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停止對孩子的大吼大叫啦,給寶貝一個安靜充滿微笑的童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從當了媽媽,就開始了一個不斷升級的修煉過程。

1周歲之前的寶寶是個天使,1周歲以後有了自我意思,開始變得不好帶,搞不定,2周歲以後就是個小魔頭,開始挑食、哭鬧、扔東西、發脾氣、打人咬人等等。

當面對孩子的這些讓人崩潰的行為時,我感覺媽媽們往往是不由得發怒,對孩子大吼。

在每次發火後都會後悔和愧疚,認為不該對孩子大吼發脾氣。

確實,想要忍住一腔的怒火是很難,超級困難的!對孩子發怒吼叫也成了媽媽們的「必備武器」。

這不,就在昨天,本來已經很累啦,孩子到了十一點多還不睡覺,還要堅持看電視,還要我陪著。

困得睜不開眼睛的我當然不想孩子繼續看啦,就哄了他一會兒,可還是不行。

無奈我就把電視關掉了,孩子鬧得更起勁啦,怎麼辦?孩子就我一人照看,無奈我就大吼"哭什麼哭,再哭就把你扔出去」。

可能是害怕吧,兒子非要讓我抱著,抱著哄了一會兒就睡著啦。

看著孩子睡著的樣子,我心疼啊,再怎麼累也不能對著孩子吼啊,他又不是發泄情緒的對象。

其實,媽媽們幾乎都有這樣忍不住發泄的憤怒瞬間和過後的愧疚、心疼。

每一個媽媽都知道對孩子吼是不對的,可是脾氣一旦上來了就忍不住啦。

我們也會發現,偶爾對孩子吼叫可能會讓孩子立即停止某些行為,但是,經常的話會讓孩子習以為常,聽而不聞,起不到一丁點的作用。

當我們的神經系統對持續的刺激出現飽和現象時,就會疲乏了,不再處理了。

所以經常被大吼大叫的孩子,面對吼叫時,他的注意力是游離的,根本就聽不進去。

更糟糕的是,經常被父母吼叫的孩子,他們對自我、對世界的感受,以及他們與父母和其他人的關係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心理學家莫娜·舒爾在2005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

那麼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上和言詞表現出攻擊性。

這些孩子也很難學習到積極的社交方式,難以融入集體、與人友好相處。

我們做家長的不妨改變管教方法,試試其他的方法

1、要耐心傾聽孩子

當孩子犯錯誤時,先不要大吼大叫,不妨冷靜下來,多點耐心,蹲下來抱著孩子,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聽聽孩子的想法。

2、要和孩子講道理

除了告誡孩子之外,也可以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

讓孩子有同理心,從別人的角度去體會,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

至於怎麼去解說,可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進行。

3、要同孩子做協商

做什麼事情都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

4、讓孩子去體驗後果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你再怎麼吼叫也是無用的。

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

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么正確和重要。

5、可以給孩子另外一個選擇

當孩子犯錯誤時,除了大吼、講大道理外,完全還可以給孩子另外一個選擇。

不要一昧的對孩子說「不可以」,指出另外一套路,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老沖孩子發火的父母是最差勁的,相反,常把微笑掛嘴邊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子女,一定會卓爾不群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