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哪,養娃原來除了terrible two,還有這件更恐怖的事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
前兩天一個媽媽和我訴說她的煩惱:
她說:「寶寶現在一歲七個月。
脾氣特別大。
比如在外面玩小朋友的小車,玩了一會,小朋友要回家把小車收回去,但是他不給。
小朋友強行拿走後,就開始沒命地哭,哭到最後都噁心吐了,中間怎麼哄都不管。
我同事說這是缺乏教養的表現,要好好管教。
我聽了心裡挺著急的。
因為那天和同事家的孩子在一起,兩人差不多大,但同事家的孩子確實是懂事的多。
難道真的是我教育方式的問題嗎?」
看完這段媽媽的留言,我首先是有一絲恍惚:
什麼?
這段話難道不是我寫的?
弟弟現在兩歲三個月,前段時間,也一直處於這樣的狀態。
雖然沒有哭到嘔吐過,但也真的是一言不合就倒地打滾兒,拉都拉不起來。
可問題是,有時候他哭到撕心裂肺了,你還不知道他的爆點在哪兒。
當時我也很崩潰——
這孩子怎麼脾氣這麼大,怎麼這麼難帶啊!
我甚至一度懷疑,難道是傳說中的terrible two提前降臨了?
直到有一天,當我看完了《你的2歲孩子》這本書,頓時恍然大悟。
哎呦我滴媽,原來,在terrible two之前,還有一個更恐怖的一歲半啊!
2
在《你的2歲孩子》這本書中,作者說,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是穩定與波動交替出現的。
孩子要實現發展,必然會對現在的穩定狀態進行突破,而突破的過程必然會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
孩子的成長就是在這種穩定、突破、再穩定、再突破的過程中呈現出一種好壞交織、螺旋上升的局面。
下面這個圖會為我們清晰地展示出這個過程。
現在,仔細看這張圖,發現什麼秘密了嗎?
如果還沒發現的話,不妨仔細看看兩歲半的下面!
看到了嗎?
在不穩定期這一欄,「兩歲半」的下面,還有一個「一歲半"。
所以,你現在是不是一下子有點明白了,為什麼你會覺得家裡那個一歲半左右的娃脾氣大、難管教?
那是因為,一歲半左右的孩子,本身就處於一個不穩定期啊。
作者很生動地給我們描述了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
「這些稚嫩而又充滿活力的一歲半孩子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當他們想要高高挺立著的時候,卻總會跌倒;
當他們想要抓住某樣東西的時候,卻總會落空;
當他們想要表達自己的時候,卻總是找不到合適的語言。
不管他們怎樣努力,生活就是無法讓他們稱心如意。
這就導致他們經常大發脾氣。
不僅對自己感到氣憤,也對周圍的人感到氣憤。
」
說白了,他們發脾氣,其實主要就是由兩種基本的感覺引發的。
第一,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很想做某件事,但總是力不從心。
這會給他帶來強烈的挫敗感,然後他會用發脾氣的方式釋放出來。
第二,他欣喜地發現自己擁有了一種新的能力,正在躍躍欲試,這時候突然某人(特別是他喜歡的大人)從上空對他大喊「停」。
我們都知道,接受一個違反本意的外在力量是非常難的,大人都是如此,何況一個幻想著自己已經長大的孩子?
因此他會憤怒,但又沒能力用語言表達這種憤怒,所以便會用行動表達——跺腳、打滾兒、扔東西和憤怒地大喊大叫……以此來發泄情緒。
所以,現在你是不是有點理解家裡面那個暴脾氣的小小人兒了?
他是那麼想變成大人,變得有力量,但現實卻殘忍地告訴他,他只是個孩子。
在他小小的內心世界裡,其實也正在經歷著另外一種挫折,他還不會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能自如行動,不能做出許多他想要做的事情。
他想要做一件事,卻說不出來、做不到,這對他來說,是一件多麼難過的事情啊!
所以,這一切真的和教養沒有什麼關係。
3
再回到開頭那個媽媽的問題:
朋友家的孩子,同樣是一歲七個月,為什麼就沒有這麼激烈的反應呢?
