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戀物行為」如何避免?戀物癖和孤獨症,扭曲孩子人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些寶寶晚上喜歡抱著東西睡覺,如柔軟的玩具、枕頭、薄被等,這些東西讓他更平靜、更有安全感。

即使寶寶的這些「依戀物」已經很破舊了,寶寶也毫無芥蒂,視若珍寶,睡覺時不抱這些東西就睡不著。

寶寶「戀物行為」如何避免?戀物癖和孤獨症,扭曲孩子人格

不僅是身邊之物,寶寶的身體某個部位也成了寶寶依戀的對象,如耳朵、小手、臉、胳膊、頭髮等。

筆者家裡馨寶就是這樣,睡覺時只有親吻自己的手腕才能睡覺,每當有親吻手腕的舉動時,我就知道她想睡覺了。

對於寶寶來說,寶媽陪伴在她身邊,會有很大的安全感,有時候寶媽也是有心無力,繁忙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很難做到時刻陪伴在寶寶身邊。

寶寶睡覺就會執著地找到自己的依戀物,用來替補媽媽不在的「空擋」,這也是轉移對媽媽的依戀。

為什麼寶寶會依戀物品呢?

當寶寶沒有了內心安全感的依靠時,當白天進入夜晚,寶寶又擔心自己不夠清醒而睡著,增加不安全感,找一個物品來提升安全感顯得尤為重要。

寶寶「染上」戀物行為,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過渡行為,從特別依戀到真正獨立的進程中所形成的一種行為。

寶寶6個月到3歲之間是依戀行為發生的多發期,2歲左右達到高峰。

這種戀物行為會隨年齡增長隨之慢慢消失。

如果寶寶始終過於依戀某一件物品,並有意逃避接觸人際交往,可能是由於極度缺乏安全感,產生了的「戀物癖」。

通常情況下,6個月開始,寶寶就有了依戀的情感。

如果寶寶過度依戀或情感缺失,就可能讓寶寶形成「戀物癖」的不良習慣。

比如,母親經常離開孩子,對養育過程粗心大意,寶寶就會母愛缺失。

寶寶患病與媽媽分離。

寶寶經常更換養育者。

生活無趣、恐懼,缺少玩伴、玩具和交際等,對寶寶形成依戀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有些家庭條件好的家庭,房間寬敞、擁有良好的居住環境,想要儘早讓孩子養成獨立性,早早地讓寶寶一個人睡覺,這樣有可能讓寶寶因不安全感患上戀物癖。

有些愛看電視的寶寶,過早地接觸暴力畫面或情節,可能會有這些症狀。

年幼的寶寶一般會把依戀轉移到某種物品上,想用此法讓自己產生安全感,這就是寶寶抱著東西才能睡覺的根源。

存在戀物行為的寶寶,在生活中如果沒有出現異常的舉動,他的這種行為會隨著年齡的成長逐步改觀。

家長不用過於擔心,尋找機會多給寶寶一些母愛父愛,儘可能滿足寶寶依戀的心理。

寶寶若長期仍不能「甩」掉這樣的習慣,和小朋友之間的交往中,寶寶往往會被置之度外。

寶寶如果存在嚴重的「戀物癖」就會形成怕生的心理,不願意參與群體活動,遇事膽小退縮,不願與人交流,表情冷漠。

說白了,「戀物癖」的寶寶會有一種輕微孤獨症的表現,內心感受到不安和孤獨。

寶寶易形成退縮、敏感、脆弱、憂鬱的性格特徵。

怎麼避免寶寶這種不良後果呢?

在日常生活點滴中,不要忽略寶寶心理上的孤獨和不安。

如果和寶寶離多聚少的話,尋找機會多陪陪寶寶。

具備條件的家庭,儘量讓寶寶不離左右。

當寶寶入睡前,在床邊陪著寶寶,陪他聽音樂、唱兒歌、講故事等。

另外,還要多提倡寶寶和小夥伴多玩耍,豐富日常生活,減少寶寶對依戀物的依賴。

寶寶年齡慢慢成長,良好家教和幼教,品類繁多的遊戲、集體活動,讓寶寶和周圍夥伴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寶寶就會脫離依戀物。

如果孩子長到4-5歲,還對物品有較多依戀,父母就要及時尋求心理醫生幫助解決了。

你家寶寶有依戀行為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給大家。

可馨育兒,一個有溫度的自媒體。

喜歡我們的育兒知識,記得收藏關注分享哦,你的關注,是我們持續創作的動力!圖片來源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您家寶寶是不是也有戀物癖?

寶媽們會產生疑問,什麼是戀物癖?簡單地說,寶寶戀物就是一種成長過渡期的依戀行為,是寶寶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依戀是寶寶心理安全感的依靠,尤其在白天變成黑夜、寶寶想...

寶寶「戀物」?媽媽,我需要你的理解!

摘要:隨著寶寶的長大,你會看到他的每一種變化,有的讓爸媽驚喜連連,有的讓爸媽煩惱不已。比如,有的寶寶會對某件東西愛不釋手,很是依戀,這件東西很可能是奶嘴、毛絨玩具、枕頭、小被子等等,簡直依戀到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