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我們就……」,是時候改變一下對孩子的獎勵政策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教育孩子,很多父母在道理講不通,打罵不見效的時候就會使用「只要你……,我們就……」這種獎勵政策,來鼓勵孩子聽話。

這招無疑是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

當孩子習慣了這種獎勵機制以後,孩子的目光和心思就不在事情本身了,他不會體驗到上幼兒園的樂趣,他不會感到學習的快樂,他甚至也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是為了他好。

孩子的所有注意力只在「我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沒有好處,我就不做一一成了孩子的座右銘。

獎勵變為孩子一切行動的目的了,孩子喪失了行動的主動性。

事情會越來越遭。

因為人是有貪婪的本性的,當一點好處和既得利益滿足不了孩子的時候,孩子在逐年增長的歲數的同時,增長貪慾,增長鬥爭經驗,這個小小的威尼斯商人懂得如何在與父母的拉鋸戰中獲得利益的最大化,與此同時,父母的權威和教育角色將消失殆盡。

最終父母發現,自己的獎勵機制下並沒有培養出一個聽話的乖寶寶,而是一個只會與父母討價還價的小商人。

是個孩子都渴望從父母那裡獲得獎勵,哪怕是物質上的「賄賂」,只要用的合適,並不違反教育的初衷,孩子需要鼓勵。

正確:精神鼓勵和物質鼓勵並重。

由衷的稱讚和表揚,對於家長來說,不花一分一毛,但是對於孩子的精神來說,是物質鼓勵所難以比肩的,因為物質的鼓勵只是可見的,暫時的,而精神鼓勵卻可以給孩子長久的溫暖和激勵。

有時候,一句「你真棒!」「你做的太好了!」比幾百元的玩具更讓孩子感到高興。

當然,在孩子需要的前提下,一些小玩具的鼓勵也是無可厚非的。

錯誤:只重視物質鼓勵。

孩子會在物慾中迷失方向。

正確:做好了以後,父母主動給予鼓勵。

當孩子不自覺的表現出某種值得表揚的品質的時候,就算孩子沒有提出,父母也應該及時給予鼓勵「真好!」「真不錯!」「說說看,你想得到什麼禮物呢?」這種主動的鼓勵,可以讓孩子強化「對」的概念,逐漸的就會把不經意的好行為變成習慣。

錯誤:做事之前先談獎勵條件。

孩子會喪失做事情的主動性。

正確:鼓勵的目的是激發孩子良好的動機。

有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懷著好心做了錯事,比如好心幫媽咪倒水,卻不小心把水給灑出來了。

那麼父母還是要肯定其積極的方面:「真的很感激你,能幫媽咪分擔事情了,如果下次再小心一點就好了。

」同時再給孩子一個肯定的微笑,那麼鼓勵的目的就達到了。

對孩子良好動機的培養,可以說是親子教育中「德育」所不可或缺的環節,如果父母只在乎結果而忽視孩子的動機,很可能就會抹殺掉孩子的優良品質。

錯誤:只鼓勵成果,不鼓勵動機。

孩子會變的「鼠目寸光」,只追求眼前利益。

正確:鼓勵方式多種多樣。

第一次開口說話的寶貝,媽咪可以用一個大大的擁抱來表達鼓勵,但是對於好不容易通過努力獲得成績提高的孩子來說,一個擁抱會稍顯「寒磣」,不如再加一點讚美話,甚至外出就餐以示慶祝都不足為過。

那麼,父母就需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段和取得進步的大小,來調整鼓勵的方式,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激勵,以建立向更高目標邁進的勇氣。

錯誤:多年不變的鼓勵方式。

孩子會喪失對鼓勵的渴望,變的麻木。

正確:鼓勵是有底線的。

孩子覺得自己做的不錯,父母也鼓勵了自己,有可能會有那麼一點點「得寸進尺」,比如要求看電視到很晚,比如要求吃很多甜食,再比如要求曠課一天……對於不合理的所謂獎勵,父母要斷然拒絕,要告訴孩子鼓勵也是有底線的,以不傷害身心為主,聰明的父母也可以用替代的鼓勵來轉移孩子的某些不合理要求。

比如一盒36色的蠟筆,就比一次快餐更適合孩子。

錯誤:只要孩子提出,父母就滿足其要求的獎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