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白:為什麼我如此自私?|育兒大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媽媽講述:

「我的孩子樂樂現在上幼兒園了,我發現他現在變得非常自私,比如他的東西絕對不準別人玩,也不喜歡和同伴分享零食等。

上個周末,我帶著他和小區里的家長孩子們一起野餐,在玩耍的過程中,他一直秉著「全都是我的」的思想,把我給他準備的吃的還有玩具全部攬在自己手上。

我看到孩子這樣就氣不打一處來,很想責罵或者體罰他,此刻我特別苦惱,孩子自私的「惡習」到底應該怎麼改變呢?」

孩子的自白:

「在幼兒園裡,我不喜歡與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也不想和他們分享零食,如果有人碰我的東西,我會很不開心。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變成這樣呢?」

1、「我」獨生子女的特殊性。

現在的獨生子女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問題。

由於是家中唯一的孩子,集寵愛於一身,甚至壟斷了父母的整個身心。

家裡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都先盡他一個人享 用,他有什麼要求家長就儘量滿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養成了自私的毛病。

加之沒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謙讓、奉獻等集體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

2、「我」的年齡特徵所致。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幼兒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最初階段,他們心理活動都單純圍繞自我出發,接觸、了解與自己緊密相連的人和事,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東西;他 們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從滿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發的,不知道考慮別人對此有什麼想法,更難以理解別人可能有完全不同於自己的看法。

大約到了兩三 歲以後,隨著幼兒社會活動範圍的擴大和交往經驗的積累,幼兒才逐漸在主觀上產生你我的區別,並能逐步從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

因此,在幼兒心理發展的早期階 段,如果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問題行為。

3、周圍對「我」的不良影響。

孩子自私心理的產生,與其周圍人們的不良影響也有很大關係。

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員自私自利,愛貪圖小便宜,或與人共事斤斤計較,過於「小氣」;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員常常叮囑孩子自己的東西不給別人吃,玩具不許別人玩等。

這些,都會助長孩子的自私心理。

4、物質生活的優越對「我」的影響。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成人在不斷滿足幼兒需要中,助長了幼兒的霸道、自私。

例如,當幼兒看到別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時,哭鬧後成人一般都會滿足。

從而,滋長了幼兒對物質的索取,幼兒不斷滋生的慾望是自私的根由,慾望的無止境,自私便隨之而生。

5、「我」在交往中不懂得策略。

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換時發生爭吵,往往是因為不懂得恰當的商議、溝通及分享的方法。

大家都想玩,也明白別人也想玩,但矛盾在於怎樣選擇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

成人雖然意識到了分享的重要意義,但由於對其含義理解不夠深刻,欠缺了對幼兒的指導。

這幾天,我靜下心來想了一下,對於孩子的這種自私心理傾向,我不能感到束手無策。

發現了孩子的問題就是一個教育的契機,只有我們認真對待,方法得當,相信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們不妨這麼做——

1、創造分享的家庭氣氛。

家長從孩子最在乎的食物開始,如果孩子獨占的話,家長就要把食物拿過來公平地分開,不能再放任不管。

一開始,孩子可能會大哭大鬧或苦苦哀求,但家長絕不能讓步,一定要堅持到底。

偶爾的「舊病復發」也是正常的,只要家長堅持就一定能糾正過來。

2、取消孩子在家中「特殊」地位。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儘量不給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3、滿足孩子的要求要適當。

對於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適當滿足,對於不能及時滿足的要讓孩子學會等待,不過分遷就,即使孩子很強硬,家長也要把正確的堅持到底,不給孩子留餘地。

如果有一次妥協,孩子就知道下次有機可乘,所以,家長要有狠心、恆心和耐心及堅持到底的決心。

4、引導孩子尊重和關心長輩。

要讓孩子學會享受時應首先考慮長輩,就餐時,好菜要先挾給長輩吃,舒服的位置讓給長輩坐;別人為自己服務要表示感謝;別人不便時,應儘可能提供幫助,逐步體會到幫助、關心別人是愉快的。

5、讓孩子學會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家長應指導孩子從小學會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給爸爸媽媽倒茶水等,讓他體驗父母勞動的艱辛,懂得要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以便將來為家庭和社會多作奉獻。

6、為孩子創造經常與小夥伴交往的機會。

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圖書借給小朋友們玩和看,幫助孩子認識自私是不受人歡迎的行為,只有友善和互助才能贏得大家的喜歡。

如鼓勵孩子多參加合作性的遊戲活動,指導孩子在玩中感受尊重、幫助、謙讓別人的樂趣,並學會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緒。

7、家長要以身作則。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尤其要多孝敬長輩,給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長此以往,同樣的品質和行為方式就會再現於孩子身上。

溺愛,會培養起怠惰、自私、驕橫、無能的品格,必然影響到孩子的學校和社會生活。

所以,愛要有度,要講究深度與溫度。

多留心,多觀察,處理孩子的所謂問題時,要把握一個基本法則:對孩子要有信心,在示範中言傳身教,在生活上潛移默化,在互動間耳濡目染,在朝朝暮暮中放手孩子走出的迷霧。

·本文觀點來源於育兒大師入駐專家小米媽媽,由育兒專家文章欄目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圖片來源於pixabay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別讓寶寶變成「小霸王」 自私寶寶這樣治

「我的三歲兒子占有欲很強,只要是屬於他自己的東西,就不分給其他小朋友及他弟弟。當別人將他的玩具拿出來玩,他發現後,立即全部收回房間,並責怪別人怎麼拿他的東西。唉~我該怎麼教他要學著分享呢?」日前...

寶寶很自私怎麼辦?

現在,有很多的家長都覺得孩子太自私了,是獨生子女的緣故嗎?還是教育方式的問題?不管怎麼樣,孩子的不良習慣應該儘早改正。媽媽講述:孩子太自私了兒子快六歲了,平時太自私了,在家裡遇到自己喜歡吃的或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