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好習慣」,請避開這三種錯誤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切培養習慣的行為都要首先順應兒童的天性,讓他在愉悅感中去慢慢形成。
習慣既是一種表達人與人之間差異的相對的行為,又有其普世適用的絕對的價值標準。
要養成學習的習慣,而不是在規定時間內做出學習樣子的習慣;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在教條中刻板地重複某些行為的習慣;要養成好的品行習慣,而不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世故習慣……
面對一個有無窮可能的孩子,成年人應該有敬畏感,不要以為自己吃的鹽多,就具有了指點孩子一切的能力。
——尹建莉
文:尹建莉父母學堂輔導員 舒馨
在我接觸到的眾多案例中,我發現很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情感習慣,等等。
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認可「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這樣的教導。
既然習慣最終會決定命運,那麼,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擁有光輝的前程,好習慣的培養怎能不重視、不從小抓緊呢?於是乎,家長認真地制定出詳細的作息時間表和學習計劃表,有的還看似很民主地與孩子協商,徵得孩子的同意後,由家長督促孩子身體力行地嚴格按計劃執行。
孩子執行得好,家長暗自欣慰:我兒未來無憂也!一旦孩子稍顯鬆懈,甚至完全顛覆計劃,家長便焦慮不安:天哪!這樣下去還了得?將來還怎麼成為人上人?不行!絕不能讓孩子我行我素!
於是,家長採取各種辦法試圖把孩子拉回「正道」上。
辦法一、講道理,好言相勸:
「好習慣對你很重要,你一定要保持好習慣啊!」「這些計劃可都是經過你同意的,你怎麼能失信呢?」
辦法二、行使家長的強制執行權。
力圖摒棄孩子沾染的「壞」習慣,堅決地讓孩子執行原規定,以剝奪孩子的其他權利相要挾。
辦法三、怒斥甚至打罵。
軟硬兼施好像都沒有什麼大的作用,因為無論哪種辦法,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理解、是被控制、是恐懼、是內疚、是無助、是憤怒……孩子年齡小尚無能力反抗,只能屈服,等到不滿的情緒積累到青春期,很可能大爆發,那時親子關係將遭到嚴重損害。
難道我們培養孩子好習慣就是為了讓他們失去快樂嗎?這顯然與我們的初衷是相背離的。
我們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本意是希望孩子好。
但很多家長並不清楚好習慣的本質涵義,而只是為了好習慣而好習慣,所以屢屢讓所謂的「好習慣」成為束縛孩子心靈的枷鎖。
問題出在哪裡了呢?
01
家長不清楚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培養好習慣最主要目標,是幫助孩子培養出會使他未來人生美好順利的品格——自製、負責、自主和愛心,即他是怎樣的人,涉及一個人的能力和無能之處、他的道德架構、人際關係,以及如何做事。
當他需要表現時,是如何達到要求的?他懂得愛人嗎?他能負責任嗎?他有抉擇的能力嗎?他對人有同情心嗎?他能夠發揮才幹嗎?他會解決問題嗎?他能處理失敗嗎?
但是,不能教條化地理解上述目標,說到底教育的本質是使孩子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一個不依附於他人而能為自己負全責的人,一個自然而成熟的「人」 。
有些父母很少考慮培養孩子好習慣的終極目標,僅僅依據其原生家庭的規則,或者教條化了的育兒理念,便要求孩子必須遵守。
有些規則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合理的。
比如,有的家長認為必須讓孩子養成懂禮貌的好習慣。
家長的初衷是希望孩子懂得尊重別人,從而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
然而,家長有沒有想過,我們做到尊重孩子了嗎?
看到孩子面對陌生人,沒有主動開口打招呼,家長就著急地催促孩子:「快喊阿姨!」「快說謝謝!」生怕別人說孩子沒禮貌,生怕自己被人認為教子無方。
見到陌生人,孩子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觀察和確定面前的這個大人對自己有沒有威脅,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本能。
還沒等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家長就突然打斷孩子的這個審視過程,孩子是什麼感受呢?既感到茫然無措,又害怕父母對自己不滿,害怕失去父母的愛。
我們家長無視孩子當下的感受和需要,逼迫孩子去做他暫時無法做到的事,這是尊重孩子嗎?如果孩子很少感受到被尊重,他如何學會尊重別人?
