孩手掌7歲前是軟骨狀態,難以有效握筆寫字。
要他們在小方格內寫字不得出格是過份要求。
小孩未能做到便打罵施高壓,只會使孩子憎惡寫字、搞壞親子關係、更可能造成孩子手掌骨發育變形,一生寫字都不好。
這樣孩子長大後有可能愛寫字嗎?
15. 談早教二:若同小區三個孩子出生日期相近,其它兩個已經能夠站立行走而你家孩子仍在爬行,家長往往就整天提著孩子雙手讓他早日從爬變行。
殊不知孩子爬行階段對左右腦協調功能的發育至為重要。
每個人的需求不同,但身體自會調節,當此發育完成,孩童自會從爬行站起走路。
16. 談早教三:左腦文字右腦意義,眾人皆知。
此協調功能不足的孩子就是日後學習有困難的一群。
我遇過一個9歲男童,每天學習5個英文生字都很困難,原來幼童時家境富有,父母天天外出,請兩名保姆照顧,保姆懶惰愛聊天看電視,很早便把幼童放入學步車不管。
此男孩從未爬行過!
17.
談早教四:孩子6、7歲前後腦部發育造成它學習模式的不同。
6、7歲之後是左腦學習,這時才能抽象思考,才能有效學習道理邏輯。
6、7歲之前是右腦學習(感性),就是用各種感官元素去認識所處的世界。
這個階段的學習表面看似無意義,卻是非常重要,整個人生都會有影響。
舉一例,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愛聽故事,同一故事百聽不厭。
聽一次是知識(知道了),聽這麼多次卻另有意義。
每聽一次,孩子在腦里把聽到的資料轉化成為各種感官的元素,建造立體的虛擬現實。
故事內容是否重複已經不重要,每次就像把城堡的磚塊重新搭建一次。
這個過程發展出的神經網絡能有效支持6、7歲後的抽象思考學習,如6、7歲前造好電腦,6、7歲之後,甚至終生都使用這部電腦。
過早學習學校里的東西,就像把造電腦的時間改為用電腦,效果自然不好。
早教目的是讓孩子成長更成功
,結果適得其反。
早教還有其它的問題,例如過早在壓力中生活,大大減少與父母的有效連接,進一步妨礙孩子與本人感覺的連結等。
18. 早餐時,旁一桌兩兄妹在爭執,妹妹強調孩子必須及早開始嚴格學習,在小學三年級前打好基礎。
哥哥堅持這樣對孩子不公平,會造成孩子厭學、學習只為討好父母甚至身心傷害。
妹妹認為即便孩子抱怨,將來他也會感激。
我想,高壓下的親子關係不會好,家長拼了這份關係不要,那份苦心就難以產生良好的效果。
19. 的確有成功人士說感謝小時候父母的嚴厲高壓導至今天的成就,可是:1)一將功成萬骨枯;2)調查一下說話的人,看看有多少人的婚姻及親子狀況、人際關係以至個人內心狀態是理想的?奉勸父母一句:用愛和關注孩子感受為出發點,尋找有效的途徑才是正招,不要一意孤行地堅持「這樣是對的」的方法。
20.
孩子腦袋的發展過程:在胎中26周,神經元數字發展至最高點:2千億,然後按需要而保留或淘汰,出生時減少至1個億個神經元,一生中此數字基本不變,而且人人一樣(差距不過1%)。
人的智力決定於神經元構成的網絡,平均每個神經元與15000個神經元連接,網絡越多人越聰明。
每次有新的如圖、聲音、光等或它們的新組合,就會有新網絡產生。
一個人網絡數字最高點是出生後8周,然後又再一次淘汰過程,到12歲左右才穩定下來,數字剛好又是生後8周時的一半。
每個人一生中不斷有腦神經網絡的改變:新的建立,舊的淘汰。
近年發現,在海馬體(與學習、記憶有關)腦神經網絡在功能性質上有多種:記憶資料(知識:是什麼),運用資料(怎樣用),選擇資料(為什麼用),及高層思維(解困、大局觀、未來策劃...)。
21. 非常好,幫助孩子增強力量,自我意識,自信和思維能力,讓他知道人生是一條不斷活在不同意見中的路。
從中成長,從中磨練,還要提醒他所有的不同意見背後都是愛,更讓他明白因為有愛便想操控對方是不會有良好效果的。
22. 教育應包含學校、家庭和社會,今天的確很多人把家庭和社會沒做好的責任都算在學校老師的頭上,很不公平。
三者中,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可以超過其它二者之和。
23. 談教育的責任。
看到很多怪責與埋怨的說話。
現在一說「是誰的責任」人們就會想到「是誰的錯?該罰誰?」 然後就出現「錘-釘遊戲」:錘子在追+打,釘子在躲+喊,事情反被冷落了,如此,試問有誰願承擔責任?責任的正確定義應該是:誰能做點什麼讓事情的效果更好。
這樣,所有人都願意承擔責任。
24. 用前者的定義,孩子教育的問題不是家長也不是老師的責任:他們已經做了他們能做的了;用後者的定義,這問題是家長老師的責任,也是社會、政府、以致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因為這個題目影響國家社會以至每一個家庭。
我建議:停止指責和抱怨,人人努力學習、思考、嘗試、分享,用愛和決心做出貢獻。
