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0到8歲,我們做錯了什麼?著名心理學家是這樣說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嬰兒開始,身邊的人和事已不斷灌輸著各種事物,父母是孩子最早期的人生導師,父母的言語、生活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態度,每天也灌輸著他們的一套價值觀給孩子,直至孩子接觸外面的世界,這些價值觀才會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身處社會環境的變化和挑戰漸漸獲得肯定。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

道德發展分三階段,出生至四歲為無律期,此時幼兒的認知並未發展至可以從道德觀點去理解事物,他們沒有規則概念,道德不存在他們心中。

幼兒對社會規則的理解和認識,及對人類關係中平等、互惠的關心,也缺乏是非善惡觀念。

隨認知發展的成熟,皮亞傑 (Piaget)依據幼兒是否能了解和應用規則而提出道德發展的理論,此時幼兒的認知處於準備運思期,自我中心強,對任何規範均似懂非懂,故無法從道德觀點來評價幼兒行為。

根據以上理論,當幼兒做錯事時,家長給予行為後果,能讓孩子學懂下次不要犯同樣錯誤。

對幼兒而言,會受到懲罰的行為便是錯的行為,而懲罰的方法包括:給予孩子一些他們不想要的東西或取去一些他們想要的東西。

如當孩子情緒激動時,可以讓他們學習冷靜,設置冷靜區域,讓他獨自靜坐在一角一段時間,(但應視乎幼兒年齡而定,並且要在安全及有監管的視線範圍內)拿走他們心愛的玩具及取消本來答應他們的遊戲時間等。

但在執行這些懲罰時,必須讓孩子清楚懲罰與做錯行為的關係,而且應於錯誤行為未發生前已讓孩子知道,例如與孩子逛玩具店前,事先協議好只是看而不買,但過程中當孩子撒嬌要買,便要立即回家。

因此,父母在管教上的共識也是十分重要,當孩子做錯事時,如事前已經有協議,即使孩子會發脾氣或苦苦哀求,也必需切實執行,否則孩子便學懂只要向父母撒嬌,便可以不遵守任何的承諾,而也令父母日後的管教效能大減,當然有時也因環境因素未能執行,例如在公眾場合或有其他人為孩子求情,此時家長宜向他們解釋和孩子事前的協議,並考慮回家後再執行。

此外,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應細心觀察孩子和了解他們犯錯的原因,孩子的行為能反映他們的真正需要,除了要糾正他們錯誤的行為外,也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可接納的解決或表達方法, 更重要讓孩子感受你們對他的愛與關懷。

另外,父母應不斷鼓勵孩子勇於嘗試,並從錯誤中學習,這樣才能夠增強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注意力,進而增加他們對這些事物的興趣,並從中發揮專長。

要讓孩子從錯誤中獲得成功,就 要培養孩子有勇氣去行動、去思考和改正錯誤,從中獲取自信心和抗逆力,不要一看到孩子犯錯,特別是認為他們故意犯錯時,就大發脾氣或急著糾正。

作為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認識錯誤、敢於承認錯誤習慣,讓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想。

不要擔心挫折會令孩子承受失敗或錯誤,這都是他們成長必需經歷的一部分,這種面對失敗的承受力,比任何知識都來得重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老是撒謊,懲罰孩子有用嗎?

導語:中國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有什麼不一樣?想知道外國老師如何觀察中國的教育嗎?關注楓笛英語,將會為你奉上楓笛英語創始人Robin的觀點,他來自於英國,在中國從事了近10年的外教生涯,並且有一個6...