還比如,有的家長要求孩子洗腳後必須自己洗襪子,哪怕孩子生病或者特別困也不能有例外;有的家長要求年幼的孩子獨睡,不允許孩子害怕,無視孩子偶爾想與父母同睡的請求;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9點前入睡,不管在家裡還是在親戚家或在旅館……規則里一旦出現「必須」的字眼,就很容易讓自己和孩子陷入僵局,從而產生焦慮感,甚至強迫性行為。
02
培養好習慣,卻沒有遵循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
孩子從七八個月開始,特別喜歡扔東西翻東西;孩子自我意識萌發時,不許別人共享自己的東西;當三歲幼兒無法分辨幻想與現實時,往往會編織想像中的故事……家長若認為孩子有不愛惜物品、不懂得分享、撒謊等壞習慣,因而去阻止孩子,那無疑將破壞孩子與生俱來的心智和成長的動力。
另外,孩子的成長並非一成不變。
有時乖順懂事,有時刁蠻叛逆;有時彬彬有禮,有時魯莽頂撞;有時關心小朋友,有時卻喜歡挖苦別人……這都跟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徵有關,與習慣無關。
所以,真正懂得孩子的家長會允許孩子犯錯誤,允許孩子的行為有反覆,而不總是用「習慣」來框制他。
因此,家長有必要學習和了解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發展規律,即使不了解也沒關係,只要尊重和順應孩子的天性,做到不破壞,就已經不錯了。
03
家長不知道孩子要在高度的自律下才能養成真正的好習慣。
自律就是在內在的驅動下而採取的行為,即「我想要這麼做,因為這麼做對我有好處」。
因為有強勁的內驅力,所以孩子的好習慣才可能長久地持續下去,且不易受外界的干擾。
如果好習慣要靠外在的壓力與控制,即「你要我這麼做,我因為害怕而不得不這麼做」,那麼,這樣的習慣不會持久,而且壓制越深,反彈越甚。
一旦外力的監督減弱,孩子的行為就可能報複式地反彈。
舉個例子,家長要求孩子控制好玩電腦和學習的時間。
在有家長監督的情況下,孩子遵守得很好;一離開家長的視線,孩子便瘋狂地玩電腦。
有的孩子在小學中學階段,玩的時間被大大壓縮,學習的時間大大增加,結果成績自然是很優秀,但考入名校後卻再也不肯好好學習了,開始瘋玩起來。
孩子振振有詞地說:「我要把玩的權利奪回來!」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其基本需求,一旦被壓制到一定程度,他就要加倍彌補回來。
那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自律呢?怎樣讓孩子內化好習慣呢?
最重要的還是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成長密碼自由地發展自己。
儘管孩子的某些行為不符合我們成人世界的規則,但只要意識到那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必經階段,與他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沒有任何關係,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家長能夠處理好自己的家庭關係,並全然地陪伴孩子,關注他、理解他、欣賞他,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接納,他的內心才能建立起安全感。
因為安全,孩子的內在是踏實的、開放的,不必捲入父母的關係中,不必擔心父母嫌棄他或不愛他,他才能把全部的精力用於發展自我上。
若只從習慣上下功夫,意圖矯正孩子的行為,效果基本不明顯,而且也不會長久。
04
家長擔心孩子若不嚴加管教,一旦養成壞習慣,長大後就可能變成社會的害群之馬。
孩子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往往並非習慣本身的問題,而是孩子心靈的問題。
孩子心靈的問題又源於家庭問題。
孩子長期受到父母的忽視或責罰,他對愛與歸屬感的需求無法在家裡得到滿足,於是,一方面借異常行為來發泄內心的空虛與不滿,一方面向外界尋求心理補償,這時就容易走上歪路。
也就是說,一切問題源於不良的關係而非行為本身。
因此,只要家庭關係正常,親子互動良好,我們就根本不用擔心孩子會變成壞孩子。
孩子的不羈行為有可能就是他那個年齡段正常的表現。
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玩耍、交流,多尊重和理解孩子,相信他一定能成長為一個成熟而完整的人。
有一對夫婦就做得特別好。
他們的兒子從小就是個淘氣佬,隔三差五地捅婁子,學習成績也不好,鄰居和老師都拿他沒辦法。
可就是這個出了名的調皮小子,竟然在高考結束後被北京大學錄取了。
這實在讓周圍的人匪夷所思、刮目相看。
人們在震驚之餘也很好奇:這個孩子是怎麼考進北大的?他的父母在教育他的過程中,又有什麼樣的高招呢?
父母的觀點是,孩子調皮一點,野一點,是孩子的天性使然,與道德無關,所以不需要阻止。
如果對孩子的行為反應過激的話,孩子往往容易變得敏感膽小,繼而形成退縮行為。
他們做到了無條件接納孩子。
後來,孩子上初中時,父母發現孩子在橋牌方面特別有天賦,對決中,連某些成人高手都不是他的對手。
父母便全力支持孩子的這個興趣點。
孩子上高中後,學習成績也因此突飛猛進,最後考入了理想的大學。
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下,無憂無慮地成長。
他回憶起小時候都是美好和快樂的感覺。
當然,我並不是說培養好習慣不重要,相反,我也很重視孩子好習慣的養成。
但問題的關鍵是,好習慣只有在孩子心靈自由的前提下才能內化為孩子美好人格的一部分。
我們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體察孩子的心思,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相信孩子純真的本質,理解他、尊重他、支持他,順其自然,讓孩子心靈舒展地做自己,盡情綻放生命的光彩。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免費試聽。
↓↓↓
你之所以覺得教育孩子累,不過是因為你沒做好這件事
和其他育兒書相比,這是一本實用且操作性更強的書。溫和理性,不偏頗,不較真。看得出,他們也是研究了眾多育兒理念,最終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創造出了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成長方式。如果你覺得教育孩子累,如果...
如何正確的親子教育?
身為父母,責任重大。不僅要為孩子提供生活所必須的物質條件,還要在精神、心理上給他們提供動力、安慰、自由。沒有人懷疑父母對孩子的愛,但是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所有物,想當然地以自己的意志教育孩子...
影響孩子一生的智慧教育
1. 樂於助人是一種美德,對孩子願意幫助別人的想法和舉動,父母應該給予積極支持,並加以鼓勵。來自父母的肯定會進一步讓孩子對自己行為有積極的態度,會激發他們自身的成就感,從而讓孩子做得更好2. 孩...
80後的美好記憶,知心姐姐盧勤說: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知心姐姐,我們家孩子三歲九個月,在幼兒園總被老師批評專注力不夠……」「我的孩子四歲半了,愛玩電腦,我給他限時,不管用。我想問問知心姐姐,怎麼讓孩子心甘情願地聽話?」在北京某網站舉辦的一場有關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