25. 父母的愛,無從代替,但當孩子出生,生命的傳承已完成,父母給孩子的力量、愛與支持也已傳承,只是內心因不滿而拒絕接受而已。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里有完成這點的與父母連接的技巧,也有處理成長過程出現的與父母有關的創傷消除技巧。
26. 教孩子切忌責罵否定,壓力增加=學習能力減少。
你罵他笨他就會笨給你看。
每個孩子的大腦學習網絡狀況不一樣,不管多好多壞,接受他就是這樣,堅持明天總會進步。
你生氣就是你認裁了。
若你能帶著微笑堅持以下10個字,一定會有效果:只肯定不否定,只獎不罰。
27. 看到<喚醒童心>了。
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父母及反對早教的人。
作者韓納馥博士是我多年好友,是世界首屈一指用過硬的科學知識解釋對孩子好或不好的事情。
我分別在1998及2002邀請過她到中國講課。
7/16-18在北京三天工作坊里我解釋過遊戲對孩子的重要性及不可代替性,這書有更多資料。
28. 當你把孩子生下來,你就是孩子的父母,這個資格不需要加上任何其它。
所以,你的父母把生命傳了給你,他\她就是你的父母。
這個資格也是獨立存在的。
如果父母還養你、育你、愛你。
那是他們在父母的資格以外做的事情。
我們要心存感恩。
父母並沒有欠我們什麼,養育我們很多時候只是在回報養育他們的父母。
29. 今天有些孩子認為父母是欠他們的,這樣的態度對孩子自己不是一件好事,會帶來很多抱怨和憤怒。
這些情緒往往會發泄在伴侶身上,影響自己的兩性關係。
30. 日本有一家「才能教育研究會」,由小提琴家鈴木鎮一所創,起源是1931年他決定接受一個父親的要求,教導4歲的江藤俊哉,後者後來成為享譽國際的音樂家。
鈴木說」天分不是遺傳或天生的,而是訓練和教育出來的。
鈴木有一個單純的信念:每位孩童都潛力無窮。
當父母全心相信他們的孩子身上有不凡潛力,子女就有可能表現出卓越的成就。
31. 挪威爆炸和槍擊案嫌疑人布雷維克的父親被採訪時說,他從未與兒子共同生活,只在兒子少年時有過接觸。
他與兒子已經15年沒有聯絡。
(南都pA26, 7/27) 希望國內的父親以此作為警惕:孩子與父母的連接至為重要。
32. 很多家長很在乎孩子智商(IQ),其實智力測驗的發明人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
Binet)在1909年便說:」有些人說一個人智力高低是固定數值,無法增加。
我們必須駁斥這種悲觀冷酷的看法。
」10年前神經學家確定,學習與思維網絡不斷修正提升,有些部位甚至每天都有新的神經元產生(例如海馬體的齒狀回)(我們的神經網絡能夠因應環境變化而重組---除非我們拒絕使用我們的腦,就是逃避,不願面對,不願思考。
33. 你是多好的父母,看你的孩子便知道,若他們只有成功沒有快樂、只能獨樂而家庭關係欠佳、不能得到眾人尊敬、沒有對社會有所貢獻,你都不能稱為優秀的父母。
也許你我成長過程艱辛,但我們比父母懂得更多,環境也提供更多機會。
若你知道只剩下三小時就會離開這個世界,你會做什麼?然後,做去。
34. 不少孩子甚至成人都有注意力不能集中(分心)的問題,現在腦神經學家發現這是一種生理現象,負責管理注意力、情緒及衝動的神經網絡攝取能量異常,學術上稱為」注意力缺失症」,是一種稀少的甲狀腺異常,還懷疑與遺傳有關 , 據我所知有新藥解輕,但其實這可以經由針對性的訓練而改善。
35. 注意力缺失,多動症,ADD,
ADHD屬同一問題,絕大多數個案可以用心理治療+活動練習解決(如健腦操)。
人在拚命或逃命時的身心狀態是無法集中注意力的。
長期維持在這個狀態里,這便成為標準生活模式了。
這是需要創傷治療的徵狀。
注意力缺失、多動症原因可能是1)早教幼教入學創傷;2)孩童時代老師不良態度;3)出生創傷:剖腹產、難產、意外早產;4)懷孕期創傷;5)幼童時代父母不和、分離或缺乏跟孩子連接;6)父母過於嚴厲,溺愛或過度強調成績而忽略愛的表達;7)孩童期間生活中的創傷,如意外、受鄰居欺負;8)系統性問題。
36. 多少天才被扼殺在成長過程?不是老天對我們不好,是我們不領情。
37. 希望每一位父母親都能珍惜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個機會,看到孩子長大你會開心,同時要提醒自己距離一個日子又近了一些---孩子長成飛走的那一天
38. 父母及老師的一句話,的確可以影響孩子一生的,所以請慎言,凡話必含更好可能性的,孩子成長便會充滿希望和積極。
39. 把孩子放在育嬰箱裡成長,抗病能力會很低,出來後需要補回來的工作會很艱巨,而且會有很多創傷。
世界就是這樣,讓孩子看清楚;維持與孩子良好的溝通,讓孩子敢於發問,父母少責怪多肯定,給予正確、正面積極的指引。
這樣,孩子能判斷是非,能照顧好自己,能培養出力量,將會成長得很好。
40.