那是因為,個體差異的存在啊!
畢竟生產商和原材料都不同,所以,每個孩子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具體說來,導致這些差異的主要有以下兩個因素。
第一,孩子天生的氣質
什麼是氣質?
氣質就是孩子各自不同的明顯而穩定的個性特徵,是天生的,由遺傳基因決定的。
著名的心理學家托馬斯和切斯,曾通過一項「紐約縱向追蹤研究」的結果,把嬰兒氣質劃分為三種典型的類型。
1.容易撫養型
這類孩子的吃、喝、睡等生理機能有規律,節奏明顯,容易適應新環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情緒一般積極愉快,對成人的交往行為反應積極。
由於他們生活規律,情緒愉快且對成人的撫養活動提供大量的積極反饋(強化),因而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關懷和喜愛。
2.撫養困難型
他們突出的特點是時常大聲哭鬧,煩躁易怒,愛發脾氣,不易安撫。
在飲食、睡眠等生理機能活動方面缺乏規律性,對新食物、新事物、新環境接受很慢。
成人需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使他們接受撫愛,而且很難得到他們的正面反饋。
由於這種孩子對父母來說是一個較大的麻煩,因而在養育過程中容易使親子關係疏遠,因此需要成人極大的耐心和寬容。
、
3.發展緩慢型
緩慢型孩子在嬰兒早期,他們可能僅僅是對洗澡、新的食物等表現出不感興趣或不配合,他們的逃避行為也只是以一種安靜的方式出現。
但一歲以後就開始明顯顯露孩子的發展緩慢型氣質了:
比如,他們總是抗拒陌生人與新環境,對新事物、新刺激總是高度警惕,不敢接近,喜歡黏著家人。
因為這類型孩子過於「膽怯」和「無能」,所以時間一長,很多父母就會因為焦慮等各種壓力去強迫孩子去適應新的環境,但是這樣做反而會增強孩子的逃避反應,而且壓力越大,孩子的負性反應越強烈。
其實,如果父母不逼迫,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這類型的孩子是有可能會對新刺激緩慢地發生興趣,在新情境中能逐漸地活躍起來的。
所以,這一類兒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隨成人撫愛和教育情況不同而發生分化。
4.其它類型:
以上三種類型只涵蓋了約65%的兒童,另有35%的孩子不能簡單地劃歸到上述任何一種氣質類型中去。
他們往往具有上述兩種或三種氣質類型的混合特點,屬於上述類型中的中間型或過渡(交叉)型。
很顯然,氣質類型不同的孩子,對於一件事情的反應顯然是不同的。
一個撫養困難型的小女孩,和一個容易撫養型的小男孩,面對同樣的矛盾衝突的時候,顯然小女孩反應會更激烈一些。
第二,你的態度。
在說明這一點之前,我們必須要強調的是,氣質類型沒有好壞之分。
孩子的行為表現是其自身的氣質特徵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所以,你對孩子的「處理態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
很多時候,只有你做對了,孩子才能做對。
如果我們能夠正確認識到,孩子的一些表現是由於其本身的氣質特徵所導致的,然後運用適當的方式引導教育,是可以改善孩子個性中的弱點和缺陷的;
但如果你不顧孩子的氣質特點,採取硬碰硬的方式來處理,孩子可能會更不合作,出現更多激烈的行為,甚至處處與你做對。
長期這樣下去,即使是容易撫養型孩子也可能出現行為異常。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
以客觀、接納的眼光,去欣賞每一個孩子的獨特之處,深入發掘他最美好的一面,給予並讓他感受到我們對他的全身心的關愛。
因為,正如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柯爾博士說的那樣:
「每個孩子的獨特之處,不一定是一眼就能發現的,有的孩子要花很長的時間,才會慢慢顯出他的個性,因此我們要學會耐心的觀察。
同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有的原本的獨特之處,可能會隨著他的發展而消失,有些獨特之處又會隨著他的發展而逐漸顯現出來。
