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教養,爸爸的品行,決定孩子的素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母的修養和習慣,是最好或最壞的教育

朋友女兒1歲多了。

他告訴我,雖然自己不喜歡讀書,但每天他都會強迫自己堅持看書,目的是讓年幼的女兒看到爸爸在讀書,女兒也會喜歡上看書,喜歡學習。

在感嘆做父母不易的同時,對朋友這方面的認識很贊同,這個舉動對年幼的孩子的確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榜樣作用。

然而,很多父母並不了解這點。

強強媽最近很煩心,強強才3歲,卻經常便秘。

問及強強的飲食情況,才知道強強只愛吃肉,不怎麼吃青菜、水果。

再深入了解發現,原來強強的挑食是有原因的,強強的父母也有同樣的飲食習慣。

生活中這樣的情景比比皆是。

難道飲食習慣、言行舉止會遺傳嗎?當然不會,但這些可以模仿和學習。

父親對兒子實行拳腳教育,兒子在幼兒園會經常跟小朋友打架;要求女兒舉止端莊、禮貌待人,母親卻對鄰居惡語相向。

加拿大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兒童可以通過觀察、閱讀、聽他人講述來學習模仿人類的行為。

班杜拉及同事的一項著名研究證實了這個觀點。

研究中,72名幼兒園兒童分組觀看兩個成人榜樣:一個對充氣玩偶拳打腳踢,另一個安靜地玩玩具,對旁邊的充氣玩偶置之不理。

此後,讓兒童玩這個玩偶,觀察過暴力榜樣的兒童模仿了攻擊行為,他們不僅像「榜樣」一樣對玩偶施以暴力,而且發明了新的攻擊玩偶行為,譬如用玩具槍向玩偶射擊。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也是最重要的生長環境,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

中國的一句俗語「有其父,必有其子」,印證了父母的行為處事對孩子的影響。

幾個月大的兒童就開始跟父母「咿呀」學語,一歲左右蹣跚學步,孩子學會了說話、走路後,其說話的語調、走路的姿勢都可能帶有父母的痕跡,這一點在幼小的兒童(幼兒園之前)身上尤為明顯。

兒童3歲前處在「圖譜時代」,他們把人們的行為模式看成一些圖譜,照著這些圖譜學習各種行為。

齊家,首在修身

《韓非子》中層記載了「曾子殺彘」的故事。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隨著她在她後面哭。

他的母親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後殺豬給你吃。

」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抓只豬準備殺了它。

他的妻子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

」曾子說:「你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

兒子什麼都不懂,他只學習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

現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

母親欺騙兒子,兒子於是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於是曾子就煮豬給孩子吃了。

曾子殺彘的故事告訴我們,為人父母者,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這切實關乎到孩子的成長教育。

《四書·大學》中曾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自身。

」要管理好家庭、教育好子女,關鍵在修身。

由此可見,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身教,所謂的身教,就是用目己的實際行動,對子女進行直接或影響的一種教育方式。

身教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種最重要、最經常的教育形式。

不管家長們自覺還是不自覺,他們自身的行為都在起著一定的教育作用。

孩子的社會經驗比較少,社會接觸面也比較窄。

父母便自然會成為他們模仿的榜樣,父母也就成了他們最早的也是任期最長的教師。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於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社會環境。

」可見父母的實際行動的重要作用。

採用身教這種教育方式,首先,要求父母們一定要嚴格注意自身修養。

我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修身。

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

1、過度打扮易誤導孩子追趕時髦。

父母的過度打扮容易給孩子造成時髦外表的不良示範,會使孩子誤認為時髦的裝扮很重要,助長孩子趕時髦、穿名牌的消費心理,分散孩子對學習的專注力。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穿著大方、整潔,比時髦服飾和名牌衣服更受人尊重,讓孩子養成節儉、乾淨的穿著習慣。

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健康習慣,鼓勵孩子參加散步、打球等體育鍛鍊。

2、吵嘴打架易誤導孩子傾向暴力。

父母如果經常用爭吵的方式解決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不同意見,甚至拳腳相向大打出手,就容易誤導孩子產生「吵嘴打架也可以解決問題」的錯誤認知,使孩子模仿父母用拳頭解決與小朋友玩耍時發生的糾紛,助長孩子的暴力傾向。

因此,夫妻因家庭瑣事發生歧見時,應該心平氣和的溝通協商解決,決不能在孩子面前大聲爭吵或動手動腳。

3、迷戀網絡易誤導孩子產生網癮。

手有些父母一有空閒時間,要麼使用手機玩微信、打遊戲,要麼上網聊天,這會吸引孩子對手機和網絡世界產生興趣。

但由於手機和電腦螢幕都有輻射,螢幕照射時間過長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導致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下降。

孩子在吃飯時玩手機還會分散孩子的食慾,影響體重增加等,但有些父母一邊告訴孩子不要在吃飯時玩手機,一邊卻自己在使用智慧型手機發微信。

俗語說,言教不如身教,有小孩子的家庭應制訂手機電腦家庭使用規則,並要求所有家庭成員遵守,才能較好的預防孩子產生網癮。

4、說三道四易誤導孩子輕視德育。

很多家長特別是女性總愛對別人的長相或行為說三道四,有些父母說閒話不注意避諱孩子,讓孩子覺得背後說別人壞話也是可以的,慢慢的孩子也學會了這種行為。

有這種不良行為的孩子會由背後議論他人發展為編造小朋友的「故事」,挑撥小朋友之間的關係,繼而說假話哄騙父母或老師,嚴重危害孩子的德育,不利於孩子的思想和道德品質修養。

因此,作為人父人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即便是有的人或事需要討論,也要避開孩子,以免使孩子受到不良影響,更要注重教育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4、批評抱怨易誤導孩子缺少自尊。

有些父母常常批評抱怨工作上的不如意、身材上的不滿意、生活上的不開心、金錢上的匱乏等問題,這會影響孩子的自信,產生自尊問題。

假如父親常常抱怨工作不理想、有自卑情緒。

這會給孩子特別是男孩傳達「爸爸沒本事,我也會很笨」的錯誤信息,削弱那些學習吃力、學習成績較差孩子的自尊,導致不思進取破罐子破摔。

因此,對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如意要在枕邊,到愛人那裡去獲得安慰,不要守著孩子批評抱怨。

6、攀比說教易誤導孩子產生叛逆。

有些家長凡事總愛與人比教,工作不如朋友理想、收入不如鄰居多、孩子學習不如同學好等等,動不動就教育孩子說「你看鄰居家小孩如何如何」、「你某某同學如何如何」、「你怎麼就不如人家孩子上進」等等。

大人小孩都有自尊心,要不怎麼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呢,對於孩子來說,此類攀比說教不僅不會調動他的積極性,反而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7、吸菸酗酒易誤導孩子不良嗜好。

有些父母由於社交應酬多香菸不離手,工作壓力大常常借酒消愁,這會給孩子傳達吸菸可以交朋友,喝酒是可以緩解壓力的錯誤信息。

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吸菸很男人有魅力,模仿大人偷吸香菸,嘗試飲酒緩解學習壓力,逐漸對菸酒產生好感甚至成癮。

父母自身應該尋找更積極的解壓方式,比如鍛鍊身體、戶外旅遊、冥想打坐、與好友聊天等遠離菸酒。

來源:儒風大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