暑假快結束了,母親當然想多點時間與女兒在一起,三天前母親出差,女兒答應會飛過去跟媽媽一起,這兩天卻總是推、躲,媽媽覺得女兒叛逆。
我告訴媽媽女兒也很辛苦,因為正在「媽身邊的孩子」與「成長了,獨立了」兩個身份間掙扎。
當母親的說話行為讓女兒感到擋在後者身份的前面,女兒就會心生煩躁。
母親須明白孩子要離巢飛走了,這是成長的證明。
讓孩子明白這些,表示跟孩子一起會很快樂,然後給孩子的成長動力有足夠的空間,孩子自會安排。
說「孩子,媽媽很想你了」比「你為什麼還不飛過來?」有效得多。
41. 爸爸媽媽不要傷害孩子的心,創傷在心,那是感覺所在,理性不管用,不能以說話事情大小來判斷創傷之輕重。
過去成年人喜歡「逗」孩子,用的都是負面的說話,無意中做成很多傷害,都是心深處的傷害。
42. 我有不少的實例是聽父母話大學選科,結果未畢業自殺的、成為精神病人的、後來按所學的選擇職業一生勞碌無成,鬱郁不歡的。
所有這些案例里,親子關係都是很糟糕的。
43. 一個媽媽說,我反覆跟讀初中的女兒說不能早戀,可她就是不聽話, 怎麼辦?我說,孩子早戀,背後的動機是希望得到安全和愛,深層原因是父親沒有給足她愛與安全,於是,她就向早戀對象要這些東西。
44. 孩子也需要被尊重。
在家裡得不到,將來他人生里會出現很多困難、辛苦、痛苦。
45. 所以親子的愛指向分離,而所有的愛指向連接。
8/9歲的孩子開始產生」要摔開父母的手」的動力,初期的訊號就是不願聽指示,總要有自己不同的念頭。
父母必須建立」做朋友」的相處模式。
46. 父母總是要孩子做到他們不能做到的。
47. 當父母在抱怨孩子不夠好的地方,總是忘記它們是父母本人做成的,其中包括沒有做該做的和做了不該做的。
48. 世界上最可怕的一句話:孩子是我生命的全部。
49. 如何幫孩子建立安全感:1)不為愛預設任何條件,讓孩子時刻有被愛的把握。
2)父母相愛。
3)父母懂得理性表達,情緒穩定。
4)關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不只是行為。
5)信任孩子,相信「相信」的力量。
6)不苛求孩子完美,包容失敗和錯誤。
7)多描述,少評價,不貼標籤,絕不打罵。
8)不拿孩子和人比較。
50. 守規矩、聽話的「乖孩子」在我們傳統里是好父母的標準,因此不知道多少個天才之材被扼殺了。
在另一方面,今天也有太多的父母在鼓勵孩子發揮其可能性的同時,忽略了教會孩子有效地在不同的環境裡取得別人的尊重,例如把一個寧靜的咖啡館當作遊樂場,追逐喧譁,孩子長大了會目中無人,不尊重法律道德。
51. 兒童具有無限潛在的可能性,因此兒童期越長,可能性就越大。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東方人望子成龍心切,這就容易讓兒童過早成熟,結果是中斷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所具有的無限可能性。
愛玩、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但父母和老師卻不能容忍這種天性,結果是兒童的天性被扼殺,他們具有的潛在可能性也被破壞。
52. 分享親子互動中我認為最能改善親子關係的四句話:1)「不管發生什麼,爸媽都會和你在一起。
我們永遠愛你!」給孩子安全感。
2)「你是獨一無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幫孩子建立價值感。
3)「也許你是對的,我們只是建議,決定權在你。
」給孩子尊嚴。
4)「相信你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給孩子自信。
53. 恨是我情緒研究里唯一尚未找出正面意義的。
它發展自怨,而怨發展自不接受。
不接受的狀態來源是心智未成熟,而心智成熟跟父母照顧下成長過程有極大關係。
嚴重的跨代心理問題的系統排列個案里出現的極大情緒,儘是怨恨累積產生的,根原還是親子關係。
提高做父母的心理素質,是社會裡至急的要務之一。
54. 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總是在兩份相互矛盾衝突的內心動力中糾纏:一份是需要緊密的連接,另一份卻是推開父母讓自己獨立生活。
這兩份動力都是源於保證生命傳承做得最好的愛,都是為了系統有最效的延續。
孩子內心因此很容易苦惱,父母與兒童輔導師需要關注及配合孩子這兩方面的需求。
55. 父母不願去追求自己的未來,於是說:孩子是我們的未來。
孩子從此沒有自己的未來。
56. 一個人的潛意識會提醒他需要處理的事情,用的方式有它自己的一套。
一位女士多年來經常重複一個夢:她父親在追殺她。
後來用創傷治療技巧發現是兩次創傷合成這個夢:3-5歲時被丟失過,(孤獨無助無人愛無人保護)和11-12歲目睹父親打母親自己躲到洗手間裡哭(極度否定父親暴力並感到母親軟弱)。
57. 讓孩子聽從道理,而不是你。
1)聽話不是好孩子必備的品質,獨立思考才是。
2)讓孩子聽話的原因不是因為你是他的父母,而是因為你說的有道理。
3)檢驗話有沒有道理的標準是實踐,不是誰說的。
4)多示範,少說教。
當孩子不認同你的說教會更逆反,習慣聽從你的說教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哪一個是你要的?