然而,每個孩子的可愛而獨特的一面都會在父母的關愛中慢慢顯露出來。
到這時,我們對他的尊重和關愛已經通過與他平等的接觸、交流,深入到他的內心之中,從而也會引發他以同樣的尊重和關懷來回應我們。
」
4
當然,除了百分百的接納和百分百的愛之外,如果想和這些一歲半的「小魔頭」和平相處的話,不妨試試下面這四個小技巧:
1、學會聰明地說「不」
相信下面這個場景大家一定都會熟悉。
寶寶在房間裡玩一個尖銳的物品,你覺得很危險,於是你朝他喊道:「不許扔!」,從他手裡把尖銳的物品奪過來。
然後,寶寶接著就會立刻大發雷霆,躺在地上打滾兒,又是踢腿,又是跺腳,哭鬧尖叫不肯起來。
如果我們想避免這種情形,可以自然地從他手裡把物品拿走,並給他一個他平時特別喜歡的玩具,並告訴他,「這個更好玩啊」,也許寶寶就不會原地「爆炸」了。
這就是雙贏:你達到了目的,而寶寶也完了玩具。
不過,如果寶寶還是念念不忘,想玩剛才的那個物品,我們還可以運用轉換情境的辦法:
比如可以帶他去另外一個房間「尋尋寶」,或者可以下樓去找其他的小夥伴們。
只要大方向對了,辦法總比困難多。
2、抓大放小
為了更輕鬆地度過寶寶愛發脾氣的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將寶寶的願望分成「大事」和「小事」兩種。
在馬路上不能亂跑,要緊緊牽著媽媽的手是大事,沒得商量,而早晨起來穿短袖還是長袖就是小事了。
即使是夏天,如果他執意要穿一件厚外套,也可以隨他去。
他覺得熱了,自然就會要求脫掉。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是需要要給孩子適度的空間,賦予他選擇的權利的,甚至很多時候還要給他失敗的機會。
因為人生註定不會一帆風順。
而一個人能從失敗中汲取經驗,並能勇敢地從失敗中站起來,這難道不是比成功更珍貴的品質嗎?
可是,如果我們總是把孩子緊緊握在手心,他就永遠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也無從知道失敗的滋味,更別提培養強大的抗挫折能力了。
其實細想想,只要不威脅到生命,不影響到他人,即使失敗了,又有什麼關係呢?
3、鴕鳥策略
鴕鳥策略是指,鴕鳥看到危險就把頭埋在地底下。
具體來說就是,當我們對某一件事情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時,那就忽略它,就像鴕鳥面對危險時會把頭深埋在沙礫中,裝作看不到。
這個看似消極的詞語,其實一直在被很多人不自覺地運用在生活當中,比如計算機作業系統中,當死鎖真正發生且影響系統正常運行時,我沒們都會手動干預—重新啟動。
這不是一種簡單的「妥協」,而是我們權衡利弊後的一種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當面對孩子脾氣爆炸失控的狀態時,我們也可以用這種策略,裝成鴕鳥,暫時放下和孩子之間的衝突與矛盾,而只做一個動作——那就是緊緊地抱著他。
如果他發脾氣是遇到了實際的困難,比如費了很大勁還是無法成功把扣子系好,或拿不出卡在沙發下面的玩具時,你可以在抱著他的同時,說出他的感覺:「哦,原來你生氣是因為……」。
如果他想要完成的本身就是一項不可能或不合理的任務,比如他就要把別人的玩具帶回家,在遭到拒絕後情緒失控,你可以抱住他,然後在他耳邊重複說:「別生氣,媽媽抱著你啊,媽媽愛你。
」
你會發現,孩子往往會在掙扎一兩分鐘之後,就會慢慢平靜下來。
醫學博士,全美最知名的兒科醫生西爾斯曾說過:
寶寶喜歡在熟悉和信賴的人面前發脾氣,不是他想控制你,而是你讓他覺得安全,有足夠的信任。
而且他發脾氣經常是因為他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他試圖通過發脾氣來引起注意。
在這種情形下,你幫他說出了他想說的,他會覺得你了解他的感受。
當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認同被接納,一切就都會慢慢好起來。
4、讓孩子儘早學會向家長求助
有一天,一位媽媽來我們家裡做客。
我們在聊天的時候,她的孩子突然開始尖叫起來。
於是她也立即本能地大叫起來:「不要叫啦。
」
話音剛落,我們就都笑了。
因為這種尖叫式的對話實在無效。
這個階段其實是寶寶的尖叫高潮期,不過很多時候,他們並非故意,而是需要我們的幫助。
但又因為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只能採取尖叫的方式。
