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不可怕,關鍵要會引導分享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兒時的孩子,天生7彩性格,可塑性強,遇到自私心態無可厚非,但正確引導才是大愛之舉。

「媽媽,你為什麼要為別的孩子花錢?」劉媽媽被女兒破口而出的問題,問得百感交集卻又無言以對。

劉媽媽說,前段時間有個節假日,女兒的兩位小夥伴的媽媽不放假,就託付我把兩個小夥伴也管了,帶著三個娃一起去玩。

劉媽媽對此挺樂意的,想著女兒有其他兩小孩陪著一塊玩會更開心。

假日當天安排三個孩子一起去看巨幕電影。

讓劉媽媽驚訝的是,女兒鬧彆扭,死活不同意。

女兒說看電影的錢很貴的,還質疑媽媽「媽媽,你為什麼要為別的孩子花錢?」

劉媽媽介紹,在生活中,女兒也有這樣的表現,10歲的她,對錢似乎很看重,很怕媽媽花錢在除了她以外的孩子身上。

無獨有偶,關於節假日,涵涵媽也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

遇到節假日,大人給孩子送禮物,孩子們相互送禮物,已成了常態化禮儀。

涵涵媽說,節假日約了朋友一起吃飯,她會要求女兒給對方的小孩準備小禮物,但女兒總是很不樂意,有些自私。

她會跟媽媽說,「為什麼總是要我們送別人禮物,別人都不送禮物給我們。

」家裡好多公仔,每次讓她挑選一個,哪怕是把最不喜歡的一個挑選出來送給別的小朋友,她都不願意。

廣東省社會工作教育與實務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南方發展研究院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長何維分析稱:10歲的年齡段正是孩子開始認識社會、個人觀念的發展期。

從以上兩個案例中看到,孩子呈現出的特點是比較自私,占有欲強。

但不能直接對孩子進行批評,中國式的家庭,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對孩子的關注度高,孩子往往是家裡的中心,有什麼要求都願意滿足孩子,這種普遍現象本身就會造成孩子不懂得感恩和分享。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集家中長輩萬千寵愛於一身,像每年的六一兒童節或者是孩子們的生日,在這天都會收到了很多禮物。

有些家長在不經意間,發現孩子非常在乎禮物或者金錢,表現出「小氣」、「自私」,很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碰到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

專家提醒:家長不要指責孩子「自私」,而應該進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清楚後再進行疏導,指責會讓孩子變得更叛逆。

針對造成孩子不願意分享,顯得自私、小氣的行為跡象,家長需要從原因著手,採取不同的教導方法:

1、家長有意或無意的灌輸

父母的經濟狀況,有意或無意的傳達了給剛剛懂事的孩子。

孩子看重錢,也許是家長平時在經濟支出方面,有一些細節會讓孩子捕捉到,讓他們了解到父母掙錢不容易、家庭經濟不夠寬裕的信息。

所以,孩子就會認為,不能隨便給別的孩子花錢。

這不一定是孩子自私,反而是一種體恤父母的想法。

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也許家長是無意的,但孩子已經具備觀察和思考能力了。

父母的錯誤示範也會誤導孩子。

孩子的自私行為跟身邊人的影響也有很大關係,很多父母就屬於斤斤計較,愛貪小便宜的人,甚至還對孩子進行了錯誤的教育,比如說:告訴孩子自己的玩具不要給別人玩。

這些行為都會造成孩子自私的心理。

「引導方法」

爸媽要做好榜樣,同時關注孩子情緒。

何維稱,家庭是學習分享的一個好環境,爸媽應做好榜樣,不搞特殊待遇,人人平等。

例如,吃東西的時候先分給在場眾人,最後給自己,請寶寶一起給大家分東西,給鄰居家一些東西的時候,讓寶寶看到,或者讓寶寶送去,潛移默化地培養寶寶的分享意識。

對於孩子不能直接地像教育成年人那樣要求孩子不圖回報,但可以通過在生活中付出後,讓他看到通過幫助他人獲得的效果,並且將效果放大。

如果一味指責孩子的自私,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小壞人」,在內心他就會叛逆地認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那麼,他都會按照這樣的標籤定位自己,效果適得其反。

家長要進一步了解清楚孩子的想法,再慢慢進行疏導。

2、 家人過度溺愛和遷就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出現過度溺愛和遷就現象,大人無底線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甚至幾乎一家人都圍著孩子轉,長此以往,孩子理所當然的認為好東西都應該先給他,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物權意識就會比較重。

孩子不用擔心有人會搶他的玩具,更加不會有與人分享的意識,到了外邊如果有人想要搶他的玩具,孩子是肯定不願意的。

「引導方法」

從小事開始,學會分享。

在家庭教養方式上,現在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中的小太陽,也會造成孩子不能容忍其他人分享父母的愛。

孩子不願意送禮物,可以引導她從小的方面開始,例如,可以讓孩子做手工、或者畫畫,送給其他小朋友,這也都是接待小朋友的方式,逐漸引導孩子去分享。

3、 孩子的錯誤認知產生了負面情緒

「為什麼要給其他孩子花錢?」孩子能夠向媽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她是經過自己的思考。

她的思考中是感受到了自己這方一直在付出,卻沒有回贈。

「引導方法」

何維解釋稱,從合理情緒來看,生活中有一種「絕對化不合理的理念」,孩子是希望「我對你怎樣,你就要對我怎樣」,這種理念片面地、錯誤地存在她的頭腦中,在她認為得不到回報時,就會存在負面情緒。

解決這個負面情緒,有兩個方法:

一、找機會讓自己的孩子能感受到他人的關愛,例如,劉媽媽在節日幫助了其他孩子,劉媽媽也可以在自己忙碌的時候,請其他家長給予幫助,讓自己女兒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愛。

這樣孩子就不容易產生這樣的質疑。

二、帶孩子去做義工。

日常生活中,孩子身處於被滿足的一方,除了一般的人際交往外,帶孩子去做公益活動,讓她感受一下自己的小小付出,也能給到他人幫助的同時帶來成就感上的快樂。

當你照顧別人時,別人得到幫助後的改變,可以體驗到自己付出的價值,這樣孩子就不會一味的要求回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