58. 好的教育,是引導孩子自己去嘗試、體驗和思考,包括質疑我們,不斷增加孩子的選擇,增強孩子的力量,去自己解決問題。
壞的教育,則總試圖去替代孩子思考和解決問題,不斷減少孩子的選擇,削弱孩子的力量,讓孩子確信我們的答案是唯一正確的。
而更壞的是,多數人認為後者才是為孩子好,才是好的教育。
59. 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1)自我覺察能力。
能時刻覺知自己的情緒。
2)情緒表達能力。
能找到適合自己又不傷害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
3)自我管理能力。
左右我們情緒的,不是孩子的行為,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看法和評價。
學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4)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多關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行為。
60. 當孩子滿臉污垢,在沙灘上自建了一座城堡,滿心歡喜地要你分享時,你會說什麼?「看你臉弄的,這麼髒!」試想,孩子還會有興趣再和你交流嗎?關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告訴孩子:「我為你獨自完成了這件事感到驕傲。
」不僅會給孩子信心和勇氣,增加了孩子的力量感和自我價值感,也打開了親子交流的大門。
61. 為什麼孩子會無視父母的話?1)說的不對。
沒有道理,或只從自身出發。
2)說的不清。
超越了孩子年齡應有的理解力。
3)說的方法不對。
居高臨下,缺乏尊重和必要的溝通技巧。
4)情緒化。
導致孩子把關注點放在父母的情緒,而不是事情本身。
5)缺乏威信。
因長期言行不一或教養方法不當,導致自己沒有威信。
62. 今天的早期教育,就象繁忙的汽車站。
父母趕路心切,見站里來了一輛車,就催著孩子趕緊上,至於這車是不是自己要去的方向,漏不漏油,駕駛員水平等等,父母沒意識也沒能力去判斷。
管他呢,至少是贏在了「起跑線」,上了輛人多的車。
人多熱鬧,往往會給人以安全感的假象,其實,熱鬧不重要,方向才重要。
63. 對父親的角色特徵,我個人的理解是:1)家庭關係的構建者。
家庭各種關係影響孩子的安全感、責任感和親密關係;2)生活的供養者。
掙錢養家;3)精神導師。
更具思想、進取精神和獨立性;4)行為榜樣。
更易被孩子追隨和模仿;5)生活玩伴。
更愛遊戲、運動和大自然;6)學習夥伴。
更具開放心態和學習能力。
64. 母親的聲音和觸碰,甚至身體的味道,都對嬰兒有安撫作用。
剛出生的她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部份的哭聲是在抗議離開了那個溫暖安全的環境。
建議你繼續過去對胎兒說話的習慣(和音樂),以減少他因變遷而有的迷茫及不安全感。
65.
關於學生過多作業及學習困難,以下的解決關鍵都未被學校重視,共五點:1)學生學會先調校本人身心狀態到最配合學習需要才開始;2)建立學生「我能快速學會並且記住」的自信;3)幫助學生髮展出快速學習能力(理解及記憶內容);4)幫助學生培養出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創造樂趣的能力;5)幫助學生髮展出能快速溫習的能力(如思維導圖)。
當學生具備這五點能力,他會自動積極,並且快速有效地完成學習,再多作業也難不到他;教師也可以很輕鬆並且快速有效地在課堂里完成讓學生學會的任務。
在應試教育制度深入改革之前,學業成績再也不再是學生教師家長的惡夢。
66. 對孩子,請遠離語言暴力:1)惡言:笨蛋、傻瓜。
2)輕蔑:我就知道你不行。
3)壓制:閉嘴。
4)強迫:我說不行就不行。
5)抱怨:媽媽的不幸,都是因為你。
6)哀求:求求你別這樣,好嗎?7)諷刺:你可真行啊!8)攻擊:你怎麼這麼壞呢!9)賄賂:如果考前三名,我就給你買。
10)威脅: 你要……我就……。
67. 家長要去除心中的焦慮與恐懼,踐行才能真知。
很多家長說,我都明白了,就是做不到。
1)不行出來,怎麼談真知?2)去除心魔,也需要踐行;3)家長努力成長的過程,是對孩子最好的影響。
教育制度要批判,尤其要反思自己的價值觀。
自己不行動,批判學校,就是推卸責任。
68. 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1)父母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好的示範。
2)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3)有規律的生活讓孩子更有安定感。
4)通過示範、遊戲、故事等方式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
5)接納孩子的情緒,多關注孩子的感受,需求、動機,而不是行為。
69.關於應試教育,我的看法:1)應試教育問題多,所有中國人都知道,但教育制度太重要了,專家政府都不敢輕易改變,家長老師所有人都不應相信要等到制度改到完美孩子才有希望。
2)沒念過多少年書而有大成就大學問的人很多,經由應試教育制度培養出來的有大成就大學問的人更多,可見應試教育制不是」一定搞死孩子」的工具。
3)家庭關係,即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及家庭教育,對孩子將來人生是否輕鬆滿足成功快樂比學校教育有更大的決定性,故此家長不能把孩子未來的責任推卸給學校。
4)研究腦神經學問讓我堅定相信,孩子的學習潛力非常巨大,應試教育(再續)就算大一倍的學習壓力,孩子也能應付。
這是說孩子沒有學習能力不足的問題,而只有學習能力發揮不足的問題,而這的大原因是心理問題,小原因是不懂如何發揮。
若能明白孩子成長過程的身心發展過程,同時家長懂得有效地助長這些發展,孩子能輕易地應付應試教育制度的要求。
70. 單親家庭的孩子,當然需要單親辛苦一點去教育,是可以成長得健康的。
但是若單親認定這是問題,則孩子一定會有成長問題。
若單親帶著愁怨愧恨生活,孩子將會有很大問題。
71. 孩子所謂「聽話、文靜,成績好」不代表心理健康,甚至某種意義上是孩子犧牲了自己的天性和情緒體驗。
媽媽回來後又因歉疚的心情而對孩子嬌慣溺愛,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孩子當然無法把握界限。
先著重建立好親子關係,讓孩子信賴父母后,再談教育吧。
72. 關鍵在父-母-子的三角關係中,其中一或兩條線斷了。
修復了,孩子就會有學習的動力,再培養孩子學習的技巧,事情才能有根本的解決。
73. 孩子獨立自理的性格和能力應該是送孩子出國流學的關鍵考慮因素之一。
缺乏這因素是日後墮落、心理病症甚至自殺的潛因。
74.
