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青春期,為何父母感覺與孩子的關係疏遠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進入青春期前後的青少年開始發育,生理上在變,心理上也有變。

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

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孩子和父母為什麼好似來自不同的星球?

一、不尊重孩子的思考和想法。

做父母的以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正是這個「為孩子好」,讓孩子吃盡了苦頭。

一位高中生在日記中寫道:「他們對我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什麼也不讓我干,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乾的,他們並不了解,也不感興趣,他們只是希望我好好念書,除了念書什麼也不讓做。

」而這種做法恰恰傷害了孩子,因為孩子已經長大了,有了獨立的思想、意識、渴望,而父母對孩子的想法、做法每每抱以不尊重、輕視甚至呵斥,這很容易刺傷那些正在長大、渴望成熟的心。


二、忽視孩子學業之外的需求。

在社會競爭壓力日益加大的今天,父母深感學習、學歷的重要性,所以一味地要求孩子考好大學、選好專業,而對孩子學習之外的生活與情感需要,則採取忽視、漠然態度。

這種態度漸漸造就了父輩與子輩之間不可填補的鴻溝。

三、傳媒時代,網絡語言流行,父母與子女無法溝通。

年老的父母開始聽不懂網絡語言,對其不屑一顧。

而孩子們呢?則覺得父母索然無味,只會嘮叨瞎操心。

同時,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長,父母卻落後了;對新的語彙、新的興趣、新的焦點話題、孩子談話的興奮點,父母都很茫然,卻仍然每天絮絮叨叨,這必然導致父子、母女之間無話可談。

久而久之,再想坐到一處聊聊天,就變得不可能了。

如何消除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鴻溝呢?

首先,父母要給孩子留出心理空間,自己也要關注新事物。

孩子白天在學校學習,回家後一定要給他們一些自由支配時間的權利,看課外書、玩球、與同學外出逛街等,使他們能參與社會的一些活動,這樣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

父母應該關注孩子所參與和喜歡的事情,然後有針對性地交談,把自己當作孩子中的一員,彼此之間就有話好說了。

其次,要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係,而不是習慣用權威者的姿態站在孩子面前。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儘管他們說得有些幼稚,但沒關係,孩子就是在一次次的表達和爭論中逐漸成熟起來的。

而父母要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和意見積極參與討論,也可以與孩子一起爭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當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維和判斷時,父母應該為孩子的成長給以肯定並引以為豪。

再就是儘量養成家庭聊天的習慣,父母應學會傾聽,同時也引導孩子養成傾聽與傾訴的習慣。

父母即使對孩子的問題不感興趣,也要耐著性子聽完,引導孩子說出他的心裡話,藉此了解他的心理活動。

如孩子與你談論娛樂新聞時,你要有適當的反應;孩子約你一起玩球時,你要欣然前往。

父母們都很忙,但無論怎麼忙,也應想辦法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與孩子共處。

共處多了,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才能找到溝通的捷徑,才能對症下藥去教育孩子。

這樣孩子才能和你產生真正的交流,才能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才能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選師無憂家長會微信訂閱號:xuanshi51-home

每天分享優秀的教育好文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贏在家庭教育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一生下來,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語言文字學習、心理思想態度、行為舉止習慣的養成都受到父母的薰陶和渲染,其影響作用是非常大的。這也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