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再不忍心,這三大問題我現在一定要教會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越大越難管」,這幾乎是很多父母感到最無力的一件事,我也經常有這樣的受挫感。

但我一直會進行積(a)極(Q)對(jing)話(shen):孩子哭鬧不是需要我們管,是在向我們求助。

我們感覺無力了,說明我們的技能需要升級,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

這樣的對話可以說是我這將近4年來一個人帶娃卻始終保持比較穩定情緒的法寶之一,畢竟孩子還要帶,與其「她哭我發火」這樣的兩敗俱傷,不如嘗試改變看待問題的角度,對自己對孩子都好。

而且特別神奇的是,當我思路轉變後,我真的發現,儘管孩子面對各種問題表現出的行為是不同的,但是大部分的問題本質是一樣的,通常來說有這三大類。

1、情緒問題

成長的過程就是自我與外界規則不斷的碰撞,當孩子發現「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按照他們想的那樣進行」時,就會有情緒問題,沮喪、生氣、憤怒、傷心等等。

如果我們只看到的是孩子大哭大鬧、打人、打自己、扔玩具或者撞牆等行為,那麼我們就永遠處於「救火」狀態。

但如果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無法很好處理自己情緒,這是他們發泄負面情緒的消極方式時,我們就有了更加長遠的幫助孩子之道,那就是管理情緒。

情緒管理的方法,我最推薦的就是共情,但我們一定要清楚,共情的目的從來不是讓孩這次不哭,而是演示給孩子看,下一次,如果你再遇到這樣的問題,你可以怎麼做?等你長大了,父母不在你旁邊了,沒人哄你的時候,你自己可以怎麼做?

這個過程我們和孩子都需要時間,但只要我們堅持做,慢慢地,我們就會從「救火」模式跳脫出來,孩子也就學會很重要的一個人生技能:自我安撫能力。

我自己總結下來的共情三部曲是:

1、情緒命名: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所處的情緒是什麼,是因為什麼觸發了這樣的情緒;

2、平撫情緒:向孩子演示可以如何讓自己平靜下來,比如深呼吸、比如自己到一旁抱著娃娃冷靜一下等,給予孩子一些技巧,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情緒的方法;

3、回顧總結:等到孩子完全冷靜後,嘗試和孩子一起回顧「剛剛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今後遇到可以怎麼做」。

2、社交問題

有的孩子從小缺乏正確的社交引導,他們不知道如何和同齡孩子相處,比如如何和對方打招呼,如何加入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如何正確地對其他孩子說「不」。

但歸屬感是每個孩子從小都需要的,當孩子想融入卻不知道如何做時,他們就會有深深的無力感。

於是,有的孩子成為了社交群體里的「弱者」,一點點小事就大哭,就要「父母陪著」;而有的孩子就成了「小霸王」,總是讓父母頭疼他們欺負他人。

這兩種情況的本質都說明了孩子缺乏社交問題的解決能力,他們只能通過這些不正確的方式來引起他人注意,來彌補被忽視的感受。

面對孩子社交問題,為人父母最大的一個困惑就是,要不要幫,到底度在哪?這是我自己總結的關於解決衝突三部曲,或者更多的是幫助我們找的「度」的自我提問。

1、觀察:需要干預嗎?

不涉及人身安全的,如果孩子不介意,我們可以慢一步;如果孩子介意的,但自己可以處理好,我們也不需要干預。

只有一種情況下,就是孩子介意,但明顯表現出手足無措時,我們就需要干預。

2、定義:是幫全程還是提問引導?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了解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是想和其他孩子玩不知道如何加入所以搶玩具/打人?是玩具被搶後不知道如何爭取自己利益所以才咬人?只有先定義問題,我們才能結合自己對孩子的了解,知道到底幫不幫?如果要幫,是通過提問引導孩子自己解決,還是完全父母全程干預?

為人父母都是見不得孩子「受氣」的,但孩子社交衝突的解決之道一定不能只爭一時輸贏,而是要把每一次孩子的社交衝突當成鍛鍊學習的機會,不管我們的「幫或者不幫」都能讓孩子每次都有所收穫。

3、復盤:薄弱環節多鍛鍊

和情緒管理的三部曲一樣,帶著孩子回顧所發生的,幫助孩子總結今後遇到類似問題可以應對的方式。

在復盤過程中,也可以聆聽孩子的想法或者疑問。

最關鍵的是,不能逃避衝突,反而更加要主動創造環境幫助孩子鍛鍊他薄弱的環節,通過「直面衝突-孩子受挫-父母幫助-回顧總結-繼續直面衝突」,這樣不斷地提高孩子社交能力的戰鬥力。

3、責任問題

不願意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是很多父母養育孩子最大的錯誤之一。

當我們把孩子問題變成了自己的問題後,孩子也就明白了,「我哭鬧吼叫就可以逃避責任,因為父母比我更著急」。

因此面對這類問題,最關鍵的就是時刻和自己確認,「這是孩子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

當明確了這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後,我做的就是只提醒一次,和小D強調「為什麼這麼要求」,然後再也不嘮叨。

但我會讓她「自食其果」,比如,不要吃飯了,那就尊重她,也許我們會擔心孩子之後會餓,但是不讓孩子體會到餓的感受,她就不會對自己的這個行為負責。

而且我一定會確保孩子不能逃避承擔結果的責任,比如,孩子玩具玩好了弄了一屋子都是,不用碎碎念,但是要告訴她,這是你的玩具,玩好需要歸位。

我會帶著小D一起收拾,即使她再不樂意、收拾得再慢。

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體會到自己是玩具的主人翁,才能對玩具負責;

所有這些事都特別小,但這些事都是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只有對自己負責的孩子,他才會明白,下一次我再做選擇時,要想一想可能會承擔的後果是什麼;他才會明白,人生道路是要自己面對的,不是哭幾下就能解決的。

父母如何幫助引導孩子是這三大問題的解決之道的核心,我也還在不斷修煉中。

也有過很多次,覺得做起來好難,覺得自己不忍心,但每一次我都會提醒自己,我現在因為「怕麻煩」和「捨不得」而不教,今後社會一定會變本加厲來替我「管教」小D的。

畢竟,學會和自己相處、學會和他人相處、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這三點不僅僅是育兒本質,更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本質。

正因為難,所以我們才更要堅定不移地做下去,趁現在,我們還能陪伴孩子的時候。

推薦閱讀

點擊標題直接閱讀

這4點是孩子社交能力的關鍵,「小外交家」從這啟航

所謂「問題少年」,都是父母從小沒教如何解決問題

使用共情沒用?不要借著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才是關鍵

學齡前完成這三件事,遠比認識多少字,會多少算數重要!


大J,坐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

暢銷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作者,微信公眾號:大J小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長的哪些小毛病,容易慣出熊孩子?

Q:什麼是熊孩子?日常生活中熊孩子是指調皮搗蛋、不聽家長話、亂哭亂鬧,經常讓人哭笑不得的小孩。其實3歲以內不存在家長所謂的熊孩子,這個階段的小孩子正處於用身體探索世界的階段,他們的很多行為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