我們一生都在使用我們的身體、心理這兩大部分來為自己的人生服務。
學習了解、認識自己生命中這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並且通過訓練達到有效使用,是教育的目的。
所以,孩子從一出生就開始學習使用自己的身體。
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在不斷學習使用自己的思想、情緒、意志等心理功能來為自己服務。
可是,讓我們來觀察一下,現在的孩子都在學習什麼?為什麼學習?怎麼學習?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我們忽略了孩子成長中很多重要的學習,而只是把學習潛定義為對文化課的學習和對成績的追求,這真的是教育工作者和父母要的嗎?
青少年的完整成長需要有安全的空間;在安全的空間裡需要有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需要了解自己生命的擁有;在擁有中訓練熟練的使用,這些都是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行為背後的養分。
75.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讓孩子成長過程中缺乏以下能力的培育,因而產生類似自閉症的外征:自我意識、有效表達、情緒智能、多線思維、處理困難及衝突、面對失敗、從別人角度看自己及在人群中有效照顧自己等。
76. 親子幾點:1)打破」聽話才是乖」的傳統思維;2)不給答案,而是引導支持孩子自己找出答案;鼓勵孩子思考並說出想法;3)不批判,而用平等心態跟孩子討論,4)孩子還小,教會孩子完整地說出整個句子,才滿足他的需求;5)家長不再用批評否定責備譏諷恫嚇輕視態度,而改用輕鬆愉快理解包容支持愛跟孩子。
77. 除遊戲外,教會孩子懂得表達,認識自己的情緒,凡事懂得用思考,有自我意識,有好奇心,勇於探索及樂於照顧自己。
這些遠比早教有意義,並且---神奇地---讓孩子入學後能更輕鬆地成功學習。
78. 教育一個女人的確是教育三代人,但不教育好一個男人,他會破壞或傷害三代人!所以,教育十分重要,對男女都一樣。
79.做父母的幾點:1)父母不能有粗野粗俗行為;2)父母不往家裡拿不該拿的東西,不拿孩子的東西;3)父母保證家裡東西井井有條;4)父母不事事讓孩子有優先權;5)父母做到不打擾孩子;6)父母做到做錯事勇於承認,孩子對父母做錯事父母有權利要求他道歉。
80. 關於生命這棵樹。
在魔法學習的系統中,孩子的所有行為像樹冠,是茂盛還是枯萎,只是生命的現象。
呈現的是孩子生命本身的狀態和孩子與父母的連結狀態,這些也會隱含其中。
所以,一味強調學習這個單一的結果是無效的,只有理清樹枝(能力)、樹幹(思想、信念)、樹根(自我、系統),才會有真正的效果。
81. 一般家長忽略或遠遠低估孩子的創傷問題,而只會專注孩子的行為表征,錯誤地以為是孩子的能力或態度欠佳而已。
82.
孩子的挑戰與你的操控,應是你過去與其人的問題(多是家人)的投射,建議把焦點放在找出並處理根源。
孩子想不斷擴充領域是正常的。
她需要學會測試、練好能力,最終能有效照顧自己的人生--這也是父母對孩子的最高任務。
假如孩子已經能跟你有良好溝通,坦白告訴她你有這份投射,讓她助你避免重複母親的模式(不批評外祖母)。
與孩子約定目標:幫助她發展出照顧她本人的能力,從觀察分析理解思維到語言行為態度策劃,容許她有犯錯失敗反覆,約定每次都討論總結學習。
相互幫助成長,並會有極好的母女關係。
83. 不能抓住孩子不放。
系統只有一個方向,就是向前,無保留地給下一代最大最多,包括自由與機會,助他培育出照顧自己的能力,就該放開。
施與受兩人的身份不一樣,心態也不一樣。
施恩莫望報,受恩莫忘報。
84. 孩子的能力總是被父母訓練出來的,包括對抗、傷害的能力,也包括傷害親子關係和孩子本人身心的能力。
85. 父親必須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一種品質,就是風度。
父親拿什麼去教育 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風度。
在什麼時候表現風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別人犯錯誤的時候,父親如何表現風度,這是帶給孩子內心的一種力量,也是帶給孩子的一個空間。
86. 一些家長口中不斷教孩子要有愛心,一方面又在旅行時帶孩子去小溪里捕小魚抓蝌蚪,帶回家裡不到兩天全死光了。
愛心二字包含一個重要意義:力量大者不用力量去欺負力量小者,更不能去傷害它們。
走前教孩子放回,告訴孩子小魚小蝌蚪要回家跟家人一起了,就像我們一樣。
87. 數天前看過一條微博,記得最深的是:1/歐巴馬的繼父告誡他:最好成為強者,如果你不能成為強者,那麼就成為智者,然後再去為強者出謀劃策, 使他們愛好和平。
2/歐巴馬有個破碎的家庭,卻有著完整的家庭教育。
(這比有個表面完整的家庭而破碎的家庭教育更能讓下一代成長得更好。
)
88.
分享一個簡易高效的方法培養小孩發展創新及解決困難的神經網絡(這就是想像力的重要性所在):與孩子比賽創造故事。
隨意選一件物件,輪流說出一個自創故事。
初練時先給點思考時間,直到即時發揮;進步後可提升至2甚至3件事物,要1個故事中全包含這2/3件事物。
過程中家長的思維能多對孩子說你對他的愛,他對你的重要,多摟抱他牽他的手,多跟他看著天上的雲說這塊雲像什麼,多跟他說你小時候的生活,你的夢想,多跟他分享你的頑皮主意,什至跟他一起做些無傷大雅的頑皮(如跳水窪)。
如此他就會「活」起來了。
89. 一位家長對我說,孩子有很多的不是,所以她經常罵孩子。
她讓我想起馬克吐溫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你想要用一把鐵錘,那有很多東西看起來都會像釘子。
90. 孩子念頭之「奇怪」是因為成人腦里已經有太多的框架規條,汽車飛機以致相對論開始時的念頭都被眾人視為奇怪,不知多少愛因斯坦被扼殺在成長過程中。
我建議若無明顯的大危險大成本,就多鼓勵孩子奇怪一下。
91.
