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成長:有多少傷害,源於你的「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不能溺愛孩子,這一觀點,我想大家基本都是認可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實施。

有的家長甚至對一些行為,不認為是溺愛,如果父母並不認為是錯誤的事情,對於改正那就更無從說起了。

或者有的家庭孩子由老人來帶,隔輩親的教育思維,讓在管教中意見難以統一,造成早期教育難以執行,那麼幼兒期的溺愛,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我們從具體的案例中加以分析,讓家長能意識到在幼兒的早期教育中,有些愛也許是傷害。

幼兒期吃獨食易自私

如果我們用孩子吃獨食來說問題,可能有的家長會覺得有些小題大作,但正因為是小事,過於普遍,才說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孩子從小養成吃獨食的習慣,時間越久越不懂得分享。

二孩政策放開後,很多家庭意識到了獨生子女的一些問題,想生二胎卻引起老大的強烈反對,而不得不放棄。

甚至出現了一些知道父母要生二孩,而做出過激行為的案例。

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從小吃「獨食」,引發的連鎖反應。

從小生長在這樣環境的孩子,逐漸在性格上會變得自私,因為從他的內心來講,這就是我的,我為什麼要給你,對父母的付出會認為理所應當,一個缺乏愛心,不懂得感恩的人,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也很難融入社會,因此,獨享待遇不是愛,從長遠來看,意識到不好的習慣就要及早糾正。

對孩子限制過多

孩子在幼兒期,對一切都充滿好奇,父母有時出於安全考慮,總會限制孩子的行為,說的多了,有時會讓孩子縮手縮腳,有時又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這兩種結果都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

還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在外和小朋友玩耍打鬧受傷,而不讓孩子參加戶外集體活動,孩子之間動手動腳是難免的,偶有受傷,是兒時必經的成長過程,作為家長不必太在意,更沒必要為此而大動肝火找家長理論。

小孩子通常有他們自己的相處之道,可能一會功夫孩子們又和好如初了。

這是他們接觸社會進行人際交往的一個萌芽,所以在幼兒期不要做過多的限制,為他將來能更好的融入社會打好基礎。

溺愛長大的孩子缺乏獨立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些磕碰,如果孩子在奔跑時摔倒,家長不要馬上去攙扶。

首先,從幼兒期就要養成孩子哪跌倒哪爬起的意識,其次,孩子摔倒,以他的身體高度和重量,基本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有時孩子摔倒後哭了,不是因為身上的疼痛,而是由於家長過於緊張吃驚的叫聲把孩子嚇哭。

孩子大一點後,要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外出遊玩時由他帶領著父母去買票,去找公廁、去坐公交,當完成後,父母要對孩子進行誇獎和鼓勵。

對孩子有求必應

如果說限制過多對孩子不利於成長,那麼對孩子有求必應更是我們要杜絕的。

對於孩子的要求,家長應該把握尺度。

如:不想讓孩子吃糖果時,那麼全家應該意見統一,不要有人說給,有人說不給,從而造成孩子以哭鬧的方式,迫使家長妥協。

尤其對孩子的一些物質要求,更應量力而行,根據經濟條件提供相應的物質教育條件,不合理的要求要予以拒絕。

對孩子的一些需求,也可做適當的延時滿足,不僅能讓孩子控制情緒和慾望,通過期待得來的物品,也會倍加珍惜。

作為家長,我們已經步入社會,曾吃的苦或是犯的錯,一定不想讓孩子繼續,但讓孩子從小受到一些挫敗和鍛鍊是為了更好的成長,總有一天他會脫離你的懷抱,這個社會我們每個人都要去適應和經歷,沒有傘的孩子才會努力奔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培養孩子「好習慣」,請避開這三種錯誤方法!

一切培養習慣的行為都要首先順應兒童的天性,讓他在愉悅感中去慢慢形成。習慣既是一種表達人與人之間差異的相對的行為,又有其普世適用的絕對的價值標準。要養成學習的習慣,而不是在規定時間內做出學習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