就像那天,當我們走過去一看,原來寶寶尖叫是因為他玩的小車輪子掉了,而他努力了很久都沒有安回去。
所以,如果你家也有類似的煩惱,不妨試試教會寶寶說這三個字:「幫幫我。
」
你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難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走到他的身邊,確認他的感受:「你遇到麻煩了?需要媽媽幫幫你對嗎?」
然後再告訴他,「下次需要媽媽幫忙的時候,你可以大聲喊:『媽媽,幫幫我』,媽媽就會立刻到你身邊。
」
你只要堅持這樣做一段時間,孩子就有可能記住這樣的方式。
等下次再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許就會用這三個字來取代驚聲尖叫。
是真的!你一定要試試。
因為當我教會包子和弟弟說「幫幫我」這三個字後,你無法想像,我們家因此少了多少尖叫和哭鬧。
尤其是弟弟小湯圓,現在已經將這三個字運用得爐火純青,遇到解決不了的麻煩的時候,都會大喊著「誰來幫幫圓圓啊!誰來幫幫圓圓啊!」
那仰著小腦袋,一臉無辜的樣子,真是可愛極了。
5
上面這些只是我個人的一些小體會,希望能對大家有一些幫助。
其實,為人父母的生活里充斥著數之不盡的小意外,循環往復的矛盾和亟待解決的突發事件。
我和大家一樣,作為一個最平凡的媽媽,一直在這條路上,戰戰兢兢地走著,摸著一塊塊石頭,淌著一條一條的河。
但有一件事,在我心裡卻越來越清晰與篤定,那就是——
教育這件事,遠不是你單方面對孩子做了什麼,而是你和孩子一起做了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最根本的,就是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如果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不妨暫且後退一步,回顧一下自己的童年,想想我們是怎麼長大的,小時候,我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然後,認真地對孩子說每一句話。
因為,正如海姆·G·吉諾特所說:
孩子就像尚且濕軟的水泥,所聽到的每字每句都會在他們身上留下印記。
『End』
別打家裡的淘小孩兒 我們教你這樣做
老話總是說「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 似乎教育就要和「打」「罵」來掛鈎。的確,面對淘氣的孩子,打罵確實為一個快速而直接的辦法。但是我們也有發現——雖然我們無數次的打罵,但是孩子還會再犯...
沒有壞脾氣的寶寶,只有不懂他的爸媽! 我們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
2016-01-03 媽咪OK港大教育學博士主創的微信公眾號「媽咪OK」提供育兒實用原創文章和高質量的講座關於寶寶情緒的問題,後台總是有很多麻麻留言問,我們回答了一遍又一遍,大家的問題還是使勁砸...
孩子哭鬧和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到底應該怎樣做呢?其實~
孩子哭鬧和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到底應該怎樣做呢?其實,這個問題深層次的內涵是,——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需要學習情緒管理。有效的情緒
面對孩子發脾氣,很多父母忽視了這一步
有一句老話說:六月的天,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很多家長也常常感嘆,平時看著是可愛的小天使,一發起脾氣來就變成了小惡魔,大喊大叫、哭鬧、撒潑打滾,管都管不住。其實,孩子發脾氣並非全是壞事,比起害怕...
孩子愛尖叫?父母一定要重視!
小北有一次過海關,碰到一個大約3歲的萌萌的小女孩,突然大聲尖叫,原本嗡嗡聲的過關大廳,一下就像半夜的煙花綻放。以為年齡約60多歲的老奶奶一臉嫌棄,說「真是沒教養的孩子」。聲音不大,但足夠附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