「我的孩子膽小,怎辦?」怎樣的膽小?」其實在家裡沒有,只是在學校里才有膽小?」在學校里怎樣的膽小?」是老師說的,老師給我電話說孩子膽小。
」你有去學校看過孩子是怎樣的膽小嗎?」沒有」以上是7號講座里一位家長跟我的對話。
另有三位家長都有類似的發問。
她們不清楚孩子的問題,沒有親自觀察求證,也只看事情的表象。
發問求答只是想證明對孩子有愛有關心,就算這個問題因我的回答解決了,亦一定不會讓孩子情況及親子關係有長遠的改善。
我給她們的建議是看我{親子關係全面技巧}一書及認真的建立與孩子的溝通:有充分分享感受的溝通。
92. 打破循環,需父母願改變。
3種可能性:1)太痛苦無法不改,2)父母願意學習,看書或上課,3)輔導中導師指導。
父母不改,孩子成長扭曲,社會上到處可見。
孩子受足夠教育或離開家庭發展。
雖說天地不仁,視萬物為芻狗,但我堅信系統自有動力復修,不然只白變黑,黑不能變白,人類早已滅絕!
93. 要孩子愛學習真的不難,難是難在父母不願改變本身的限制性信念、價值觀與行為準則。
孩子有至少3股極強動力去支持這個方向:1)渴望得到做得好棒的肯定,2)想討好父母的原愛動力,3)在同輩中實力出眾。
94. 父母若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力量,她不會拚命去抓無望的感情。
95. 那份難受是動力,應讓她憑此動力總結經驗從中學習,感悟出解決方法。
過程中父母維持一個安全與愛的空間給她。
事後跟她談談,絕不批判否定,而多些支持鼓勵,如此孩子便能很好的成長,因為孩子總想證明自己的能力。
以愛之名而絕不讓孩子有難受時刻的是自私的愛。
96. 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媽媽,會去做出種種以壓力懲罰操控方式對孩子諸多要求與安排,而不能讓孩子在愛,安全,輕鬆的空間裡快樂成功地成長。
這些媽媽在刻意地呼喚別人:你看,我是多努力做個好媽媽!
97. 聲明:「愛,安全與輕鬆」不是撒手不管!」「管」的需要來自孩子不懂或不願採用有效的方式(不一定是父母指定的方式),而父母為孩子做所有事的最高指引是「幫助孩子培養出能夠照顧好本人人生的能力」這含能做願做兩點。
所以,沒有不夠好的孩子,只有不懂解讀、不懂引導、不願看清楚及改變的父母。
98. 父母的優點,孩子不一定有,但人類卻在不斷地進步,何必給孩子這麼大的壓力呢?幫助他發展出來一個跟你意願不同但可能更優秀的人吧。
99. 孩子最大的學習來源是父母的言行及情緒反應。
100. 什麼都「聽話」的小孩,身上有膽小、懦弱、自卑、說謊、容易暴躁等大多數凡人都有的特質。
「不聽話」的小孩,身上有冒險、勇氣、探索、倔強、獨立思考等偉人才有的品質。
很多家長通過打罵責備利誘讓小孩從不聽話變得聽話,也直接將偉人轉變為凡人,這是教育中最大的悲劇。
101. 一個媽媽如果有良好的兩性關係,有自己的理想,有讓自己開心快樂的能力,那麼她不需要刻意去教育,子女在她的影響下,長大以後同樣也能做到。
如果媽媽自己無法做到以上這幾點,最好不要教育子女,自己都做不到,教出來的也不會是有益的,反而可能會誤導子女。
教育的重點在於身教而非言傳!
