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疫苗可打可不打?走出疫苗接種五大誤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預防接種是預防傳染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增強兒童抵抗力、保障兒童健康成長的一項重要措施。

每個寶寶出生24小時內就要接種B肝疫苗和卡介苗,之後滿月、2月齡、3月齡……一周歲前幾乎每半個月到一個月就得去接種疫苗。

許多家長就會經常抱怨,怎麼那麼多疫苗打啊?自費的二類苗可不可以不要打?加上媒體對一些疫苗事故不真實報導,家長們關注疫苗本身的副作用往往大於疫苗預防疾病的作用。

每個寶寶的健康都是家庭的頭等大事,而疫苗接種又是保護寶寶健康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新手爸媽也要提前學習疫苗接種知識,走出誤區。

誤區一:只要按照國家免疫規劃內的疫苗就夠了,其他疫苗沒有必要打。

許多家長認為,一類疫苗就是國家規定打的,二類疫苗沒有規定就可以不打。

況且一類疫苗是免費的,二類疫苗需要自費。

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包括B肝、卡介苗、百白破、脊灰減毒活疫苗、乙腦減毒活疫苗、麻風(或麻疹)、麻腮風(麻腮或麻疹)、流腦多糖疫苗(含A群和A+C群流腦多糖疫苗)和A肝減毒活疫苗,這些疫苗都是免費的。

二類疫苗有水痘、肺炎、輪狀病毒、流感疫苗……這些疫苗自願自費接種。

雖然是自費,卻是對一類疫苗有效的補充,一類疫苗二類疫苗同等重要。

比如HIB疫苗,預防流感嗜血桿菌主要引起腦膜炎和肺炎,流感嗜血桿菌估計每年可造成約300萬人嚴重患病,造成38.6萬人死亡,幾乎所有患者都是5歲以下兒童,4-18個月的兒童尤為脆弱。

錢花在疫苗上比花在治療上性價比要高得多。

像一些已開發國家已經將五聯、HIB、肺炎等疫苗歸入免疫規劃疫苗。

誤區二:接種疫苗可提前、可推後。

許多家長會問,為什麼有些疫苗要相隔1個月,有些疫苗半個月又可以打了。

於是有好多家長都不按時間來接種。

疫苗按性質分為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

同種疫苗複種必須間隔28天,滅活疫苗和減毒疫苗可以間隔14天,2個不同種的滅活疫苗也可以只間隔14天。

醫生會嚴格按照免疫程序來安排接種時間。

比如一些低體重的寶寶,出生後第一針B肝疫苗延遲接種,那麼第二針疫苗就必須與接種第一針疫苗間隔28天,而不是滿月就接種第二針B肝疫苗。

又比如2個月齡的寶寶口服糖丸,那麼2個半月可以選擇接種HIB疫苗,滿3月齡又可以接種百白破疫苗,每間隔14天就可以接種。

疫苗是絕對不可以提前接種的,但是可以退後,經常一些寶媽覺得相隔14天,疫苗接種太頻繁對寶寶不好,擅自退後,每種疫苗首次接種時間都是有規定的,比如3月齡的百白破,有些家長推遲到半歲才來接種,那麼寶寶從3月齡到6月齡對於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這三種疾病的免疫就是空白的,少了這層保護,感染的機會就非常大。

