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正確與孩子交流溝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與孩子交談,好像是件非常容易而簡單的事情,但是為什麼有時會非常困難呢?這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交流過程。
例如通過對話進行交流,聽是一個環節,說也是一個環節,兩者缺一不可。
根據專家們的觀點,在成功的交流過程中,聽甚至比說還重要,尤其是與兒童交談。
試想一下,你與一個朋友交談時,發現他沒有注意聽,你可能會感到受了傷害,感到氣憤,不再有繼續談下去的興趣了,他就像關掉開關一樣切斷了你談下去的慾望。
那麼,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是否在注意聽呢?或許是因為忙,沒有時間與孩子進行坦率的交流,無暇傾聽孩子的敘述。
但是,如果能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在注意地聽他們講話,他會渴望在一定的時間裡得到父母的全部注意,保持交談興致。
父母如果確實在交談時有許多工作要做,擔心自己不能全神貫注地聽,千萬不要裝著在聽,最好說出來,如「我希望有時間聽完你說的話,但是如果現在不走的話,你上學就會遲到了。
等你放學回來,我們再好好地長談。
」如果以這種方式表示理解孩子的感情,就會使孩子有機會傾訴自己
的內心想法。
這對保持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良好溝通大有幫助。
父母與孩子溝通應注意以下幾點:
(1)答覆孩子提出的問題時,要儘量作到熱心、婉轉、溫和,要有積極、平等的態度。
(2)教孩子怎樣接受批評,怎樣與人友好相處。
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犯一次錯,就會有一次叫他學好的機會。
要清楚明白的告訴孩子:什麼地方錯了怎麼錯的,什麼才是對的。
很快孩子就學會如何對待批評了。
(3)為孩子創造自我管理的機會和方法。
任何有關孩子的決定,不管是批評還是獎勵,都應讓孩子參與,讓他學會怎樣決定自己的行為,決定之後怎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從對親子之間矛盾衝突原因的分析中,從孩子對父母有什麼希望與要求的調查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條與孩子溝通的方法:
1.
先做朋友,再做父母。
孩子小的時候,知識貧乏,生活經驗少,此時父母的角色是孩子的指導者、照顧者、呵護者;孩子長大後,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與看法,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時父母的角色應該轉變成孩子的顧問、合作者和朋友。
小學生往往對居高臨下的父母持否定態度或產生逆反心理,這與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有關。
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具有批判性,對成人的話會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渴望平等」是這一時期孩子的最強烈的心理需要。
因此,家長最好以大朋友的身份來對待孩子,而不是以長輩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或以棍棒的方式教訓孩子。
2.
把強行的要求和規定變成討論式、商議式的談話。
以朋友的身份對待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不給孩子任何幫助、批評和建議。
問題的關鍵是父母要以比較民主的教育方式,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解釋的權力。
當孩子覺得父母不是以長者的身份和用權威語氣來教訓他的時候,父母的意見往往容易被接受。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與孩子談話時常用「你應該怎樣」、「你必須怎樣」,這是一種強行的命令式口氣,如果變成商議的、討論式的口吻,如「你能不能怎樣」、「爭取怎樣」、「建議你怎樣」等等,孩子或許更容易接受。
3.
把愛和鼓勵放在嘴邊,不要埋藏在心裡。
朱永新教授在《我心中理想的父母》一文中寫道:「父母對孩子的失望意味著真正教育的停止,而孩子對自己的失望意味著進步的停止。
信任和自信是一個人不斷奮發向上的動力源泉。
我們培養一個人,就是培養他的自信,我們摧毀一個人也就是摧毀他的自信。
目前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不斷摧毀自信的過程。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表揚和肯定,希望得到讚許和承認。
因此,當孩子失敗、失去自信心的時候,父母的一個微笑、一聲讚許、一句鼓勵的話往往會使孩子重新振作起來。
可悲的是多數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是鼓勵、承認和讚許,而是指責和訓斥,致使孩子真地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從而破罐子破摔。
4. 提高自身素質,尋找與孩子溝通的話題與基礎。
溝通需要有共同的話題。
孩子關心什麼?心理需求什麼?對什麼最感興趣?都值得家長研究。
在問卷調查時,還有一位學生寫道:「我們喜歡自然的溝通,不喜歡家長鄭重其事地說:來來來,我們坐下來談談。
」要在自然的狀態下溝通,就要求家長多學習,多看書,多接受新生事物。
要知道,天才都是夸出來的(二)
深度詮釋」你參加過孩子的家長會嗎?你是怎樣參加家長會的?你從家長會回來會和上面的這位母親一樣,微笑著面對你的孩子嗎?無論他表現出色抑或平平。和孩子溝通,要先讓孩子感到你很可愛,讓他感到媽媽和爸爸...
孩子不和你說心裡話?你需要這6招!
父母和孩子多交談多溝通,關係親密,感情猶如朋友一般,是最理想的親子狀態。然而隨著孩子的長大,許多父母卻無力的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愛跟自己說心裡話了。其實這個理想的狀態是有方法實現的,不妨試試先試試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