102. 下面兩條哪條對?「我爸很有錢,所以我成功」或「我爸很窮,所以我成功」其實兩個都可以成立,關鍵不是父親而是說話人的心理素質。
希望這段文字能讓父母們醒覺,不再把焦點放在如「聽不聽話」的事情上,而聚焦在幫助孩子發展出有效獨立思維、自信自愛自尊、情壓智能、解決困難、懂得尊重別人等能力。
103. 此時不要急著讓孩子走動。
應走過去看著孩子的眼睛,溫柔平和地說「媽媽看見你在哭,媽媽理解你,媽媽不會走的,寶貝媽媽愛你」之類的話,然後蹲身輕擁孩子,撫摸他的小身體,直至孩子情緒平復才牽手慢慢走。
引導他注意腳踏在地上的感覺,直到恢復平日的模樣。
104. 幫助孩子釋放負面情緒?1)擁抱情緒,想哭就哭會兒吧。
2)傾訴,讓孩子學會傾訴,跟朋友、同學、父母傾訴。
3)畫畫,塗鴉,畫出心中的不滿。
4)唱歌,唱出心情。
5)摔打枕頭、沙袋等。
6)體育運動,打球,跑步。
7)旅遊,開闊心境,放鬆情緒。
8)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寫日記的方式整理情緒。
105. 要家長與體制對抗很難,就算有心都無力(能力)。
我會建議用「消極配合」:只求孩子做到高於最低學校要求的標準,堅持有足夠時間培養孩子的自信積極溝通思維及情壓等能力,讓孩子明白上學不是人生的全部,更不是學習的全部,同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支持凌駕於孩子的學習成績。
106. 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
我一向反對早教及虎媽等觀念,喜見香港林沛理先生髮表上述主題文章。
養兒育女已成競技性的比賽,日程安排得透不過氣的孩子成為這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D. Elkind
30年前便已指出現代社會百病叢生,跟父母要孩子成長得太快太早有關,5年前新書更強調遊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讓孩子充分發揮創意和想像力的遊戲,正是孩子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西方強調遊戲對人重要,而我們傳統的'勤有功戲無益'等觀念,說明為何西方出現微軟面書iPhone 等創新事物。
西方的孩子遠比中國同年齡的孩子活潑好動,積極主動,富冒險精神和創造力。
107. 其實孩子都知道什麼是對的和該怎樣做,給他們這個空間和一點點鼓勵,他們便出現良好的變化了。
願更多的孩子有這機會。
108. 兒子不能做兒子,而是做了母親人生里最重要的男人,母親的溺愛更會讓他在自己的情感關係及婚姻里產生很多、很大的問題。
所以,人生里最重要的是跟伴侶的關係,孩子長大讓他飛走,父母有這樣的心態,孩子才有最大的機會,系統才有最好的發展。
109. 14歲男孩,脫口而出的愛好是「玩」,我很開心的和他探討「玩什麼,玩出怎樣的水平和玩出什麼境界,怎樣的玩能讓自己有價值有意義又有充實感,最後結論是玩就是高水平的學習」,他還總結:玩要有邏輯思維的能力,有執行力的能力,今後還可以玩考試。
呵呵,這次輔導輕鬆、開心。
110. 「可是」是顯示內心在嘗試把兩塊不同的東西整合在一起,是思想成熟階段中的良好訊號,家長應該包容與鼓勵孩子說下去,繼續想。
111. 剛才看到伊拉克孤兒照片,地上畫媽媽身形躺在其中睡覺,不禁淚涌。
前天在一高檔咖啡館裡,鄰座一母親拉著哭泣的女兒出去,我知道是母親氣惱要打女兒了,突然心中酸痛難過。
父母總是不願解讀孩子簡單純潔的小心靈發出的訊息:我只要媽媽跟我在一起,媽媽用「心」跟我連接。
母親的愛,無從割切。
112. 孩子本該有無限的好奇與求知慾,才能讓孩子的身、心、腦有最好的成長,發問就是訊號。
今天的社會裡,往往一方面這些動力被打壓了,同時父母又在擔心孩子缺乏學習動力。
113. 每年產生幾百萬個大學畢業生,有多少個已具備足夠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職場的能力?十多二十年的學校教育全無這些方面的灌輸:情壓管理,溝通人際,有效思維,解決問題,自我管理,團隊意識,快速學習等,還在待人接物,禮貌態度,胸懷心態,慷慨助人,忠實坦誠,愉快積極等的個人品格上的修為亦嚴重不足。
114. 孩子大腦軟體鎖定他不能專注,因如此他能學得更多更快。
讓孩子更快速學會(明白或能做)抵消部分問題。
故此應培養孩子的」我要搞掂它」心態。
真正解決關鍵在於」樂趣」--「有趣好玩開心」(6字真言)的就能抓住孩子的專注。
在這6個字上下工夫吧。
115. 我對孩子說不的原則:1)少說不。
越少越有啟發意義。
2)事前規則的約定比事發時的不更易讓孩子接受。
3)少直接說不,換一種表述方式。
4)說不後,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
5)簡明解釋說不的原因。
6)不以條件交換。
7)說不時平靜而堅定。
8)一旦說不,就要堅持。
9)孩子媽媽答應孩子的事,不直接說不。
116.
把一個還沒有形成自我意識,缺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送入有紀律要求,有同伴壓力的集體環境,弊大於利。
最好不要周托,對年幼的孩子,父母愛的滋潤很重要。
導致孩子今天各種問題的,不是孩子此時表現出的讓你憤怒的行為,而是你昨天對孩子不當的教養方式;決定孩子明天走向的,不在你為孩子未來規劃了怎樣的道路,而在你今天向孩子傳遞了怎樣的價值觀、道德品質、人生態度、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所有的起始,都已預兆了未來的方向。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117. 孩子7歲缺自信,自信應是0歲到成年培養出來的,7歲當然沒有如成年人的自信;說3歲孩子罵了人不願道歉,卻忘了從無教過孩子如何道歉,孩子不是不願而是不懂。
家長須1)放下批判主觀成見,2)用「心」去觀察聆聽感受,3)試踏入孩子位置去了解實況。
很多」內向」孩子都是這些問題的產品。
說受挫確是必修課,讓孩子從中學習了,因而進步提升,這就是人生正途!
118. 做好親子關係的技術不難,難的是父母用「心」而不是用腦去觀察思考和行動。
心沒在,說話就是大量的主觀對錯應不應該及責任之類的詞語,孩子收不進去就是孩子的錯,於是又一次走入死胡同。
試對孩子說一句話,然後用手掌緊貼胸口,帶著這份感覺再說一次。
認真地做,你會發現帶著心說話的感覺和效果。
119.