所以,疫苗必須按時接種,遇到寶寶有發熱感冒身體不適時,可以適當往後推遲,當寶寶身體恢復,應該儘早及時地去接種疫苗。

誤區三:預防針越多越好,最好一次多接種,不用跑多次

免疫預防可以提高兒童的免疫力,有一些家長總想給孩子多打幾針或每次多打一些疫苗,以便多產生一些免疫力。

其實,各種疫苗的接種次數和劑量都是通過大量的觀察和檢測兒童體內抗體水平等長期科學實驗才確定,不能隨意更改,既不能漏打、少打、也不可重打、多打。

應該按照免疫程序和疫苗說明書嚴格執行。

一般來說,2種或以上疫苗可以同時接種,但必須在不同部位接種,還有就是必須已經到要接種月齡才可以。

像一些免疫空白的兒童,就可以同時接種幾種疫苗。

這樣不會影響機體的免疫反應,也並不會增加副作用的機率。

誤區四:疫苗副作用多,還是能不打就不打了。

疫苗的研發與藥品一樣,投資巨大、研發周期長、上市審批嚴格;由於疫苗的使用對象為正常健康人群,要求比藥品的製造技術複雜,生產周期更長,安全性要求更高。

接種疫苗要求在醫生專業指導之下,正確掌握禁忌症,安全性是有保證的。

事實上大多數疫苗的一般反應,如發熱、局部紅腫、硬結等,同時可能伴有全身不適、乏力等綜合症狀,除個別反應略重外,大多數表現為輕微反應,不需要醫學處置,反應過程為一過性。

誤區五:所有寶寶接種的疫苗都是一樣的。

由於個人體質不盡相同,接種疫苗後出現的反應輕重也有所不同,為減少或減輕接種反應,家長在接種前應和醫生保持快速有效的溝通,讓醫生知道兒童的體質情況,如發現兒童有過敏史、有癲癇史,或有免疫缺陷症等禁忌症就不能接種,如兒童患有濕疹,或者正在發高燒,或者患有其他疾病尚未痊癒暫時也不要接種疫苗,待恢復健康後再進行接種。

其實同一種疾病也是有多種疫苗可以選擇的,比如2月齡的脊髓灰質炎疫苗,預防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的。

一種疫苗是大家熟知的糖丸,為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OPV),由於是活疫苗,病毒是有活性的,就有毒力返祖的風險。

這種疫苗對於免疫功能正常的寶寶風險就很低,但是對於早產兒、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的寶寶,口服糖丸後就有可能由疫苗引起小兒麻痹症。

第二種疫苗叫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IPV),是自費的疫苗。

疫苗中的毒性完全喪失,可以避免由疫苗引起的小兒麻痹症,又可以獲得免疫力,遠離脊髓灰質炎。

還可以選擇一些聯合疫苗,聯合疫苗不但可以提高疫苗接種率,還能大大減少注射次數和因接種所帶來的不良事件的風險。

像預防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脊髓灰質炎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感染這5類兒童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單次接種共需要注射12針,而如果選擇同時預防這5類疾病的聯合疫苗,寶寶則只需要接受三劑基礎免疫和一劑加強免疫,僅接種4針。

從常規的12針減少到4針,不僅減少了寶寶注射8針的痛苦,更減少了8次注射可能引起的不良事件。

疫苗接種如此重要,家長在接種後也不可以麻痹大意。

接種後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1、應在接種場所觀察30分鐘,無不良反應後再離開。

2、要避免劇烈運動,不要吃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對孩子要細心照顧,注意觀察,如孩子有輕微發熱反應,一般1-2天就會消失。

3、服用糖丸後30分鐘內不宜進食熱的食品和哺乳。

4、有些疫苗如百白破疫苗接種後還會出現輕度硬結,可用溫度適宜的乾淨毛巾,每天3-5次,每次15-20分鐘進行局部熱敷(注意:卡介苗的局部反應不能熱敷)。

5、接種卡介苗後3-4周接種處會出現紅腫,逐漸形成一個小膿皰,並自行破潰,流出一些分泌物,破潰處結痂後形成一個小疤痕,這是接種卡介苗的正常反應,不必恐慌。

6、極少數兒童接種後可能出現高熱,接種手臂紅腫,全身性皮疹或其他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向預防保健人員諮詢,以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7、記住醫生預約的下次疫苗接種時間,妥善保管好預防接種證、預約單,按時接種疫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要打疫苗了,幫您輕鬆弄懂疫苗那些事兒

12月15日世界強化免疫日,主要是為消滅脊髓灰質炎而設立的,現在有了更寬泛的定義。強化免疫是相對於常規免疫而言的,普通免疫是通過接種疫苗這種對疾病有預防作用的生物製劑的途徑,從而達到預防和控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