當孩子苦或痛時,傳統父母的習慣是把焦點放在終結孩子的情緒或痛苦,如呵他叫他罵他要他停止哭泣,打地打凳打加害者(或罵)謀取平衡,或叫他注意其它事希望分心忘掉,或索性叫孩子堅強。
其實這時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無條件和充分的愛及懷抱。
父母的愛及保護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可把孩子緊緊抱住,手緊按著孩子身體而不應拍打,口中不講道理,不解釋,可說「」爸/媽愛你,爸媽知道你怕/痛/辛苦/難過,」輕柔地說。
讓孩子完成哭泣及發抖過程(中斷了就是成創傷)
120. 6,7歲之前孩子用右腦學習,就是一切以感覺為重,只要用好玩好奇開心為主導設計一些說話行為,孩子很容易聽話。
應該怎樣是講道理,需要抽象思維,這是7,8歲之後孩子才能發展的能力,家長堅持孩子便敷衍。
121. 不要只教孩子堅持前進,也要教孩子當前進不是最有效的方向時懂暫停,甚至後退。
只容許前進一個方向的人,沒效果時只懂得增加力度,暴力,違法都是這個方向的結果。
完美主義者是產品之一,一生無法活得輕鬆滿足也是。
真正愛自己的人都容許自己做得不夠好,最重要的當然是教會孩子懂得觀察和思考。
122.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只有不懂得如何愛孩子的父母。
123. 回復某家長:家長問孩子想要什麼,了解了就說如「媽媽,我想你陪我一會」,叫孩子重複說出;孩子有情緒,可以詢問可以猜測求證:「是否知道媽媽要離開你,你內心難過?」孩子點頭,教他說出「媽媽,你要離開我,我心裡難過。
」認識內心情緒並且能準確道出,是EQ教育的第一步。
124. 心理健康及人際關係,比任何學習成績及榮譽更重要,因為它們是決定人生成功快樂的核心要素,學習成績及榮譽,頂多只是幫補而已。
可惜這點還未在社會上被普遍注意。
125. 近日重慶一則新聞,一個11、12歲女孩電梯裡暴打1歲半陌生男孩異嫌疑把男孩從高處摔下。
摔嬰女孩父親稱經常打罵女兒。
這樣環境裡成長的孩子有三點性格特徵:1)打人沒什麼不對;2)心中壓抑的憤怒容易因小事而爆發;3)無法正確有效地愛自己、愛別人,和接受別人的愛。
126. 最重要的是幫助十歲女童父母有效教導孩子的能力提升,卻被忽略了。
這雙父母過去對待女兒的方式做成今天的悲劇,若繼續這方式,女童只會變本加厲,她的人生將會是不斷的傷害與被傷害。
若父母想改變,沒有外力的幫助,又如何能改變?今天的社會急需心理素質教育,這份匱乏就如此案例般在代代傳承。
127. 6歲小孩的狗已14歲,老死了。
獸醫發現小孩沒悲傷,問小孩難道不想狗陪他多些時候嗎,小孩說狗不需要活那麼久。
他說:「人們出生就是為了要學會如何過好生活 – 比如愛身邊的人,好好對待別人,對嗎?」這個6歲的孩子繼續說:「而狗生來就已經知道怎麼做到這些了,所以他們不需要活那麼久。
128. 孩子生活里各方面的問題都呈現在他學習方面的態度和行為上,因為父母看不見那些各方面問題而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問題。
孩子的學習問題的背後是親子關係的問題,親子關係問題的背後是夫妻關係的問題,夫妻問題是兩個人對人生對婚姻對親子的心智模式問題,而心智模式問題是源於兩人成長過程的問題。
129.
一個2歲小孩看電視學了一句罵人的話。
奶奶很疼他,一天因小事他發脾氣,對奶奶說出了那句話,奶奶很傷心。
媽媽看到了,要孩子去向奶奶道歉,孩子不願意;媽媽逼他去,孩子就是反抗。
媽媽大怒,痛罵孩子,孩子哭了,仍不過去道歉。
我問這個媽媽是否想過孩子抗拒可能是因為他不懂得怎樣道歉,於是媽媽換種方式「奶奶很疼你,你知道嗎?」孩子點頭。
「你罵了奶奶,奶奶很不開心,你不想這樣的,對嗎?」又點頭。
「我們做了不對的事,都會道歉的,是嗎?」
孩子點頭。
「你不願意去道歉,是因為你不懂怎樣做,對嗎?」 又點頭。
「如果媽媽教會你如何道歉,你是願意去做的,對嗎?」
點頭。
媽媽牽著孩子的手去奶奶那裡,媽媽說一句,孩子跟著說,如此完成道歉。
奶奶高興極了,孫兒投進她懷裡。
這故事的教訓:1)孩子的抗拒不是因為他不乖而是因為不懂;2)教比責罵更有效果;3)父母要學會解讀孩子的行為;4)只增加知識(罵人的話)而沒有能力(判斷、應用)配合是危險的。
教育孩子,從不做「熊家長」開始
近日,有網友表示被一群「牛爸牛媽」刷屏了,與其說是在競選家委會,不如說在選CEO。教育孩子不是兒戲,更不能讓它變成家長之間「攀比」的工具。家長和學校之間應該怎樣正確互動?哪類家長最坑娃?哪些教育...
灌輸式的技能和知識的教育為什麼不適合於六歲前的兒童
兒童的學習取決於他的生理成熟,如果教育以成人為本,兒童成長的真理就會被忽視,非但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反而會遭到破壞。人的精神生活在六歲之前是一個形成過程,在六歲之後是一個成熟過程,形成過程從無到有...
心理學家:孩子出不出色,與母親的性格關係重大!建議收藏!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好壞不僅影響到每個家庭成員的身心狀態,也關係到社會的安定和維繫。特別是在中國「男主外,女主外」的傳統模式裡面,母親與孩子的接觸,母親對家庭的直接關注和付出,對整個家庭,對...
價格「不菲」早教班有必要上嗎?
很多人不知道早教是幹嘛的或者認為早教完全沒有用,下面讓Gymboree來給各位爸媽科普一下,省的陷入一個誤區首先,早教不是提前教育早教越來越被人所熟知,但總是會被狹隘化使用。將早教等同於學習應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